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商户称呼(大杂烩五花八门)

前言

有句古话说得好叫“隔行如隔山”,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从业人员、有不同的行业规则、有不同的处事方式还有不同的行业潜台词。如果你想跨行业进行交流和探索,那可是难上加难,更别说跨入自己不懂得行业做生意了。

古人说话都很有趣,文人喜欢咬文嚼字,政客喜欢擦边批判,真实的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个行业也一样,他们出于为了不泄露行业机密、为了交流方便等等原因,创造出了一套外人根本无法听懂和理解的语言。

我们常听到一个成语叫“五花八门”,你有没有想过到底是哪五花,哪八门呢?

这其实就是古人的一种专业术语,五花和八门合起来指的是十三种不同的行业。而行业术语在古代很是普遍,更盛行于一些不方便公开交流的行业内部。

我们来看看究竟“五花八门”代表什么,古人又有哪些行业术语?

宋朝商户称呼(大杂烩五花八门)(1)

“五花八门的”含义
  • “五花八门”的来历

在现在看来“五花八门”似乎就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我们现在也确实是这样用的。但是也或许有人有疑问“这个五花到底是哪五花?八门又是哪八门呢?”

这我们得先从这个成语的来历说起。

“五花八门”最早见于《儒林外史》之中:“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

在这里面是用这个词语来表示戏子们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表演的种类花样繁多看起来很精彩,是个褒义词。后来“五花八门”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指的是令人眼花缭乱或者形容没有秩序的混乱,也可以形容演出时的表演多种多样,花样繁多。

当时之所以可以用这几个字组成一个词语来表示“花样繁多”的意思,自然是与这几个字的本意有关,而后来的成语意思则是从这本书这个故事中引申出来的。

“五花八门”最早的时候指的是古代行军打仗时候用的兵法的阵的名字,这个不是很常用流传也不广。而后来五花八门变成了一种民间的行业术语,用来专门指代十三个行业,所以在《儒林外史》当中可以用这十三个行业来表示“花样繁多”的意思。

宋朝商户称呼(大杂烩五花八门)(2)

  • 五花八门的具体指代

如果你有细心体会过这个成语在人们口中的语气意味,你就会对“五花八门”有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在一些农村人口中,“五花八门”似乎就和成语词典上的意思有点差别了,带着点鄙视的味道。那是因为五花八门指代的十三个职业都很低微。

“五花”是古人用了五种花朵的名字来指代五种职业:

“金菊花”指代以卖茶叶谋生的女子,“木棉花”指代在街边摆着小摊子给人看病、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指的是在酒楼当中卖唱的歌女们,“火棘花”指的是古代在街头敲着锣喊着“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的杂耍卖艺的人,“土牛花”指的就是肩挑担抗看着最苦最累的活的职业挑夫。

这五种花儿随处可见,这五种职业也是遍地可见,而这五种职业恰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身份低微被世人看不起。

八门指的也是八个职业:巾、皮、彩、挂、平、团、调、聊。

相比五花又更加的有文化内涵,更加深奥一点。

一门巾,指的是那些“胸口碎大石”、流浪歌者之类的行走江湖四处求生的各色艺人的统称。

二门皮,指的是古代的卖药行业的统称,注意这里说的可不是药铺,那是正经行业,这里指的是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吆喝着“老鼠药”、“祖传跌打损伤”之类的。

三门彩,指的就是变戏法的人,我们现在称之为魔术,古代魔术师地位很低。

四门挂,指的是在庙会、大街上舞刀弄枪求赏钱的练把子。

宋朝商户称呼(大杂烩五花八门)(3)

五门平,指的是那些惊堂木一拍,说评书的人,或许有人会问了“说评书的不都是文化人吗?怎么地位也低?”这主要与古代说评书人的地方和内容有关,一般都是在歌姬唱歌的那样的娱乐场,所说的大都也是些不着调的段子,或者什么迎合观众的野史之类的,在古人看来算不算什么正经行当。

六门团,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相声,这一类人在古代普遍都出入娱乐场所求生存,地位很低。

七门调,指的是代搭篷扎纸的。

八门聊,指的是柳唱大鼓的人,就是那些打鼓唱歌的,和勾栏里的歌姬差不太多的环境地位。

这八门有一样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穷苦人家孩子才会选择的行当,而且这些行当求生艰难经常要四处游走,走到哪表演到哪儿,要不就是得经常出入娱乐场所,为的只是艰难的求个生存。

所以说把五花八门这十三个行业组合到一起,就是一部古代底层人民的艰难求生图。他们出身低微也只能做着低微的行当,所以他们所到之处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相待。

在古人眼中“五花八门”就是带着鄙视和贬低的意味。

或许一开始将他们总结提出行业术语,也就因为羞于启齿他们的职业名称。

宋朝商户称呼(大杂烩五花八门)(4)

古代那些有趣的行业术语
  • 古代对于价格的术语化

古代的行业术语在一个地方相当的普遍,那就是在商品交易时候的价格商讨之中。

一方面因为直接说数字有点不好看、不好听,换个方式委婉一点;另一方面尤其是在古玩市场,你把两个懂行人的价格狙击战完全暴露出来,接下来的生意就没法做了,也没法再高价卖给那些不懂人了,这就叫商业机密。就要达到内行能懂能交流但是外行看不懂、听不懂的境界。

《同安县志》有记载:“暗语、贩语是一种谜语,亦云贩白,商贾用之,外人不晓也。”就一语道破了行业术语的意思。

在古代的苏州南部的当铺之中,人们用“由、中、人、工、大、王、夫、井、羊、非”来代替数字的一到十,这种叫法或许看起来会有些拗口,感觉使用起来会有些困难,但是在外行人眼中也确实看不懂,也听不懂,从而很好的保护了当铺典当过程中的价格秘密,更有利于当铺行业内部的发展。

在杭州的旧衣铺当中出现了一种用十个汉字代替一到十,但是这其中又有一些规律就是这个汉字的笔画当中有几个“横”就代表着是数字几,这要不是懂行的确实难以理解。

还有用人的五官和肢体来代表数字,比如眉毛指代的是八,手指大弯曲代表是九,手指小弯曲代表是七等。

除了在汉字的形状、笔画、样式上下文章以外,还有在汉字的读音上面下功夫,利用谐音来隐指数目。比如一叫做“忆多娇”、二叫做“耳边风”、五叫做“误佳期”、九叫做“救情郎”等等。

宋朝商户称呼(大杂烩五花八门)(5)

各种数不清的花样术语确实很有趣,其实很多时候专业术语也并不一定就是为了保护行业的秘密,有些行业也没那么重要需要去可以保护。

这里面原因众多且复杂,比如有地域特色、方言、行业文化特色、行业禁忌、行业忌讳词等等原因。

  • 古代的习惯性行业术语

除了这些刻意为之的行业用语之外,古代还有很多的习惯性行业用语,其中大部分也并不是特意为了划清行业的界限,维护行业的秘密。

而是在长久的行业历史发展,或者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等原因,逐渐产生被人们习以为常的指代叫法,有很多是各行各业都知道的。

比如在古代福州的钱庄,将黄金叫做“存仔”,将白银叫做“明仔”,给现钞叫做“摸页子”等等。古代温州往来南北进行商业贸易的掮客(生意人)就将顾客称作“来宝”,将掮客称之为“网儿”,意思就是他们认为顾客就是游来送上门的小鱼,而自己就是那鱼网,兜揽生意就像用渔网将鱼儿捕获一样。

这两个行业术语很形象的表达了顾客与老板的关系,也体现出了温州商人办事、做生意的态度和方式。

类似这种习惯性的用语往往都不是故弄玄虚,有可能只是行业内部方便的称呼,有可能所有人都懂的习惯叫法。

宋朝商户称呼(大杂烩五花八门)(6)

总结

古人说“知其人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成语词典里面的意思来理解“五花八门”,那可能有一天你被别人用这个词语调侃和贬低还不明白看不出来。

五花八门简单理解就是十三个职业,只是他们都很低微,社会地位也很低,属于社会底层艰难求生的人群。

古代的行业用语很有趣,保护商业机密也好、习惯使然也罢,古代的行业术语往往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是凝聚着多种文化的一种文化象征,是中华文化里极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部分。

参考文献:

《儒林外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