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

汉字道,“文”言自然,“字”道世界。

文以载道,以微言大义。

而文字就是微言所载基础。

汉字,以文言文,以文言字;文字,其本质就是文言文字。

“德”字,在中国文化中的表达是极其重要的。

老子讲“道德”,孔子讲“仁德”。

但二者还是有所不同的,

这里,说说“德”字汉字思维及所载之道——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1)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2)

理解“德”字的图形构成

德:德行,心德,心德修行。

按照小篆字形,

形声会意合体字,彳直心为德,彳㥁为德,

从彳㥁聲。从彳(chì),从惪(dé) ,惪(dé)声。

其汉字图形构成为

“彳、直、心”或者“彳、惪(dé)”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3)

▲ 德-小篆

按照甲骨文及金文字形,

彳直为德,后金文加“心”

其汉字图形构成为“彳、直”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4)

▲ 德-甲骨文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5)

▲ 德(无心)-金文

西周之后加心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6)

▲ 德(有心)-金文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7)

其中“彳”,

“彳”为行,表示彳行于路;

“彳”行为外,行为于外。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8)

其中“直”

目十为直,从十目。

十目所见是直,就是“正见”。

也就是“目正直向前”或“目正直向上”。

直为正见。

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见之审视必能矫其枉,故言正曲为直。

“直”指的是

人自身“直”目正见外而产生自我审视认知。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9)

其中“心”,

人身心。

指人身内心的认识感知心得。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10)

▲ 㥁(dé)-小篆

其中“㥁(dé)”,也是“惪(dé)”。

直心为惪(㥁),从直从心。

二者合一,直心为悳,

“悳”就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内得于己,是说身心所自得;

外得于人,是说惠泽使人有所得。

“直”观于外,内求于“心”;

“直”目于外,内化于“心”。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11)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12)

德”字汉字图形如何表达?

“彳、直、心”

或者“彳、惪(dé)”合一

就组成“德”字

其内“彳、直、心”相互定义就表达“德”义,

“彳、直、心”是独体文,

以“彳、直、心”独体文来言“德”,

“德”字是“彳、直、心”文言文。

如此表达出“德”字之义——

彳直心为德,或者彳悳为德,

人“彳”行于道而“心”有所“悳”为“德”。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13)

其一,

“德”中有“彳”,

彳行于道,彳行往复,

故“德”有行有所復之“德行”“正直德行”本义。

德正直彳行于社会。

其二,

“德”中有“直”,

直为正直,直为直观正见,

故“德”既有“正直、德正”本义,也有“直升登攀”本义。

其三,

“德”中有“心”有“悳”,

“心”直有“悳”,心有所得。

故“德”有“心德”“心有所得”之本义。

本义:

①德行,行得正直。

②直升,直向上升迁。登高,攀登。

③德心,心得。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14)

“德”字之用

老子讲“道德”,孔子说“仁德”。

同为“德”字表达,

但是老子所言“德”是要高于孔子所言“德”。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15)

【道】“道”法自然,是中国“易”经的天人关系变化描述进一步量化,地道的中国本土教派,它的自然观偏向天地自然环境,相对于“易”的“天”自然更与地量化具体,人的修炼更具体,其“天人观”即为“天地自然与人”的关系,这也是“道教”修炼对自然环境选择性很高,深山大川,“道”即在“易”下的地球自然与人量化!

《老子道》:道德

老子从易经“道”出说“道”讲“德”。

道—从天地自然本生而成,

德—人心认知自然万物而得,

以后天心“德”而循先天自然“道”。

【儒】“儒”本质讲社会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社会自然环境的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它在“易”之下,在“道”之下自然与人关系细分量化,“道”的大自然观包含物理自然和社会自然,而“儒”的自然观为社会自然,是在讲社会自然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秩序伦理关系变化,人与人社会秩序关系规律!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16)

《孔子儒》:仁礼

孔子讲“德”道,从“德”而出“仁”,

进而仁德仁义。

“儒”以“仁”为内核,

以“礼”外显,内“仁”外“礼”,

讲仁义,说礼仪。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17)

“德”之成语应用

【同心同德】

心:思想;德:信念。

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出自《尚书·泰誓》:

“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例子: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郭沫若《归国杂吟》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18)

才德兼备 德才兼备 德高望重

仁义道德 德艺双馨 道德文章

感恩戴德 歌功颂德 功德圆满

功德无量 厚德载物 何德堪之

德厚流光 德言容功 称德度功

德音莫违 德重恩弘 地丑德齐

同德同心 同德协力 同心合德

同心同德 同心协德 同心一德

为德不终 无德而称 遗德休烈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19)

恩德如山 二三其德 负德辜恩

积德累功 积善成德 积德累仁

俭以养德 离心离德 量力度德

明德惟馨 年高德劭 三从四德

酒后无德 畏威怀德 称功颂德

为德不卒 无怨无德 一心一德

妖不胜德 一德一心 以德报德

以怨报德 澡身浴德 同德一心

以德报怨 以德服人 以德追祸

道高德重 道微德薄 德薄才鲜

德本财末 德薄才疏 德隆望重

德隆望尊 德配天地 德浅行薄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20)

德容兼备 德容言功 德胜头回

德言工貌 德言工容 德洋恩普

德尊望重 丰功茂德 丰功硕德

丰功懿德 负德背义 负德孤恩

感恩怀德 高才大德 果行育德

河山之德 厚德载福 见德思齐

龙德在田 论德使能 名德重望

遗德余烈 年高德勋 讴功颂德

耆年硕德 潜德秘行 潜德隐行

潜光隐德 施仁布德 硕望宿德

颂德歌功 遗德馀烈 一饭之德

知恩报德 祖功宗德 醉酒饱德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21)

才轻德薄 才疏德薄 材德兼备

进德修业 大恩大德 好生之德

度德量力 减师半德 爱人以德

耆德硕老 败德辱行 积德累善

积德裕后 进德脩业 小德出入

顺道者昌,逆德者亡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公修公德,婆修婆德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22)

课本中“德”之名句应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诸葛亮 《诫子书》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2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唐·刘禹锡 《陋室铭》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

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三国·诸葛亮 《出师表》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三国·诸葛亮 《出师表》

汉字背后的道德观念(汉字道讲点德)(2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关联阅读:

汉字道:反者道之动,汉字“反”动?

对于《道德经》的理解,最难、最有争议的会是什么?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观妙”?

《道德经》的「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弦理论会不会受此启发?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人字学习法、说文解字、汉字思维、快速识字、国际中文,汉字博物】

想了解《人字学习法》,提升孩子的汉字能力!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100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