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秘密奏折(秀才上书建言国事字字在理)

不管在什么时代,知识分子都是国家的希望所在。科举制度的出现让天下读书人有了进身之阶,也为他们参与国家大政提供了机会。至于那些没能通过科举入仕的底层知识分子,往往也不甘心安于现状,上书当道也是常事。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片言可致卿相”的传奇。

乾隆秘密奏折(秀才上书建言国事字字在理)(1)

苏秦、张仪凭着伶牙俐齿得到各国的相印;东方塑以三千简书上书汉武帝。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历朝历代,都有无数进身无路而自认有奇才异能的读书人纷纷毛遂自荐,向朝廷上书献言,一是出于责任心为民请命,二是希望通过此举入仕为官。

但是到了清代,情况发生了变化。清入关后,一方面大力笼络汉人知识分子,对于那些影响力很大的读书人给予加官进爵,但同时对于底层的读书人却严厉禁止他们议论国政。尤其是乾隆皇帝,对于读书人卖弄文笔,博得清名十分厌恶,一旦出现文人献计献策,不管有理没理统统打翻在地,下面所述的就是一个乾隆年间的典型案例。

乾隆秘密奏折(秀才上书建言国事字字在理)(2)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五日,广西布政使朱椿乘坐官轿准备到桂林城外游玩,刚出衙门不久,便被一位老者挡住了去路。只见他跪在轿子面前手中高举一册文书。朱椿以为这是一位告状者,按大清律,官员遇百姓告状不得回避,必须亲自处理或交给相关部门处理。

看来,朱椿游玩的打算是要泡汤了。等他回到衙门后,接过文书一看,才发现自己摊上大事了。文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策书”,不用想,这是一份献给朝廷的建言书。打开后,朱椿认真地“拜读”了其中的内容,这份策书共有五条:

1,请求朝廷加大减免赋税的力度,减轻百姓的负担;

2,建议朝廷在各地增设义仓(赈济灾民所用的粮食储备),以救济贫民;

3,建议革除盐务上众多弊端;

4,禁止种植大烟,提高粮食耕种面积;

5,压缩寺庙、道观的建造,并裁剪僧、道的数量,减轻社会负担。

乾隆秘密奏折(秀才上书建言国事字字在理)(3)

这位老者所上的策书思路清晰,其内容也符合当时的社会实情。与一般的上书者不同,这份策书中还有许多数据分析,一个老知识分子关心国家的拳拳之意跃然纸上。但对于朱椿来说,这是严重的政治事件,需要马上做出处理,他命人立刻将老者锁拿,防止逃脱。

第二天,朱椿亲自审问老者,老人一看布政使大人没有像他期待的那样待他如上宾,反而是疾言厉色,如临大敌。经过审讯,朱椿得知老者名叫吴英,广西平南县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只得了个秀才功名。如今已是六十多岁的人,身体多病,眼看时日无多,但他又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便想把自己对国家的忠爱之情化为这一纸策书,若是皇上能采纳,也算是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也为自己赢得声名。

乾隆秘密奏折(秀才上书建言国事字字在理)(4)

审讯完毕后,朱椿认为事关重大,他不敢擅自做主,于是将案件转给了广西巡抚姚成烈。姚成烈接手后,马上兵分两路,一路赶往南平县,抄家逮捕相关人员,一路赶往吴英在省城的落脚处,搜查随身行李,看看有没有其他文书。

所有嫌疑犯逮捕后,姚成烈开堂文案,对所有人动了大刑,试图挖出背后的同谋。不过最终审讯的结果很简单,这确实是吴英一人所为,与其他人没有关系。在确认案情无误后,姚成烈立刻写了一份奏折,六百里加急报给乾隆帝,并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方案。

“秀才吴英供奉盛世,不知安分,妄递策书批评指责朝政,实属丧心病狂,应以‘大逆’罪凌迟处死;吴英两个儿子及亲侄子,均年满十六岁,按照连坐律,斩立决;吴英的继妻、儿媳以及幼子、幼孙一律发给披甲人为奴。”

乾隆秘密奏折(秀才上书建言国事字字在理)(5)

乾隆接到奏折后,马上召集大学士和九卿认真研究这份大案,最终做出了决定:吴英凌迟,女人及未成年者一律发配为奴。只有吴英的子、侄稍微得了点好处,改斩立决为斩监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