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伤害常用急救技能(你要掌握急救的五个关键能力)
文/本刊记者 朱玉芳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20年6月21日15时30分左右,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报告:该镇童家村涪江河坝水域发现有人落水,当地政府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搜救。
初步调查,失踪人员均为居住在附近的米心镇小学学生,周末放假自发相约,到童家坝涪江河一宽阔的河滩处玩耍,期间有一名学生不慎失足落水,旁边7名学生前去施救,造成施救学生一并落水。
截至22日7时10分,经全力搜救打捞,重庆潼南区8名落水小学生全部打捞出水,均已无生命体征。
这条新闻让人十分痛心,由于疫情原因,儿童不用上学,青少年的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为此,《中国青年》杂志记者采访了全民互助急救平台“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据中国疾控中心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数据,在中国,每年有超过20万名14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死于意外伤害。“第一反应”因此开发了“青少年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曾被评为凤凰网行动者联盟公益盛典“年度十大公益项目”,不仅向成人开放急救培训,还为青少年提供急救培训,通过游戏、漫画甚至手机游戏,普及急救技能。
“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
创始人陆乐具备多年的专业急救经验,他表示:“意外伤害和突发急症的黄金急救时间只有4分钟,只有身边的人才可能来得及挽救你的生命。我们要做的就是普及急救的常识。”
意外现场救助的五个关键能力
《中国青年》:当意外发生时,现场的人应该如何去做救助?
陆乐:“第一反应”目前服务了400多个学校,遇到过学生发生各种意外的情况,包括心脏骤停、意外受伤、食物中毒等,也包括自杀行为。很遗憾绝大部分情况下,很少有人知道该怎么做急救。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总结了五个意外现场救助的五个关键能力,是人人都能学会的,希望可以帮助人们在遇到意外状况时能做出最基本的及时措施。
把安全第一课带给山区的孩子
第一, 判断环境安全。
施救者要去救人,首先要确保自己是安全的。在环境不安全的情况下,可能救人不成反而造成更大的伤害。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条新闻报道,不会游泳的孩子去救溺水的同伴,结果大家一起下去了,让人非常痛心;还比如,有人从高处跳下来,底下的人徒手去接他,结果两人都受伤甚至死亡;还有煤气(一氧化碳)中毒之类的,一个人倒下了,其他人去救,没有防护直接进入危险的空间,结果全倒下了……类似这些情况都告诉我们,在实施救助行为之前,首先要判断环境安全。
第二,制止二次伤害,绝对不要好心办坏事。
我们从受伤的原理角度去分析,如果一个人被车撞或者从高处摔下来,那么他(她)的颈椎、脊椎受伤的概率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绝对不能随意去拖拽或直接抱他(她)起来,否则极容易导致高位截瘫,甚至死亡。
如果是服毒(药物)的情况,以前很多人认为要用催吐来排毒,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催吐容易造成呕吐物堵塞气管,引起窒息身亡,或者呕吐物被重新吸进肺部,这两种情况都是加重伤害的。正确的做法是送到医院进行灌肠洗胃。
只有具备正确的知识才能救人。如果你是懂得急救常识的人,在现场看到有人在做错误的急救,也一定要去制止。
第三, 没有反应、没有呼吸的情况,必须立刻急救,不能等。
当一个人没有反应也没有呼吸的时候,说明他(她)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无法给全身供血。如果人的大脑没有血液供给,4分钟以后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如果10分钟都没有供血,就会导致脑死亡,也就是变成植物人。
先判断有没有反应。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0和1的问题,当一个人对外部的刺激没有反应,比如拍打他(她)的双肩,呼喊他(她)的名字,他(她)的眼珠子不转,嘴巴不动,嘴唇不动,手指也不动,就说明这个人出大事了。
接着判断有没有呼吸。不是像很多影视剧中拍的那样,把手指放到人的鼻子下面去试探。医学方法是俯下身子,从侧面看他(她)的胸部有没有起伏。正常人一分钟约呼吸12次,也就是每5秒钟呼吸一次。所以我们只要观察6秒钟,他(她)的胸部如果动了一下,说明还有呼吸,否则就是没有呼吸。这时候我们要立刻救助,不能等救护车了,这事永远不能等。
没有反应、没有呼吸,就是心脏骤停,需要立刻实施心肺复苏和AED除颤,让心脏重新给大脑供血,让这个时间窗口从4分钟变成8分钟、15分钟,其实就是跟时间赛跑,跟死神赛跑。
黄金四分钟社会化急救
第四,大出血的情况。
人的血液是有限的。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体内约有8升血液,当流出血液达到2升,也就是25%的血液流出去,这个人基本上就会陷入昏迷、休克。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赶紧止血,只要两三分钟血液就会流过极限值。拿一块干净的布,甚至是干净的衣服、毛巾,摁住出血的地方,对于动脉被扎破之后血液喷射的情况,由于血压很高,如果用手捂不住,要立刻用止血带扎住。
第五,服毒(各种药物)的情况。
刚才说了不可以去催吐,平躺仰卧容易导致呕吐物堵塞气管或者回流,我们应该让他(她)采取侧卧体位,方便呕吐物向外流出去,不会倒灌回体内。
校园安全:生命教育不能说说而已
《中国青年》:2017年,上海长宁区某小学的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时,因被食物噎住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听说这件事,给了你极大的触动?
陆乐:因为就在事故发生前,我们已经与学校联系好给师生做急救课程的培训,结果还没去却发生了这样的意外。气道梗阻的情况,实际上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双手握拳在腹部下方用力向上顶,通过肺部的气体让异物喷出,能够呼吸就没事了。但很遗憾,在场的老师同学,没有一个人会,等救护车来,早就过了黄金4分钟。事故发生后,我带着80个急救导师到学校给全体师生做了一场急救培训。
海姆立克急救法原理
《中国青年》:“第一反应”于2015年联合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推出“儿童安全第一课”项目。在校园安全这方面,“第一反应”做了哪些事?
陆乐:截至2019年底,“第一反应”安全第一课项目已走进超过300所学校,累计为30多万孩子带去急救课程,目前已培养安全青少年宣讲师3000多名。
轻的方式是我们到学校给老师同学上培训课,为孩子们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包括在紧急时刻确认环境安全、正确呼救、协助大人进行心肺复苏等。“第一反应”跟宋庆龄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等有合作,对于相对贫困的学校,基金会将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重的方式是在学校建立一套4分钟的急救和应急响应体系,培养急救导师、校园里配备除颤器等急救设备,建设校园基地,落地急救普及。因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其施救能力是有限的。“第一反应”在过去这些年里,用这套应急机制,对心脏骤停的救活率超过90%。如果没有这套机制,以上海地区的数据为例,救活率低于1%。
青少年“安全第一课”授课内容
《中国青年》:青少年自杀呈现低龄化的趋向,如何给青少年普及生命教育?
陆乐:我们也一直在摸索。生命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这个词大家都在说,但是我们真的重视它了吗?这不是跟孩子们讲讲大道理就行了。
当一个人知道怎么去帮助别人,他(她)自然而然地会去爱惜生命。当身边的人遇到紧急情况时,他(她)有能帮助别人的信心,才能有挺身而出的担当。
最近江苏省小学女生跳楼的报道,让大家都感到很痛心,有些人责问为什么同学、家长那么冷漠。为什么会冷漠?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要去帮助别人。
当一个人接受过急救的训练后,其实是会改变的。这种情境式的体验对生命教育特别有帮助,通过学习,他们会主动地观察和关心身边的人,不再只是旁观者。
溺水的具体急救措施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责编:申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