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被五马分尸是命中注定的吗(为何商鞅被五马分尸)
“商君,生死相扶……我,却要先去了。不能,与君共图大业,何其憾也……”公元前338年,一心想要把秦国发展成列国霸主的秦孝公嬴渠梁,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去世了。临死前,他泪眼婆娑的看着身边的商鞅,怀着遗憾的心情和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做最后告别。同时叮嘱同在身边的太子嬴驷,今后要善待商鞅,说完便用一双眼睛盯着嬴驷驾鹤西去。嬴渠梁22岁成为秦王,死时年仅46岁,他在位的24年时间,积极推行商鞅的变法强国政策,通过24不懈努力,终于让秦国成为傲视列国的西方强国。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在收服河西之战时不幸身中一箭,只好退兵撤回栎阳,准备休养生息做长期打算。回到栎阳之后秦献公箭伤加剧,不见好转,身体健康日趋恶化,此时秦国内忧外困,穷困积弱,大有一推就倒的危险。秦献公深知秦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时,如果继续对外征战,国家将陷于危难之境。况且自己大限将至,如何把自己的后事安排好成为稳定秦国朝野的第一件大事,经过缜密思考和谋划,他将振兴秦国大业的重担压在了二公子嬴渠梁肩膀上。
秦献公作为秦国历史上的一代枭雄,其一生经历曲折离奇,少年时遭遇政变流落异国他乡。29岁时返回秦国从叔父手中夺回王权。没有坚强意志和过人智慧,是很难做到这些事情。在他执政期间,秦国政局稳定,人民团结。在维护国家稳定的同时,他继续秉承历代秦王的政策,积极向东发展,取得了很大政绩。公元前360年,秦孝公嬴渠梁当上秦王之后,也很好的继承了秦献公的制定的国策,把休养生息作为自己执政的头等大事,他对秦国的问题有非常痛彻的认知,确定了发展经济的国家战略,并向列国广发求贤令,迫切希望引进人才,为秦国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卫国人卫鞅此时正在魏国寻找事业上的突破点。卫鞅生于公元前395年,此时正好年满35岁,虽不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但却是身怀绝学的旷世之才。卫鞅年轻时非常喜欢李悝、吴起的刑名法术之学,并广泛寻求杂家思想,集思广益,迫切希望自己能参与社会实践,把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于社会发展之中。来到魏国之后,他拜魏国丞相公孙痤为老师,希望通过老师的举荐能为魏国效力。最初他在公孙痤的相国府担任中庶子一职,是个不疼不痒的闲职,始终不给他安排重要岗位供他工作。公子卬和庞涓又处处排挤他,卫鞅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无奈之下,卫鞅有了出走他国的想法。重病的公孙痤建议魏王,如果不用卫鞅,就把他杀了,以免别国任用。
壮志未酬的中年男人卫鞅,在人生处于低谷而欲求脱困之时,在一个茶馆里偶遇到了一位英俊小生。这个青年人一看见卫鞅,就给他读起了秦国国王嬴渠梁亲笔所写的《求贤令》。秦孝公在《求贤令》里很客观的分析了秦国目前所处的近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让秦国强大起来的宏图远志。卫鞅被嬴渠梁在《求贤令》里所流露出的真诚所感动,尤其是秦王最后那句
“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话更是划出了重点。卫鞅听完之后,热血沸腾,内心深处的熊熊烈火被秦孝公彻底点燃了。
公元前359年春夏之交的一个夜晚,卫鞅怀里装着法家大咖李悝的《法经》一书,挑选了一匹日行千里的枣红马,向着秦国方向奔去。选择大于机会,至此以后,卫鞅的命运和秦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秦孝公元年,卫鞅入秦。秦孝公三年,卫鞅开始变法。秦孝公六年,卫鞅升为左庶长。秦孝公十年,卫鞅当了大良造。秦孝公二十四年病重,要把秦王之位传于卫鞅,被卫鞅推辞不受。卫鞅在秦国变法24载,完全是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才取得了变法成功。自己也由卫国人卫鞅变成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商鞅。商鞅变法让秦国社会、经济、行政、律法、军事、农业等几个方面迅速强大起来,也让列国都充满了羡慕,就连周天子也派人到秦国祝贺。但同时,也让很多国家充满嫉妒,想尽办法“弱秦”,好在秦国君臣同心协力,始终走在变法图强的道路上。
然后,秦孝公的死,让挡在商鞅前面的铜墙铁壁轰然倒下,秦国上下也开始潮涌起对商鞅一浪高于一浪的声讨。作为秦国强大起来的功臣,为什么在秦孝公死后,秦国最终要将商鞅处以五马分尸的重刑呢?分析商鞅被处死的原因,大致可以有公恨和私仇这两个方面。先说说公恨吧!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世人在选择的时候,往往是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最常见的方法论。商鞅变法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它在推动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说物价问题,商鞅变法从根本上颠覆了秦国过去那一套制度,变法推行几年之后,秦国的货币开始贬值,物价开始高涨,货币购买力大幅下降。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也产生了贫富分化的巨大差别,旧的矛盾尚未得到缓解,新的矛盾又开始产生。国家财富逐渐被上层阶级所享有,底层人民群众生活负担加大。这些变化可能是商鞅本人也没有想到的结果,凡此种种,使商鞅成为秦国民众最仇恨的公敌。
说完公恨,我们在说说私仇吧!商鞅变法首先是对世族阶层发起了挑战,当时的太子嬴驷也对商鞅变法极其不满,就以身犯法,想看看商鞅如何处置他。商鞅一看对方是当今太子,不好处置,于是就把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抓起来,认为太子之所以犯法,是这两个做老师的过错,给他们每个人脸上涂黑刺字。这两个人是秦国公室子弟,被商鞅这样羞辱,当然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此事也在秦国公室引起轩然大波。后来,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又毫不留情的对他处以“鼻刑”,把他的鼻子给割掉了。此后8年,公子虔带着面具潜藏府邸,深居简出,在暗地里左右秦国朝政。商鞅推行的变法运动,既有像秦孝公这样的追随者,同时也有像甘龙、公子虔、公孙贾这样的反对者。只是有秦孝公这样的大山依靠,商鞅并没有性命之忧,但一旦靠山倒塌,他的身家性命也就危在旦夕了。
此外,商鞅入秦变法,不像五羊大夫百里奚是秦穆公亲自请到秦国委以重任,而商鞅是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推荐给秦孝公的,在秦国国内,因为这个关系,很多人始终不认可商鞅的身份,名声也一直不好。而商鞅自己的做法又是什么呢?他每次出门前呼后拥,光马车就有十几乘,几十人的秦军甲士手持长矛护送左右。据说没有车马甲士,商鞅自己都不敢出门。由此可见,商鞅本人在秦国得罪了多少人。这些人有的位高权重,有的是平头百姓,每一个人身后又有多少人同样对商鞅充满仇恨之心的人。以此推算,难免让人对商鞅的处境感到担忧。
果不其然,秦孝公死后不久,太子嬴驷即位秦王。公子虔也咸鱼翻身,开始活跃在秦国朝野之间,罗列商鞅罪责,群起而声讨商鞅,要把商鞅处以极方解心头之恨。年仅17岁的秦王嬴驷面对汹涌而来的复辟之潮左右为难,一边是自己的大伯兼老师公子虔为首的老秦人,一边是公父临终前叮嘱保护的商鞅。不杀商鞅,眼看秦国会有内乱危险,弄不好自己王权不保,重蹈爷爷秦献公的覆车。杀了商鞅,又会辜负公父临终前的叮嘱,违背了公父的意愿,实属大逆不道之举。
就在嬴驷权衡利弊之时,商鞅被逼迫逃回魏国。却又在魏国毫无立足之地,魏国人同样不喜欢商鞅,不但不喜欢,还把他赶出了魏国。商鞅无奈之下只好又回到秦国自己的封地,打算带着自己的家丁和忠于自己的军队造反,结果被公子虔领军擒获。秦王嬴驷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是一位政治上非常成熟的秦王,他大开大合、不拘一格的政治远见让他认清了唯有处决了商鞅,秦国才能度过眼前的危机,才能继续推行公父制定的强秦策略。于是他下令对商鞅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一代天才商鞅不久便在咸阳的闹市区被“五马分尸”,走完了自己57岁的人生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