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发展历程(的建立及其意义)
第一,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汉代察举制行之日久,弊端逐生。汉代察举由郡国长官把持,“权门请托”与“矫情窃名”的流弊日深,至桓帝时,更相滥举,人为之谣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人才缺乏,全由虚伪的贡士风气造成,曹操欲救此弊,乃有用人“重才不重德”的措施,曾五次下求贤令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未可用作常典。故察举制度实不得不变,在兼顾乡举里选的旧传统下,遂有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其次,汉末丧乱,察举制无法推行。自东汉末叶,黄巾起义、董卓之祸以后,天下大乱,战祸蔓延全国,百姓颠沛流离,转辗播迁,过去西汉所实行的察举制度,选举多据乡评,人民既远离乡土,则乡评无所依据,连平时主持月旦评的乡人望也因战而不存在了。可见东汉末年的大动乱,使两汉以来乡选里举的察举制无法实行。改革选官制度已势在必行。
第二,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曹丕称帝以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就是通过品评,将地方士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中去做官。九品中正制的实行结束了两汉以来乡选里举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
第三,九品中正制的意义
(1)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主要是针对东汉末期的察举制度滥选的流弊。此九品中正制以九品论人才,吏部根据小中正及大中正所核定的人才调查表之等第和评语来斟酌任用,分别黜陟,这样一来,官吏之任用与升降有一客观的标准。(2)九品中正制下,有希望能避免结党营私之现象。东汉察举制在表面看来是很公平的,但在士风的影响下,官吏往往专举少年能报恩的人士以为日后党援,而朝廷上出现结党营私的现象。九品中正制将所有人士重新立品,将不良分子除去,避免党派的增大,而地方官吏全由中央委任,削去州郡守直接用人之权,这亦可避免其结党营私之弊。(3)九品中正制之另一优点是巩固中央集权,由于中正官是中央官员,是由中央直接委任的,选举权便复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
第四,九品中正制的蜕变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特别是东晋南朝,豪门大族世代为官,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各级中正官也由他们任命或直接担任。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蜕变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