万圣节和中元节(东西方分别搞的是什么鬼)

农历七月,是中国传统的鬼月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文化中的中元节,也是佛教里的盂兰节,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万圣节和中元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万圣节和中元节(东西方分别搞的是什么鬼)

万圣节和中元节

农历七月,是中国传统的鬼月。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文化中的中元节,也是佛教里的盂兰节。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又称“鬼节”、“七月半”等,“中元”的名字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

根据古书记载,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而七月原本是小秋,这时已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按照惯例,人们也要用新米祭祀祖先,报告收成。

所以,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

盂兰节

“盂兰节”的起源,则来自佛教的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位叫目连的徒弟,由于挂念死去变为饿鬼的母亲,就用法力将一些饭菜送给母亲,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灰烬。

目连非常心痛,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而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

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在这天准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众僧,成就殊胜功德,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所得福报来祭拜超渡亡世亲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盂兰盆会”或者叫“盂兰盆节”。

不论是从哪一个宗教角度去看,“鬼节”在中华文化中都是与祭祀已死去的祖先及亡灵有关,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至今,虽然人们过节方式已经与时俱进,不需再严格遵守旧时那般面面俱到的规矩和习俗,但“鬼节”在中国人的文化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肃而庄重的节日。

在香港,每逢农历七月,不少市民,特别是比较年老的一辈的潮汕移民,都会在大街小巷中烧金银元宝和供奉不同的祭品予游魂野鬼;同时,在不少社区的广场、庙宇以及其他共公场所,更会有不同祖籍的人士以及宗教团体所组织的盂兰法会,以祭祀鬼神。

而同样是关于鬼的节日,来自西方的万圣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气氛和节日方式。过去西方人认为万圣节这一天死人能在这一天回到故土,在活人身上寻找生灵再生,活着的人们为了不让死人夺魂,就把自己打扮成鬼怪吓走亡灵。

而发展至今,万圣节早已发展成了人们的狂欢节,人们打扮成稀奇古怪的鬼怪模样,互相嬉闹庆祝,小朋友们也都沉浸在“不给糖就捣乱”的欢乐当中。这样的景象,每年的万圣节同样会在中西合璧的香港出现。

这样将“鬼怪”轻松化的美式嘻哈精神文化,从被誉为是80年代美国影史传奇恐怖喜剧片的《捉鬼敢死队》中,就深刻而经典地体现出来。

影片以当时来说创意超前的特效与幽默混搭恐怖的题材,将原先该是惊悚吓人的鬼故事拍成了诙谐好笑的捉鬼动作喜剧,受到了全球观众的欢迎,更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经典的回忆。

▲《捉鬼敢死队》凤凰卫视电影台8月17日21:15 播出

影片中四位“捉鬼敢死队”的成员,有三个是被大学扫地出门的科学家,还有一个是误打误入进了捉鬼队伍的黑人小哥。这几个傻里傻气的队员,利用各自的专长,以科技手段自制捉鬼装备,并借钱开起了一家捉鬼公司,专门帮人处理超自然现象的麻烦。他们手忙脚乱、误打误撞,没想到最后不仅英雄救美,还拯救了整个纽约市。

从这样的剧情设置不难看出,《捉鬼敢死队》跳脱出了以往“鬼片”里严肃的宗教或恐怖框架,竟然运用科学技术这个一向是反鬼神存在的东西来捉鬼,这个创意在当年十分新颖,造成了不小的轰动,也开创了诸多的先河。

感受一下影片里的绿鬼史莱姆和大BOSS棉花糖人

而影片结合了动作、冒险、惊悚、喜剧等等元素,并使用了大量的视觉特效,别看现在它们看起来有些夸张,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超前和惊人的尝试,再加上主角们诙谐幽默的对白以及夸张的肢体动作,使《捉鬼敢死队》破天荒地成为了史上第一部达到近3亿美金票房的恐怖喜剧片,更在AFI百年百大喜剧电影中排名第28位,可以说使电影史上最知名的恐怖喜剧片了。

“Ghostbusters”公司的logo,在当时的T恤上非常多见,就连现在也还有不少印有这个LOGO的商品,经典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同样是关于“鬼”的节日,中西方文化却给出了不一样的应对方式,这其中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的差异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同于《捉鬼敢死队》里天马行空的“怪形鬼”,国产恐怖片里的“鬼”,或是冤魂或是恶鬼,通常都是带着前生来世的亡灵,与现世的人有着无法切割的关联。

无论是90年代的港产经典《阴阳路》系列,还是之后的《见鬼》、《异度空间》等,直到近几年张家辉转行当导演后接连两部恐怖题材的《盂兰神功》和《陀地驱魔人》,这些鬼片里的“鬼”无一例外都是以死去亡灵的形式,讲着人间未竟的故事。

90年代的港产经典恐怖片《阴阳路》系列

这与中国人“敬鬼神而远之”的文化中,避讳死亡、敬畏神灵的观念有关,这种将现世思念或渊源寄托在“鬼”的中国文化语境下,有关“鬼”的问题总会显得严肃且复杂。

而在西方语境中,由于生与死被视为大自然的规律,因此死亡的概念在他们的文化里并不像中国这样忌讳和禁忌。所以“鬼节”是可以庆祝的,为了好玩有趣、增加节日气氛,人们可以装扮成“鬼”或幽灵,轻松恶搞一下。

这对于生活在西方历史传统下大大咧咧的外国人们来说很好理解,但在“敬鬼神而远之”的东方国度却不一定合适,中西方在鬼节文化的背景和内容上是迥异的。

中国的鬼节文化以我们绵延不绝的宗法血缘传统为土壤,更和我们的慎终追远的传统息息相关,彰显的是对先人的怀念。

中元节因孝心而起,一个民族的习俗和传统,都是某种文化和观念的反映,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中国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中西合璧、去粕取精的今天,在万圣节轻松狂欢的同时,到了中元节也别忘了我们自己祭拜祖先、怀念先人国潮传统哦。

通过祭祀活动,追忆先祖,传承孝道,涵养德性,在对生命表示敬畏的同时,表达报本感恩之情,抒发弘道扬善之志。

这些中元节所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现象,对于世道民风的敦化,对于个体生命的教化,都具有特别功能,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

文:Focus

编辑:Focus、晓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