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两大沙漠奇观(沙漠中的神奇绿洲)
敦煌地处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紧挨着库姆塔格沙漠,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86毫米,是中国的极旱之地但就在这片荒漠中,不仅出现了葱茏两千年的敦煌绿洲,还孕育出了世界级的宗教文化圣殿-莫高窟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文明都有所依附的河流,如古埃及文化诞生于尼罗河附近,古巴比伦文化产生于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兴起于印度河流域,辉煌盛大的敦煌文化也有其所河流,那就是党河,而源流深远的党河则是祁连山冰川融水的恩赐敦煌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明代的《沙洲卫志》这样描述敦煌:“敦煌雪山为域,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全陕之咽喉,极边之锁钥”敦煌处在库姆塔格沙漠东缘,南枕雄奇壮丽的祁连山,北靠嶙峋蜿蜒的马鬃山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戈壁,包围着零星的湿地、草原和湖泊,这些自然景观与人类的城市绿洲共同构成了敦煌独特的风貌敦煌的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党河洪积扇带和疏勒河湿地带,构成了敦煌盆地绿洲冰川融水-在极旱之地造就辉煌文明 从空中看敦煌,那是沙漠和戈壁捧出的一块翡翠维持这块翡翠几千年来不褪色的力量,是两条大河和几处溪流的交汇这两条河流,就是疏勒河与党河不过,敦煌市区并不在疏勒河的灌溉区域内,在敦煌境内,疏勒河流经的也大多是西湖湿地这样远离敦煌市区的地方,若论敦煌的母亲河,严格来说-应该是党河流程390余公里的党河作为540公里的疏勒河的一级支流似乎有点委屈事实上,因为流程绵长、流域广大、灌溉面积巨大,党河在很多地理研究中往往是和疏勒河并列的研究对象党河发源于祁连山西段的党河南冰川群,流经肃北和敦煌,孕育了敦煌盆地的三角绿洲党河是蒙古语“党金果勒河”音译简称,“党金果勒”的意思是肥沃的草原,从汉代开始,为了开发利用当党河,敦煌开辟了永丰渠、普利渠、大有渠等水利工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敦煌两大沙漠奇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敦煌两大沙漠奇观
敦煌地处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紧挨着库姆塔格沙漠,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86毫米,是中国的极旱之地。但就在这片荒漠中,不仅出现了葱茏两千年的敦煌绿洲,还孕育出了世界级的宗教文化圣殿-莫高窟。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文明都有所依附的河流,如古埃及文化诞生于尼罗河附近,古巴比伦文化产生于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兴起于印度河流域,辉煌盛大的敦煌文化也有其所河流,那就是党河,而源流深远的党河则是祁连山冰川融水的恩赐。敦煌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明代的《沙洲卫志》这样描述敦煌:“敦煌雪山为域,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全陕之咽喉,极边之锁钥。”敦煌处在库姆塔格沙漠东缘,南枕雄奇壮丽的祁连山,北靠嶙峋蜿蜒的马鬃山。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戈壁,包围着零星的湿地、草原和湖泊,这些自然景观与人类的城市绿洲共同构成了敦煌独特的风貌。敦煌的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党河洪积扇带和疏勒河湿地带,构成了敦煌盆地绿洲。冰川融水-在极旱之地造就辉煌文明。 从空中看敦煌,那是沙漠和戈壁捧出的一块翡翠。维持这块翡翠几千年来不褪色的力量,是两条大河和几处溪流的交汇。这两条河流,就是疏勒河与党河。不过,敦煌市区并不在疏勒河的灌溉区域内,在敦煌境内,疏勒河流经的也大多是西湖湿地这样远离敦煌市区的地方,若论敦煌的母亲河,严格来说-应该是党河。流程390余公里的党河作为540公里的疏勒河的一级支流似乎有点委屈。事实上,因为流程绵长、流域广大、灌溉面积巨大,党河在很多地理研究中往往是和疏勒河并列的研究对象。党河发源于祁连山西段的党河南冰川群,流经肃北和敦煌,孕育了敦煌盆地的三角绿洲。党河是蒙古语“党金果勒河”音译简称,“党金果勒”的意思是肥沃的草原,从汉代开始,为了开发利用当党河,敦煌开辟了永丰渠、普利渠、大有渠等水利工程。
河西走廊的内陆河流众多,冰川融水占了出山径流的13.8%,与河西走廊东部河流流量深受降水影响不同,党河的冰川冰雪融水补给达40%左右,其次为地下水补给,降水补给仅占20%左右。党河的年径流量变化趋势是一条和缓的曲线,我想这应该是冰川融水和地下水对党河流量的调节作用。尽管敦煌是极旱之地,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6毫米,党河的流量远不及河西走廊中东段的石羊河和黑河,但河川流量的稳定性为敦煌盆地的农业灌溉和聚落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这也许就能解释为什么敦煌处在极尽艰难之境地,还能造就出极尽辉煌的文明。沙泉共生-风与地下水的奇迹。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区南5公里处,东枕莫高窟崖顶,西至党河口,东西长40多公里,南北宽20公里,全由细米粒状的黄色沙堆积而成,北峰陡峭,势如刀刃。月牙泉位于鸣山沙北麓,状似一弯新月,故称“月牙泉”。鸣沙山的最高处海拔1785米,是世界级的沙山高峰,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鸣沙山却没有北移吞噬它怀抱中的月牙泉呢?原来,沙丘的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即越是高大的沙丘越不移动。月牙泉周围的沙丘较为高大(平均高度为140米),而且在这个区域内,冬季以偏西西南风为主,夏季以偏东东北风为主,相反方向的风抵消了对沙丘的影响,所以沙丘不发生整体的移动。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做离心回旋运动,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下滑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高大的沙山山脊上,这就是“虽遇风而泉不为沙掩盖的道路。”
月牙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久雨不溢。如此神奇的水,是从哪里来呢?原来在月牙泉湖区下面,单一而松散的粗砂层结构为月牙泉汇水范围内地下水的蓄积和流动提供了天然的空间。在月牙泉的东西两侧,党河与同属党河水系的大泉河出山口冲刷形成了一大一小两个洪积扇,扇柄地势高,扇缘地势低平,而月牙泉就正好位于两扇之间相对低洼的区域。当党河的地下径流进入月牙泉所在的区域后,便从这个低洼区域的西南侧溢出地表,而后又从东南侧渗入地下,形成了这沙漠中的水景奇观。然而近年来敦煌却面临严重的水危机,1960年,安西双塔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截流,新修建的渠道全部用水泥衬底,径流难以往下渗漏,疏勒河下游的天然河道处于断流状态,径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随之消失。1975年,党河水库建成后,水库以下的水量全部纳入人工灌渠,为敦煌灌区所用,水库以下流向疏勒河的天然河道完全干枯,导致河道两岸的植被退化,一些天然红柳林逐渐枯萎。从70年代至今,敦煌原有的10000亩咸水湖和1000多亩淡水湖80%已经消亡。从60年代开始月牙泉9米深的湖水,到1999年湖底一度露出沙地。于是当地人把地下水和净化后的地表水以自然渗透的方式,从地下渗井渗入月牙泉,才让月牙泉的水位维持在现在的1-2米。月牙泉的水可以说是敦煌生态环境的一面窗,月牙泉的萎缩,是区域性水环境的困境,于是敦煌绿洲的危机。敦煌,离开了水的滋润,文化和物质都将会枯萎,就像紧挨着敦煌的罗布泊一般。当驱车深入敦煌的无限戈壁时,回望蜃景般的敦煌,总觉得那汹涌的沙尘,一瞬间就会吞没它。这样的感觉,只有站在荒凉的戈壁,才会更加的深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