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秀才与状元对比(进士选为庶吉士后)

明清两朝素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意思是翰林在所有官员出身中地位最高,不管是选官还是晋升,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落第秀才与状元对比(进士选为庶吉士后)(1)

但是对于翰林,很多读者可能还有许多不太熟悉的地方,御史结合不同时期的情况,来梳理一下清代的翰林。

能够成为翰林的几类人

正常情况下,每届殿试之后,一甲三名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二甲、三甲进士照例要进行朝考,成绩优异者选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成为庶吉士。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晚年以后,每届新科进士有接近40%入翰林院。

总体而言,三甲进士进入翰林院的机会不多,除非在朝考中有着优异的表现,比如曾国藩以三甲第四十二名通过朝考,被选为庶吉士。

庶吉士要在翰林院深造三年,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如果遇有恩科,那么就会提前散馆。需要指出的是,庶吉士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翰林,因为散馆时还要经过一次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庶吉士才算是翰林。

落第秀才与状元对比(进士选为庶吉士后)(2)

如果不能通过散馆考试,那么就将面临继续留馆,或者是打回原形,回到进士班次等待吏部铨选。属于后者的庶吉士,仍然是进士出身。

庶吉士的来源主要是新科进士,但也有一些是通过特殊渠道进入庶常馆的。比如康熙、乾隆时期曾开设博学鸿词科,其中有些人也被选入翰林院,还有一些则是通过异途进入翰林院的,这类人就被当时的官场称为“野翰林”,受到科举正途出身翰林的歧视。

除了野翰林外,还有一种则是皇帝特旨大臣之后入翰林院的,且很多都是因公殉职的官员子弟,这类翰林虽然不是靠自己的真本事,但也算是正途翰林,与科举出身无异。

落第秀才与状元对比(进士选为庶吉士后)(3)

庶吉士在翰林院三年都干什么呢?

显然,庶吉士在庶常馆三年期间,学习是主要的。庶常馆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都是当朝大学士、尚书充任大教习,然后再从翰林院中选出资深的教官数人为小教习,定期授课。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庶常馆的教师队伍就好比是现在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以及清华北大最顶尖的教授。

庶吉士的学习任务很重,每天早上八点就要到馆,下午三点以后才能离开,不得迟到早退,还要按时交作业,定期举行各种模拟考试。课程主要还是诗赋、经史。由于清代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政权,因此这些庶吉士中还有一部分人要学习满文,而满庶吉士则要精通汉文。

从清初一直到嘉庆时期,朝廷对庶吉士的管理都十分严格,但道光以后,风气一天不如一天。很多庶吉士在开馆前两三天到翰林院露个面,然后就是以各种理由逃学,不是生病就是家里有事,实际能正常上课学习的没有几个。比如蔡元培先生,他就是清末的庶吉士,他入馆后没在翰林院呆几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广东度过。

落第秀才与状元对比(进士选为庶吉士后)(4)

学习诗赋经史是主业,同时庶吉士作为朝廷的储备人才,也会被安排一些实际的差事。最常见的就是协助修书、修史,如果有书法水平或是文笔好的,则有机会参与草拟诏书、敕书一类的活儿。

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的三年,日子是比较清苦的,但基本的生活还是有保证的。康熙时期,规定盐政部门每年要拿出一千四百两银子接济庶吉士。后来又规定,庶吉士每月可以领到四两银子的补助,差不多和知县的俸禄一样。

明清时期,人们都会在翰林的前面加上一个“穷”字,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庶吉士作为半个翰林,每月四两银子仅能维持温饱,在京城这个繁华热闹之地,开销很大,尤其是每逢节日又有各种各样的应酬,所以家境贫困的庶吉士,要不拒绝融入官场,要不就是借钱度日。

落第秀才与状元对比(进士选为庶吉士后)(5)

翰林选官的问题

庶吉士通过朝考后就成为准翰林,按照正常的程序,将会被授予实职。翰林们首次任职在翰林院、詹事府这两个衙门居多,也有一些翰林被安排在各部院,或是外放。

翰林首次担任什么职务,不取决于散馆考试的成绩,而是要以殿试名次为准。二甲进士按例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三甲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可以看出,殿试的名次从头至尾都在影响一个进士的仕途前程。

能在翰林院、詹事府任职是前途最好的,不出意外,一个编修、检讨按部就班,十年后就很有可能升到侍郎级别的副部级高官,乃至入阁拜相,位极人臣。而如果运气差被外放知县,则是一步差步步差,恐怕一辈子也当不了二品大员。

清代倒霉的翰林并不常见,比如大才子袁枚就因为散馆考试不及格,结果被外放为知县。甚至一些一甲的进士,到了散馆时被淘汰的,比如道光二年的榜眼郑秉恬,因散馆考试不及格,结果被外放山西曲沃知县,也算是丢人丢大发了。

落第秀才与状元对比(进士选为庶吉士后)(6)

翰林外放知县也不必过于悲观,毕竟有了翰林这块金字招牌到哪都吃香。翰林外放知县官方有个叫法“带缺出京”,非翰林出身则叫“榜下即用”。翰林一旦外放知县,那是随到随用,不存在候补的情况,这一点比进士又要强得多。况且,翰林的晋升也比进士要快,运气好的话在地方历练几年,又可以调回京城任职。

然而到了晚清时期,地方官更受翰林们的青睐,他们宁可放弃在京任职的资格,挤破头也要到地方去当个知县。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不少翰林们故意在大考(不定期举行的考核,针对的是翰林,以成绩论前程)中放水,一心要拿59分。目的就是希望得到皇帝的训斥,然后贬到地方去任职,毕竟一任外官的收入,在京城干一辈子也无法企及。

除了授官和晋升比进士优越外,在附加待遇上翰林出身者同样也有优势。就以赐谥而言,朝廷规定非翰林不能以“文”字开头,如果官到了二品以上,那么死后好歹都能混上一个以“文”打头的谥号。

落第秀才与状元对比(进士选为庶吉士后)(7)

就算是退休回籍盖个新宅,大门上也可以挂上一个翰林的字样,显然这又要比进士第高上一个档次。说到这,各位读者应该对翰林有个新的认识了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