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谍战事件(古代上演的一出谍战大戏)
潜入敌方或外国,从事刺探军事情报、国家机密或进行颠覆活动的人被称为“间谍”。很多朋友都觉得“间谍”是个现代名词,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间谍”一说,那时候间谍被称为“细作”。
《左传·宣公八年》中说:“晋人获秦谍”唐陆德明释文:“谍,徒协反,间也,今谓之细作。”《请罢兵第二状》中说道:“臣伏闻回鹘、吐蕃皆有细作,中国之事,大小尽知。”《孝武帝纪》中也有:“凡用非军国,宜悉停功,可省细作并尚方,雕文靡巧... ...”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南宋年间发生的一些间谍故事。
公元1161年,宋人破获了一起间谍案,这起案件非常复杂,若不是间谍的仆人暴露了身份,恐怕这名间谍还在宋朝继续当官。
一个名叫刘蕴古的金国人被宋人抓住送官,经审问后,开刀问斩。此人被抓获之前,已借着金国珠宝商的身份潜伏在宋朝,在此期间,从未有人怀疑他的身份。其后,他更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混到右通直郎,官运亨通。
刘蕴古在宋朝总共潜伏了四年,在潜伏的过程中多次向金国传递情报,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谍战大戏。
平日里,刘蕴古就是个口无遮拦的市井小民,经常与人谈起国家大事,有时说金国就像风中残烛苟延残喘矣,有时,又夸大宋国力强盛云云。总之,这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个不懂政事的愤青,经常说些假大空的话。
有时与人喝了几杯,飘飘然的刘蕴古还会透露自己如何了解两国内情,不过,讲出来的东西都是些胡话罢了。某日,寿春的守将听说民间有这样一个奇人,觉得这个金国商人非常有趣,明明是金国人,却有倒向宋朝的政治倾向,于是,便向上报告,对朝廷说:此人必有大用。
皇上知道这件事后,连忙派人去寿春调查此人。
调查人员登门拜访后,刘蕴古拿出一套早就准备好的说辞,握住调查员的手侃侃而谈。简而言之,就是自己是个苦命的金国人,家里有两个弟弟都在金国当官,只有自己仕途不顺,在金国受尽了歧视,连个官都当不成,两个弟弟都嘲笑自己。
刘蕴古一番声泪俱下的说辞,将自己描述成普天下最命苦的金人,并且,明确表达了自己想效忠大宋的打算,还承诺道:“如果能受到重用,必将光复中原,灭掉金国!”调查员将这件事如实禀报给了赵构,宋高宗听说这件事后啧啧称奇。
他还觉得:刘蕴古是个人才,没准他真是克敌制胜的大将。就这样,刘蕴古成了浙西帅司,当上了大宋武官。虽说,这个浙西帅司官阶不高,但是,大小都算个大宋官员。有了这个身份作掩护,刘蕴古便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间谍生涯。
虽说,刘蕴古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抹黑金国,但是,在一些明眼人看来,此人仍漏洞百出。例如:右武大夫魏仲昌,身为大宋武将的他本来就对刘蕴古的金人身份非常敏感,平时对刘蕴古的一举一动都加以留意。没过多久,刘蕴古一次异常举动露出了马脚,被魏仲昌尽收眼底。
杭州有个伍员祠,某年,一个富商翻修了祠堂,并捐了一块匾额。刘蕴古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激动,说:这祠堂与他有缘,于是,把自己一年的俸禄都拿出来捐给祠堂,唯一要求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和官阶刻在匾额上。
这个反常举动使当地百姓非常不满,纷纷指责刘蕴古:“用新的匾额换旧匾额,本来就是华而不实之举,而你又把名字写在匾额上,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就在这时,魏仲昌来了,他凭借多年混迹行伍的敏锐嗅觉判断道:“刘蕴古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内奸!”
随后,他又向老百姓们解释道,之所以刘蕴古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匾额上,是为了让其他金国奸细能获取他的动向,将来找机会与其暗中联络。说的直白点,这座祠堂被刘蕴古当成了“地下交通站”,他想要在此地与同伙交换情报。
遗憾的是,虽然,老百姓们都觉得刘蕴古的举动毫无意义,但却都对魏仲昌的话一笑置之。宋朝武官的地位不高,说话没有什么分量,况且,生长在此地的老百姓谁愿意相信身边出了个奸细呢?就这样,刘蕴古逃过一劫。
刘蕴古继续潜伏在军营中伺机而动,然而,此时金国却发生了变故。刘蕴古的顶头上司完颜亮遭到政变,被叛乱分子砍了脑袋,主和派们占据了金国朝廷,南下入侵的计划也付诸东流。刘蕴古就像是被抛弃的野狗,除了继续守在宋朝等待上级指示别无他途。
1163年初,朝廷招募了上万名流民去北方开荒种田。这时刘蕴古站了出来,打着替朝廷分忧的旗号,请缨去训练这群农民。用刘蕴古的话来说,那就是:“毋使徒老耒耝间。”让这些人有所作为,不至于老死在田间。此话一出,顿时得到了朝官们的广泛支持。
当然,期间还夹杂着一些反对声音,带头的就是次相史浩。史浩觉得,刘蕴古图谋不轨,极有可能是金人派来的奸细。
但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史浩还与刘蕴古来了一场“当庭对质”。史浩的手下将刘蕴古“请”来,连口水都没让他喝,立马就问:“当初樊哙主动请缨,要带十万人马远征匈奴,被同僚认为是吹牛皮,理应斩首。如今,你要训练这一万个流民,又能干出什么大业?”
刘蕴古本以为史相爷请自己是件好事,是这位高官对自己青睐有加,却没想到史浩字字珠玑,直截了当地询问自己的意图。刘蕴古慌了神,应付道:“我没有什么企图,那些流民的亲人都不在北方,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替我卖命,我真的是想为国分忧训练这批流民成为有用之人。”
史浩听完这番话后,反问道:“你说这些流民的亲人不在北方,那么,你的亲人又在哪里呢?”这番话可谓一语中的,刘蕴古的家眷全部住在金人的土地上,他又为何会替宋朝效命呢?刘蕴古自觉理亏,恐怕再说下去会露出马脚,连忙借故告退。
这番对质,虽然,史浩大占上风,却并未被其他同僚认同。大伙都觉得:单凭这几句话,根本不能把人家刘蕴古断定为卧底,毕竟,他想北上训练流民也是为国为民之举,就算他的家人在金国也无所谓。
就这样,刘蕴古第二次逃过死劫。
为防夜长梦多,没到一个月,刘蕴古便申请到太平州当官,避开了风口浪尖。在太平州当官期间,刘蕴古非常老实。笔者认为,也许是为了防止暴露,也许是因为没有等到时机,总之,在此期间,刘蕴古并未做出任何奇怪的举动,对于这一时期刘蕴古的作为史书只是一笔带过。
所以,我们也无法得知刘蕴古泄漏了多少情报给金国。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不论刘蕴古如何谨慎,他终究是个卧底,总有露出端倪的时候。短短几年内,刘蕴古再次升迁,官拜右通直郎。但就在这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刘蕴古的身份彻底败露,他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
1165年,朝廷的斥候抓到了金国的探子,经查明这人正是刘蕴古家的仆人。经一番严刑拷打后,这名仆人终于将自己的主子供了出来,将金国委派刘蕴古卧底南宋的计划和盘托出,就连刘蕴古这些年向金国传递了多少情报都交待的明明白白。
事已至此,任刘蕴古如何花言巧语,都无法掩盖他是奸细的事实了。《宋史》记载:刘蕴古被押解到北方边境,斩首示众,给了金国人一个下马威。至此,金国最大的间谍刘蕴古走完了他四年卧底生涯。
刘蕴古的故事讲完了,我们不妨再来聊聊宋朝的情报机构是如何巧妙运用密码学的。拿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来举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我们眼中看来,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诗,而在宋朝人眼里,这没准是一份珍贵的谍情。宋朝人与草原民族之间的战争空前激烈,双方爆发了无数军事、外交战争,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谍情人员潜伏在宋、金、西夏、辽的隐藏战线中。
为了送达情报,宋人可谓绞尽脑汁。当然,他们也做好了情报被敌人拦截的准备,这时,宋朝的“密码学”便发挥了作用。不同于现代人熟悉的密码,宋朝的密码更像是代码,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作“字验”。
《武经总要》是一本宋朝兵书,堪称大宋军事的教科书。作者为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两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的时间编成。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
在这本书中收录了宋朝军队会用到的代码。例如:宋朝军队通常有包括请刀、请弓、请粮草、请守城、此战得胜等四十多种情报。那么,如何用代码隐藏这些情报呢?宋朝的将领们往往会找一首几十字的诗,用诗里的字来代替这些情报。
打个比方来说,将领提前将代码本交给下属,大家秘密学习代码对应的情报。打仗时,将军送来一封信,里面写着“烽火连三月”,而“三”字上被将军做了特别标记,这时,学习了代码本的属下就会明白将军的指示。
由此看来,就算这个情报被敌人“截胡”,在没有代码本的情况下,敌人也很难弄懂其中的意义,就算是对送信者严刑逼供,可人家只是个跑腿儿的,怎会清楚代码这种军事机密呢?
参考资料:
【《左传·宣公八年》、《请罢兵第二状》、《孝武帝纪》、《武经总要》、《宋史》、《大宋朝的“潜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