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1)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2)

封面故事封面照片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北京天坛,图中依次将成贞门、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集中在一个画面中,更显其布局严整,体现了传统建筑中立不倚的特点。 摄影/苏唐诗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3)

点击放大, 查看清晰目录

去年9月《中华遗产》杂志推出了《最中国的建筑》,收获了读者们的广泛好评,更有不少古建爱好者说内容太少了,完全不够看,建议我们再出一本!

在大家的千呼万唤下,我们今年继续推出“最中国的建筑”系列续集,本期内容将关注点聚焦于单体建筑(介乎建筑构件与建筑群之间),讨论中式建筑的构成形态与审美意匠。探讨中国建筑的“基本类型”,如亭、台、楼、阁、榭、轩、舫、殿、宅、庐、馆、舍等追寻其诞生的契机,发展的节点,及背后的营造故事。

一起来看看,本期专辑具体都有哪些精彩内容吧。

01# 布局:天道与人心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4)

明 朱邦《北京宫城图》。朱邦笔下的紫禁城,布局为中轴对称,建筑的大小、规制、排序,严格遵守儒家的礼制,彰显着帝王之家的恢弘气派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形态千变万化,这些建筑的组合布局方式也是如此,既可以法象天地、模拟星辰的排列,也可以遵循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趣。从各个时代的建筑布局,可以看世道,见人心。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5)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星象,七星的排列方式,在很多古代建筑中留下了印记。上图是福建省南靖县的河坑土楼群,土楼组成的巨大勺形,就像是天上的北斗七星。 (杂志内页)

意 境 篇

02#

亭:观万景得天全

今天人们说起“长亭”,多半内心会充满“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愁绪。

但是,你可知道,汉代的亭却是一种担负着防御、缉盗责任的公所,职能类似今天的治安岗亭。从管理治安奸盗的肃杀衙门,到充满离愁别绪的意境象征,“十里长亭”的这一段演变之路,究竟是怎样走过的?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6)

上图是四川宜宾蜀南竹海景区燕子坪的绝色风光。矗立在山顶的小亭,指引出观览奇峰异谷、云海日出最佳地点。摄影/邹林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7)

位于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旁的爱晚亭,它秀美隽永、环境清幽,清乾隆年间建成后,很快便名噪天下。 摄影/胡奥

03#

怀古独登“台”

台,东汉《说文解字》解释为“观四方而高者。”高台由土木支撑,高大坚固,不易坍圮,用以瞭望四方。

古代先民们筑台,是为了让自己离天更近,沟通天人。到了商周时期,一座座高台在华夏大地上拔地而起。此时,以台通天已不是目的,彰显王权使人们不断为高台建筑添石加土。

春秋时期高台建筑进入极盛期,名台层出不穷,姑苏台、章华台、越王台、路寝台、黄金台等,台榭建筑俨然成为当时宫殿建筑的主流。

东汉魏晋时期,台榭建筑开始走向衰落,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佛塔逐渐代替高台,施展“凭虚凌空”的游观功能。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8)

陕西省榆林市城北矗立着长城建筑的“三大奇观”之一镇北台。它由四层方台堆叠而成,共高30余米,外层包青砖,内部夯黄土,据“人造天险”而临下,控扼着南北咽喉。 摄影/张小鹤

04#

榭:点缀山水的眉目

最早的榭是什么样呢?

它是一种建在高台上的屋子,四面敞开,没有墙体围合。只以木围栏环绕四周,既通透,又保护了登高观景人的安全。

之后,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从观山变为亲水。榭走下高台,演化成为水边观景游憩的轻盈建筑,也因此总是与诗情画意的美景联系在一起。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9)

图为南京中山陵风景区的流徽榭,敞开无墙的单体建筑,是绝佳的观景平台。 摄影/王建宁

05#

斋:幽居中的风雅

斋,没有具体的建筑形态,只是一处幽居、私密的房屋。待它变成清幽别致的独立书房后,便成为士人独享之乐、修身之所,寄托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而文人们,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想,纷纷给自己的书斋冠以斋号,有时还把斋号作为自己的代称。从这些名人的斋号中,我们很容易品味出他们各自的人生。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10)

北海公园静心斋内的抱素书屋,曾是乾隆帝的读书赏景之所。 (杂志内页)

06#

轩外风月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11)

苏州拙政园内的与谁同坐轩 。摄影/陆启中

“轩”字起源与车有关。

《说文》中形象地说,轩是一类车前有曲木牵引、车周设栏杆和围屏的马车。由于轩盖高悬头顶,人们便用“轩然”形容高举之貌,用“轩昂”形容高大、高扬之人。大概是从这些含义流行于世开始,人们逐渐形成了“轩”与高耸、开敞空间密切相关的观念。

不过,园林建筑中的轩,并非写实的某种建筑形式,而是虚化意象的载体。轩、榭、斋、馆等建筑都是园林景观意象的一部分,本质上并无不同。

大 观 篇

07#

楼与阁:靠近天空的智慧

“楼阁”一词,是对我国古代多层高大建筑物的统称,但楼与阁实为两种不同的建筑形式

楼,是多重建筑物。起初,人们建楼用于守备和瞭望敌情,后来,则是为了接近天上的宫阙,满足对出世登仙的渴望。阁,则是由干栏式建筑发展而来,是底层开阔的贮藏之所。

到了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古印度的“窣堵波”传入中国,与我国传统的楼阁建筑结合,于是就有了楼阁式塔,这种中国化的佛塔,在发挥原有宗教意义的同时,又增加了登高望远、休闲游憩的实用功能。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12)

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佚名《望海楼图》。画中之楼矗立于城墙之上,楼中人三五成群,或持卷观赏,或凭栏远眺,恰是古代文人“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的艺术再现。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13)

图为建筑学家梁思成为独乐寺观音阁绘制的断面图,该阁外观两层,中加暗层,实为三层,中不立柱,设佛坛,上立一座高约16米的观音像,直通第三层屋顶之下。

08#

阙: 庙堂的门禁

阙,起初是一种门观式建筑,被安置在宫门、城门外,发挥瞭望功能。汉代建阙盛行,阙逐渐演变为标饰门面、炫耀等级威仪的礼仪性建筑。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14)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15)

栖 居 篇

09#

宅:玲珑合院有乾坤

与官式建筑不同,民居尚俭。因而一座宅院,可以紧密设计,完全有如一座单体建筑一般。浙江民居的“三间两搭厢”形制、云南地区的“一颗印”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特点。

那些看似“小气”而局促的民居,却演绎出了别具一格的“生存智慧”和家族文化。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16)

上图为云南大理诺邓古村的航拍图。“一颗印”房屋层层叠叠依山而建(摄影/刘珠明)。下图为其常见形制之一——三间两耳倒八尺,即正房三间,两侧厢房各一间,与正房相对的倒座,进深限定为八尺。从立面图中,还可清晰看到其方方正正的形态,和厚土墙上开小窗的特色,这种设计有利于防风防热(供图/视觉中国)。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17)

10#

庐:在人境中诗意栖居

庐,本指田间草屋,引申为简陋的居所,也指古代沿途迎宾的房舍等。然而,历史上却有太多隐士,留下了诗文渲染 “庐”的美好——“结庐在人境”“吾庐青霞里”“不羡朝天卧直庐”等。

为何偏偏是庐,成为隔绝喧嚣、诗意栖居的空间呢?这大概与庐自身的 DNA 有关:身处田间野地,没有一定的形制规定,自由而随意。而这一切,又与魏晋时期兴盛的隐逸文化,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对于身处乱世的魏晋士人来说,他们渴望摆脱俗世的沉浮、生命的无常,回归到平静的山林之中。而林间野地的庐,正是其安放身心的自在空间。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18)

图为(传)南宋李唐的《归去来兮图》局部,描绘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结庐在人境,与亲友共叙的情景。 供图/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19)

点击上图 一键下单

中华建筑合集(你们要的续集来了)(20)

关于新刊

你最期待、想看到哪部分内容?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将在下周一(10.17)

随机翻牌3位小伙伴,

送上本期杂志。

编辑:方丽娟

BANNER 设计:张闻倬

从李渡出发:破解白酒祖庭的文化密码

新刊推荐|中国芳香 东方味道!

新刊推荐|中国画的另一种读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