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鲍鱼种群保护(杜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

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消息提示,此次席卷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野生鲍鱼种群保护?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野生鲍鱼种群保护(杜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

野生鲍鱼种群保护

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消息提示,此次席卷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网友众怒。从17年前的SARS到此次新型肺炎,吃“野味”给国人带来的教训可谓惨痛!

当天,19名院士学者联名呼吁立法杜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贸易。这一呼吁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拒吃野味”的口号在全网传得沸沸扬扬。

△“人民日报”发布的“拒吃野味”宣传海报

公众有了对抗野味市场的概念,固然是件好事。这既有助于切断病毒传染源,保护人类自身,又能帮助野生动物恢复种群数量。

不过,究竟哪些动物属于“野味”?“拒吃野味”等同于“拒吃野生动物”吗?——类似的问题却始终没有被厘清,“野味”缺乏官方的精准定义。

“野味”=野生动物?

在维基百科中,“野味”指的是野生动物来源的食材,外国多称作bushmeat(丛林肉)。

△“野味”(来源:维基百科)

在许多人印象中,野味就等同于野生动物。但这样一刀切的定义是否真的合适,不妨和小编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

野生捕捞的鲍鱼、海鱼、螃蟹属于野味吗?

合法饲养的竹鼠、鸵鸟、鳄鱼属于野味吗?

(注:均指市场常见种)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平时吃的海鲜,如海洋鱼类、虾、蟹等有一半(《2016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来源于野生捕捞,是全球普遍食用的海洋食品。如果野生海鱼也算野味的话,那么沿海人民几乎天天都在吃野味。因此,我们在界定“野味”的时候,应当将捕捞水产品排除在外。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疫情中,没有任何证据说明水产养殖动物能够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水产品多次“躺枪”对于水产养殖业者而言是很无辜的,也不利于我国的水产养殖业顺利发展。

其次,在当前中国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中,“野生动物”是一个过于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大量全世界公认、普遍养殖的肉用动物,包含大量人工繁育的经济动物和宠物,与人们希望禁止的“野味”,存在巨大的概念分歧。

(来源:大象公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野生动物保护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是因为它们既要保护,又可通过驯养繁殖产生经济效益,容易导致冲突。当务之急是建立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清单,并严格进行监管。

因此,在“拒绝野味”口号语境下的“野味”,目前较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未取得国家驯养/经营许可证、不受控于国家检验检疫的陆生野生动物。

我们期待官方在近期公布更为明确的“野生动物”种类目录清单。

野生都比养殖好?

过去,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摄取,很大程度是出于生存需要,就如同现在许多不发达地区仍有捕猎传统一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养殖动物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营养需求。人们摄取野生动物,主要是出于猎奇、甚至是炫耀的心理。

△明码标价售卖的“野味”(来源:网络)

事实上,不仅部分中国人对野生动物有猎奇心理,在美国等有打猎文化的国家,食用野生动物也不算少见。

只不过,将野生动物高密度养殖、市场化销售,却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在高密度且脏乱差的野生动物交易市场中,本身带有细菌病毒的野生动物就有机会交叉感染,大大增加对人体有害病毒的产生几率。

△海鲜市场上的野味摊铺(来源:沈阳晚报)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接受媒体采访表示,野生动物交易背后有着复杂因素,如一些所谓“野生动物”其实是养殖的,这部分属于允许交易的或是处于灰色地带,而这个环节更容易爆发人与动物共生的疾病。

也有不少人吃野生动物是奔着“营养美味”去的,他们认为野生动物的营养与口感是养殖动物远远比不上的。事实上,已有研究表明,在营养层面,大多数养殖动物的营养成分与其对应野生种群并无明显区别。而口感上,除部分运动能力强的动物(如善于游泳的大黄鱼),二者口感上的差异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野生不代表吸收天地精华,养殖的更加安全健康。贪图吃野生动物带来的优越感,不仅可能伤害野生动物,还可能伤害人类自己。

野生鲍PK养殖鲍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的辽宁大连,山东青岛以及长岛县、荣成市等地有野生皱纹盘鲍分布;福建的东山岛、广东的硇洲岛、海南等地有杂色鲍分布。

然而,由于近代的过度捕捞,中国野生鲍鱼资源在短短几十年里日益枯竭,仅在山东、福建、海南的部分海域有少量野生种群。(即便如此,我国的野生鲍鱼还未纳为保护动物,除部分特殊海域尚无保护措施,属于可食用的范畴。)

与之相对的,我国养殖鲍的数量却连年攀登。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从南方到北方开展了鲍的人工育苗和规模化养殖养殖,规模与技术飞速提升,如今国产鲍鱼的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七成左右。

那么,数量稀少的野生鲍与产量巨大的养殖鲍,二者如何区分,谁的口感更胜一筹呢?

1、外壳一眼定乾坤

鲍鱼外壳的花纹与所吃的食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养殖鲍是由人工投喂的,因此摄食较为规律,壳上的花纹就会有规律;而野生的鲍鱼因为在野外难以有规律地摄食,所以花纹不规律。并且在野外条件下,外壳也更容易附着各类杂质或生物。

△野生鲍鱼壳上附着各类杂质

(来源:Athena Maguire)

△养殖鲍鱼壳上花纹较有规律

(来源:keetonaqua.com)

所以一般来说,外壳粗糙凹凸不平、摸上去有些棘手的更可能是野生的;外壳比较光滑、壳面干净、颜色较为统一则更可能是养殖的。

2、肉质软硬大不同

野生鲍鱼由于生长的环境较养殖的更为恶劣,为了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它的足肌会锻炼得更硬一些。而养殖鲍鱼由于生长环境较为稳定,因此足肌更加柔软。

所以一般来说,野生鲍鱼的肉吃起来会更紧致,也更“老”一些;而养殖鲍鱼的肉吃起来就更加柔软,富有弹性。

总之:野生鲍鱼外壳粗糙,肉足紧致,在野外的条件下可以长得更为肥美;养殖鲍鱼外壳光滑,肉足柔软,在生产数量上远胜于野生鲍鱼。

在我国野生鲍鱼资源如此匮乏的当下,还是建议大家选购养殖鲍鱼。

要知道,鲍鱼的野生资源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国人对“野生鲍”的执著追求,不仅给我国本土的鲍鱼资源造成了巨大创伤,连美国、南非等地的野生鲍也因此难逃濒危的命运。

△为满足亚洲市场对野生鲍的庞大需求,南非鲍遭遇严重的盗猎、走私,目前已濒临灭绝。

鲍鱼,这一有着上亿年历史的古老生物,因为人类的贪食而一次次面临灭绝。在痛心的同时,我们应该学会反思。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已在山东长岛隍城乡海域建立皱纹盘鲍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亲本全部来源于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野生原种,并在指定海域进行底播增殖,从而对我国这一日益稀缺的野生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南隍城海域皱纹盘鲍原产地(来源:游伟伟)

相信保护区的建立,是恢复我国野生鲍鱼种群的一个良好开端。在不久的将来,“赶海捡到鲍鱼”或将成为渔民的日常,而不仅仅出现在网红摆拍的视频当中。

不过,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希望每个人都能正确地对待养殖鲍与野生鲍。就像开头海报里写的那样:“为了人类,为了鲍鱼,管住自己的嘴,选择养殖鲍鱼。”(本文转自【鲍语】。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关键字】:野生动物鲍鱼疫情水产养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