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老北京城墙(画说北京外城老七门)
1750年,《乾隆京城全图》上的广宁门图
广安门是北京外城西垣唯一的城门,与广渠门相对。广安门形制较特殊,略低于永定门,但与外城其它城门相比又明显高大,这与它是中原以至南方进京的要道不无关系,沿太行山麓北上,经卢沟桥进京的官道,广安门是必经之门,就是现在的G4京珠高速也是沿这条旧官道的走向修建的,由广东直抵北京。
1802年,广安门全貌
广安门及瓮城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成,外罗城建成时命名为广宁门,规制与广渠门相同。入清以后,乾隆年间遍修北京内外各城门,以完善规制。除增建了外城箭楼外,因经略全国,诸边用兵,班师凯旋,多走经卢沟桥的官道,而必经广宁门进京。
1860年,广安门全貌
所以乾隆年间仿永定门城楼加高加大改建了广宁门城楼。与此同时,又逢平定大小金川,在广宁门外大井村官道上建立砖石琉璃的“荡平归极”牌坊,并勒石立碑,以示祝捷。所以沿这条官道班师凯旋抵达京师,自有标榜君威的牌楼和高大的广宁门相迎。
1880年,广安门全貌
民国以前在外城有两条用石板铺墁的道路。一条是正阳门到永定门,外城中轴线的路中央铺墁石板,这是皇上去天坛和先农坛“郊祀”的御道;另一条则是由卢沟桥到广安门的官道中央铺墁石板,广安门这里自古就是中原连接边城、都城辐射全国的进出门户。清雍正帝登基后,决定在易县修建皇陵之时,便下令铺设这条石板路。
1890年,广安门全貌
时有“一尺道路五两三”之说,广安门到小井村道路长一千五百丈,户部拨付了八万两白银,折算下来,就是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耗银五两三钱三分。昔日道路上不全是车水马龙,城里城外运送货物全靠骆驼,可谓“骆驼不绝于途,驼铃不绝于耳”。直到五十年代骆驼队才在北京城里绝迹。
1900年,广安门城楼东面
清道光年间,广宁门因避道光帝旻宁上讳改名广安门,旧时皇上名字中用了的字,别人就不能用了,书面上一定要用“宁”字,均改写为“甯”。旻宁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继位,年号道光,道光帝原本叫绵宁,因为担心“绵”字老百姓不容易避讳,所以继位时改旻宁,但城门名老这么喊着不行,所以必须换字,安与宁意思相当,况且好多城门都以“安”命名,所以就改叫广安门了。这广安门改的好,一下子就被人接受了,不像元大都的城门名被人喊到了共和国,道光年以后就没人喊广宁门了,以致后人都不知道有广宁门一说了。
1900年,广安门箭楼西面
广安门又俗称彰义门,其实彰义门的名字被老百姓喊了有八百五十年了。彰义门是金中都城西垣之北门,大概就在现在的广安门外湾子路口附近。现在的广安门内、外大街一线是金中都城彰义门内的东西康衢——彰义门街,位置走向都没变。
1907年,广安门城楼南面
再上溯到辽南京城,以至唐幽州城,这里依然是东、西向的通衢道路。一条道路的延续达上千年,实属罕见,长安街也不过是明朝开始才有的。由于广安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彰义门大街(广安门大街)明清时是比较繁华的,有“一进彰义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
1912年,广安门城楼南面
广安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顶,列脊走兽也都是不施釉的灰活。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台通高26米(现在居庸关复建的关城城楼形制有点像广安门城楼的样子,不过是楼顶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城楼歇山式屋盖较一、二层檐顶收分较大,即大屋顶在整体上的比例与内城城楼相比略显小。歇山顶戗脊走兽5个,一、二层檐顶戗脊走兽却是7个,虽然开间体量上小于永定门,但在这一点上规制又高于永定门(永定门三滴水戗脊走兽都是5个)。另外,广安门城楼区别于其它三滴水城门楼的地方是一层除去檐柱外,在檐下四角之内,檐柱与老檐柱(金柱)之间,还各有1根明柱(内角柱),基本上是支撑在二层的四角檐柱(角柱)之下,作用应该是使二层的四角檐柱生根,并加强撑持二层平座的目的。这样,广安门城楼一层的明柱就是16根檐柱加4根内角柱,共20根。二层的明柱就是16根檐柱了。城楼门洞内券是五伏五券式,外券则是三伏三券式。
1920年,广安门城楼北面,城墙下的驼队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5米。箭楼位于瓮城最西端,与城楼相向而立,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敌台式建筑。箭楼形制同广渠门,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楼高7.8米,楼连台通高16.6米。西、南、北三面各辟箭窗2排,西面(正外面)每排7孔,南、北面(两侧面)每排3孔,共26孔箭窗,进楼门开在东面(背面)。瓮城门洞位于箭楼城台正中,五伏五券式券洞门,道路穿瓮城直线进城。
1920年,广安门箭楼西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政府对广安门进行勘察,结果是:城楼和箭楼的楼顶均有塌损,箭楼墙壁有较大裂缝。城楼首层东面及南面已无明柱,挑檐塌落。楼门封堵,墙上写“危险!”字样,马道亦封堵,城台两边筑有碉堡。处理意见是:广安门之城楼和箭楼应先行排除危险为要。
1921年,广安门北面瓮城外
1952年,还未修缮广安门,市政府下达关于修缮城楼等工程的指示精神:关于城楼修缮工程,已经开工的要把它做完,没有开工的就一概不做了。第二批城楼修缮计划从此落空。从1952年拆除西便门开工之日起,北京的城门城墙就开始进入拆除模式。
1921年,广安门城楼北立面,城墙内侧的马道,城楼城台高出城墙顶面,以斜坡面衔接
广安门箭楼虽屡经采取保护措施,仍日趋危险,于1954年12月19日由市政府批准拆除,1955年3月箭楼拆除完毕。为修筑道路,1955年6月拆除箭楼城台,并加宽护城河桥。1957年,在全面拆除外城的过程当中,广安门城楼和残存的瓮城被全部拆除。
1921年,广安门城楼东面,门洞内券为五伏五券式
1921年,广安门城楼西面,门洞外券是三伏三券式
1921年,广安门城楼西南面
1921年,广安门箭楼西面
1921年,广安门全貌
1921年,广安门瓮城上箭楼北面,北望外城西垣
1922年,广安门全貌
1930年,广安门城楼东面,广安门大街
1930年,广安门箭楼西面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开进城的日本兵坐在店铺外面吃饭休整,路边停满插着日本国旗的军车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广安门入城的日军骑兵部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首先控制了广安门,有警察和翻译在协助日军把守城门
1938年,广安门箭楼门洞下日本兵持枪站岗
1940年,俯瞰广安门大街
1950年,广安门护城河桥,可见天宁寺塔
1960年,广安门内大街
1980年,广安门护城河桥上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北京脉搏”,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后台联系。欢迎关注官微:beijingmaibo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