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发语音发的是文字(你发语音还是发文字)

4月7日,微信关怀模式内上线了“听文字消息”功能,点击聊天记录中的文字消息,即可收听语音朗读,这是微信适老化改造的又一举措。但用微信收听语音信息,却让另一部分人深感困扰,一些人更是直言患上了“微信语音恐惧症”:“还记得被60秒语音支配的恐惧吗?”

“只有在听微信语音信息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这虽然是网络上的一句调侃,但却真实地道出了当下一部分人的“心声”。

微信发语音发的是文字(你发语音还是发文字)(1)

知乎上曾经有个热门问题,“很多人越来越不喜欢发语音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一些人只要看到微信上一连串的超过20秒的小红点,就完全不想点开,而经常发送语音消息则被认为是不懂社交礼仪,方便自己麻烦别人的表现。尤其是语音信息时间长、发送条目多的时候,更是令接受者的内心感到莫名的焦躁。

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上线,开启了中国网络社交的新时代,到2021年,微信已拥有近十亿全球用户。在诞生之初,微信正是凭借着“语音信息”的功能,从众多的社交软件中强势崛起,而这也推进了中国互联网流量快速向中老年人群下沉。腾讯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超九成老年微信用户喜欢使用语音聊天。老年人是语音信息的忠实拥趸,在他们看来,发语音不仅省时省力,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具亲切感和人情味。

微信发语音发的是文字(你发语音还是发文字)(2)

但语音消息为何偏偏不受大多数年轻人的待见呢?在他们看来,发语音便利了发送者自己,却给接受者带来困扰。在职场上,不分场合、对象地发送语音,更被视为是不懂社交礼仪、情商低的表现。试想一下,当你正在进行一个重要会议,或者和客户商谈项目,看到了手机上一连串语音的“狂轰滥炸”,这个时候拿起手机听语音显得很不礼貌,如果一不小心调成外放模式,更是堪称大型“社死”现场。又或者你正身处嘈杂的的通勤途中,此刻突然收到了语音消息,不得不竖起耳朵反复听上好几遍,或者再把语音转换为文字,何其麻烦。

微信发语音发的是文字(你发语音还是发文字)(3)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人类的社交方式变得更加多元。文字和语音,其实都是人际交流的一种方式。有人曾经做过一项实验:阅读100个字的信息平均需要9秒,而听100个字的信息需要22秒。这说明,文字相对于语音而言,表达效率更高。快速浏览之后,便可立即做出反应,领略其中要义。相比而言,发送语音省去了打字的麻烦,对于发送者而言是一种更为便捷的交流方式,能够更为直观地表达情感态度。但接收者则不得不强迫自己对语音内容“照单全收”,听到最后才知道最后“答案”,花费时间更长,理解时间增加,尽管微信有着“语音转文字”功能,但因为一些人普通话不够标准,很可能会让接受者得到了一段“不知所云”的文字。而且语音信息无法进行关键字查找,不方便信息的搜集和处理。

不同代际、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们在微信上发生的“冲突”,实际上是试图建立新的网络社交规范。年轻人在人际关系中强调的是较为恰当的边界感,他们更喜欢独立、安静、私密的交流方式,而语音消息则相对缺乏私密感,交流时必须被迫收听对方声音,突破了令其感到安全和舒适的“心理防线”。

社交是一门艺术,发语音还是发文字,从来都不是硬币的两面。微信社交时,只需要遵循着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和规则,注意区分不同对象和场合,分清关系亲疏和事务轻重。对于信息发出者来说,自然有权利按照当下最为舒适的方式去表达,但也应当有义务站在信息接收者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到对方此刻是否适合“接收”语音。而对于信息的接收者而言,既然无法选择接收信息的形式,但或许可以选择接收态度,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去面对那些承载了真挚情感的语音信息。毕竟,懂得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尊重彼此的选择和权利,也是社交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修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