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在线人数过低(13岁女孩花7万疯狂游戏)
为了玩游戏能升级、让游戏装备比同学好以及打赏主播,四川自贡的13岁女孩向某某在43天时间里先后向国内某短视频平台、多个游戏娱乐平台充值490余次,直到几乎花光母亲储蓄卡里的74000余元存款,才停止她的“疯狂游戏”……
13岁的女孩不明白,这7万多元意味着贫寒之家的全部积蓄。51岁的母亲,文化程度有限,别说支付宝、网银,连微信有没有。出于节约考虑,连最简单的银行卡短信提示功能也没有开通,直到积蓄被花光才发现蹊跷。
近年来,未成年人瞒着父母,私自盗用家庭积蓄,沉迷网游、打赏主播的案例层出不穷。类似新闻标题都是这样——“小学生打赏网游主播,花光家中积蓄父母竟不知”“11岁女儿给主播刷4万礼物,父亲哭诉:没钱过年。”
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现在的孩子既早熟又幼稚,无法理解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却过早地拥有了与年龄不匹配的能力。
不少家里的大人,换个新电视机,遥控器都得学一阵子。可还在上小学的孩子,玩网游、打赏主播,新生事物上手就会,也更容易上瘾、无节制地沉迷其中。
《民法总则》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类似事件发生后,家长都会以未成年人大额打赏充值,不属于与其年龄、智力相当的民事行为,法定代理人没有追认为由,要求认定该行为无效,返还全部充值和打赏。
网游直播平台面对舆论的指责,一般会用平台已设置青少年模式的理由来为自己免责。官方说法一般是,平台不赞成未成年人在观看直播时充值打赏,如果未成年人打赏未经监护人同意,一经核实,平台会全额退款。
钱的纠纷其实不难解决,即使家长与网络平台协商不成,最终也可以诉诸法律。但对于那些文化程度有限的家长而言,比起事后如何追回被花光的积蓄,心力交瘁的他们更想知道,究竟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网游、直播?
青少年模式,似乎是一个解决路径。但不少平台设计之初,有意无意地将青少年模式作为事后免责的幌子,并未真心设计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的机制。
以我经常使用的某影视软件为例,平台上有相当多并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作品。但点开软件,只出现一个弹窗提示,“XX视频特别推出青少年模式,该模式下部分功能无法正常使用。请监护人主动选择,并设置监护口令。”该平台根本没有设计验证用户年龄的选项,所谓青少年模式,只是形同虚设。
相当多的网游直播平台,并未强制要求用户实名注册,为未成年人留了后门。还有一些要求实名注册的,青少年会采用“上网买灰色身份证号”“偷父母甚至爷爷奶奶身份证”等方式绕过监管。
由于未成年人对网络使用的成瘾性更强,金钱观尚不成熟,买游戏装备、打赏主播花钱如流水。极个别网游直播平台,心怀恶意,甚至将未成年用户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商业恶意逐利无底线,想让唯金钱、唯流量至上的个别网络平台,认真设计青少年模式,防范青少年沉迷,无异于与虎谋皮。对此,需要监管层面及时亮剑,让青少年模式真正硬起来。
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青少年模式是一柄利器。对此,已有不少头部网游平台做出积极探索,对疑似未成年用户开启不定期“人脸识别”、用户使用时长限制、“宵禁”等方式,综合施策,防游戏沉迷,“智斗”熊孩子。
说到底,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直播,关键在网络平台能否拿出牺牲部分商业利益,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的担当。
(来源:澎湃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