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大爆炸的10个趣事(生活大爆炸迎来最终季)
黄德海与张定浩谈开启古典诗歌的可能性 | 15位女作家书画艺术展 | 《纽约时报》主编《文学履途》中译本 | ......
......“图画书界奥斯卡”
9月24日,第十二季《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正式上线。在此前的8月22日,制片方华纳兄弟电视公司和查克·洛尔制片公司便已经宣布,第十二季将是本剧集的终结。消息来得有些突然,毕竟从2012年的第六季之后连续四年,这部以加州理工学院四个科学家为主角的情境喜剧都高居尼尔森收视率排行榜电视剧集类第一名,就算在刚过去的一年略有下滑,还依然位列第三。
“谢耳朵”的谢幕在中国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这是第一部在中美同时成为现象级流行文化的美剧——《生活大爆炸》2007年的第一季就凭借着便利的媒介环境,在中国俘获了第一批与美国观众同步追剧的粉丝。再加上剧中反复出现的《星际迷航》、《星球大战》、超级英雄漫画、游戏等要素相配合,曾经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瓦肯星手势、光剑、超级英雄行头以及大量科学术语转眼成为大众文化的标识。
事实上,不仅在中美两国如此,《生活大爆炸》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得最广的美国喜剧。不过,这部剧集的真正重要之处并不在于其市场成功,而是在于它标识着世界上很多国家流行文化的一个关键性动向,当然主角谢尔顿的扮演者吉姆•帕森斯(Jim Parsons)的天才表演也非常重要。这个关键动向是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从科技行业走出的文化偶像,曾经处于边缘文化状态的“geek文化”(译成极客文化、科技宅)逐渐主流化。
在今天的英文语境中,geek指那些沉迷于电脑技术、幻想电影、超级英雄漫画与电子游戏,掌握了大量的、琐碎的相关知识,但体育能力很差,更不擅长“正常”社交,与社会规范显得格格不入的一类人。在性别身份上,geek往往是男性,内心还总是对充满性魅力的、根本不会对他们这种人多看一眼的异性充满了渴望,表现出来的是在任何异性面前的笨手笨脚。《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之外的三个男主角就是这种典型的geek。不过谢尔顿在该原型上稍有调整,他被设定为与其偶像、《星际迷航》中“进取号”的科学官史波克(Spock)一样,是个绝对理性的禁欲主义者,直到第四季与他同样geek的女朋友艾米出场之后,谢尔顿对自身情欲的发掘与控制就成为主要笑点和戏剧冲突之一。
不过,在英语世界中,geek一开始并不是这个意思。从词源学上来说,geek来自十六世纪低地德语中的geck,意思是“愚蠢的、易受骗的、傻子一样的”。19世纪初,苏格兰语中出现了今天的拼法,指的是狂欢节上那些表演吃活的动物的人,但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现代英语中使用,指马戏团拥有“不正常”的身体特征、用于展示的那些人,比如侏儒,带有羞辱色彩。但就如戈夫曼在《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所提出的,被污名化的称谓可以突破现有的社会规范,因其边缘性而被特定的群体表达集体身份,进而拥有积极的意义。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开始出现了一批沉迷于其中的年轻人,从美国社会的标签印象来看,他们身体孱弱、社交上不受欢迎,研究新技术之余,也只能以与这些新鲜玩意之气质相近的老科幻、超级英雄漫画与新兴的电子游戏为伍。
《星际迷航》剧照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青少年就用geek来指代这一类同龄人。同期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开始反映geek这个刚刚被标识出来的群体:比如《午夜疯狂》(1980)、《菜鸟大反攻》(1984),以及美国国民喜剧《凡人琐事》(1989-1998)等等。其中的geek形象,主要参照美国社会中的“书呆子”,戴着厚厚的眼镜、着装风格诡异,社交上笨手笨脚,收藏各种漫画书,热衷于玩各种世嘉公司出品的电子游戏或者《龙与地下城》这样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穿着印有《星球大战》的T恤,说着为《星际迷航》特意发明出来的克林贡语。直到今天,《生活大爆炸》里面的主角依然沿用了这样的刻板印象,其中的喜剧性都来自于对这些刻板印象的强化与突破。比如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季中,主角之一拉杰去漫画书店给谢尔顿和艾米买结婚礼物,说要体现出甜蜜与浪漫,老板推荐了超人和超级女侠的亲密雕塑,这个造型显然是刺激到了四人组中唯一单身的拉杰,他准备买一个礼物来安慰可怜的自己,就问什么可以表现形单影只,老板非常淡定地大手一挥“所有这些”,再次调侃了geek在两性关系上的劣势地位。
不过,在所有这些影视作品中,geek都是正面人物,即使出场的时候被误解,关键时刻也都会展现出人性中光辉的一面。因为八十年代之后的个人英雄是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这样的科技领袖,他们的成功神话将geek推向了前台。技术乐观主义又回来了,科学怪人和书呆子将使生活更美好。更为晚近的《黑客帝国》(1999)、《头号玩家》(2018)里,geek本人甚至就是拯救世界的英雄。
事实上,geek在流行文化中的崛起,更是文化工业本身的需求、新技术自带的力量:个人电脑、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过去很难搜集的旧漫画、老电影、电视剧变得容易获得,而分散的科幻、奇幻粉丝们也得以建立在线社群而形成更大的凝聚力,以至于形成新的文化身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典的《星球大战》《指环王》《星际迷航》和漫威、DC漫画,都被绑上好莱坞巨头的战车,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的利器。反过来,好莱坞的宣传机器,又进一步将geek文化传播得更远、更深。
《生活大爆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创造出来。差不多同时或者稍晚的同题材成功之作还有英剧《IT狂人》(2006-2013)、美剧《硅谷》(2014—),当然还可以算上电影《社交网络》(2010)。在《生活大爆炸》的前三季,更多的笑料来自于学术界内部的小圈子文化以及科学本身,而不是像后面主要来自于geek的刻板印象。比如主角之一莱纳德第一次邀请剧中唯一的低学历辣妹潘妮约会,俩人只能没话找话,莱纳德问潘妮有什么新鲜事,潘妮表示快餐店里什么都没有之后又礼节性地问莱纳德,莱纳德却一本正经地回答物理学也没有什么新闻——调侃自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后,物理学再也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了。另外,诸如“真空中的球形鸡”,同时调侃了经济学家和物理学家,反复出现的Doctor与Mr.也是在用唯一没有博士学位的沃兹沃斯开玩笑。
但是在最近的几季中,主角口中的科学术语本身不再有包袱,而是以其自身的繁复、晦涩成为单纯表现主角性格的工具。比如第八季里谢尔顿为了能够继续目前的研究方向,而从科研转入教学,又因为出奇的刻薄而只有想修博士学位的沃兹沃斯一个人选他的课,核心笑料就围绕着谢尔顿以高密度的术语轰炸沃兹沃斯展开,观众完全不知道这些术语是什么意思,剧情也不需要解释,笑点一在于谢尔顿刻薄的刻板印象,二在于沃兹沃斯的对答如流给谢尔顿造成的窘境。
物理学家霍金多次客串此剧,也是剧中谢尔顿的偶像
在2007、2008年,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来说,第一批观众主要都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高校学生,心理上也对其中表现的学术界生活有更多的亲近感,非常容易捕获其中笑点。学生毕业之后,又把这部电视剧带到了社会。再加上当时的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一样,开始了科技行业创业潮流,这个时候出现的《生活大爆炸》,正好填补了国内流行文化产品的空白。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从科技行业起家的新一代城市青年从中看见了自己,另一方面,这些观众也需要能满足自身文化意识的文化产品,要不然,2006年就推出第一部的《三体》,也不会等到第三部才在2011年这个中国互联网爆炸的年代里,从互联网开始爆红。这时已经走到第六、七季的《生活大爆炸》,在美国也高居收视榜首,为了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就如前文所说,基本砍掉了科学内在的笑点,而集中于geek的刻板印象与获取浪漫关系的困难这一矛盾之上,而这些,不管对于美国还是中国观众来说,都可以说是反映了年轻人现实生活的基本困境。
当剧中主角们纷纷步入婚姻生活,选择第十二季作为终结季似乎是个好决定,geek文化也已然是全球主流文化之一,或许此时也是对它最好的告别时刻了。
《星际迷航》中瓦肯人的手语,意为: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
邮发:3-22
扫描左边可进入微店
文学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