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基础设施(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性”设施进行有效衔接。

通过“刚柔并济”,建立和完善城市“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体系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它是构成海绵城市的基本元素

2.1城市“海绵体”有哪些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海绵城市基础设施(海绵城市)(1)

2.2城市“海绵体”的作用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海绵城市基础设施(海绵城市)(2)

以厦门为例:

厦门每年都20多亿立方米的降水量,是全市水资源总量的近两倍,而真正为城市所用的不足两成。原来厦门的城市绿化带,多是由高出地面许多的路缘石堆砌而成,使得绿化带的吸水、渗水能力大大降低。从2012年起,厦门开始实施岛内人行道改造,共铺设116089平方米的透水砖,改造了厦禾路、白鹭洲路等主干道人行道约12公里。这些道路上原来使用多年的九格砖已更换为长方形的深灰色透水砖。公交车站和路口附近的地砖,则用红色透水砖以示区别。透水砖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可使雨水迅速下渗地下,可以很大程度解决雨水流失问题。

2.3城市“海绵体”类型

城市“海绵体”可分为三类,即原有的“海绵体”、受到破坏的“海绵体”、新建的“海绵体”。

海绵城市基础设施(海绵城市)(3)

原有“海绵体”——湿地

海绵城市基础设施(海绵城市)(4)

新建“海绵体”——屋顶花园

海绵城市基础设施(海绵城市)(5)

新建“海绵体”——雨水花园

2.4三类“海绵体”的建设重点

1)原有的“海绵体”——保护优先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

通过科学合理规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海绵城市基础设施(海绵城市)(6)

2)受到破坏的“海绵体”——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收到破坏的水体和其它自然环境,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海绵城市基础设施(海绵城市)(7)

3)新建“海绵体”——低影响开发

在城市建设中优先采用具有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

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基础设施(海绵城市)(8)

上述讲解引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低影响开发”,它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应用。那么到底什么是低影响开发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