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传经典语录(聊时代经典呼兰河传)
对于《呼兰河传》的书评,起初我是想着不写的。因为对于一个地地道道的老东北来说,书中有太多的内容让我感同身受,让我有感而发。
我不知道该从何写起,也害怕写的太多太杂,不但不能好好理解书中的内容,反而还会影响读者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直到我看见一个书友评价这本书说:“你如果想把一些隐形的痛苦写的让人痛彻心扉,就用小孩子的眼光写,只要你是个成年人,你都会理解这种纯净的放大镜下,最难忍的痛。”
瞬间,我的脑袋就像被通了电一样,我知道我该写什么了,我也知道这本《呼兰河传》为什么能让我如此感怀动容。
说起《呼兰河传》,那就不得不提作者萧红,萧红原名张廼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曾被鲁迅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最著名的作品除了成名作《生死场》和后来的长篇小说《马伯乐》以外,就属这本《呼兰河传》了。
而《呼兰河传》主要讲的是20世纪20年代,在北方的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里,一群普通的人的普通的生活。他们跟着太阳出,随着太阳落,他们做好自己的工作,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活着,甚至连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吭的默默办理。
相较于《生死场》中,女人在男权世界里的卑微无助和精神疾苦,与《马伯乐》里那种于战乱中狼狈逃窜的懦弱无能,《呼兰河传》不但让读者感受小城人民最平普的生活同时,也找到了心底那最温暖的存在,与内心最隐形的痛(怀恋童年故乡的美好印记)。
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评价说,“萧红写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我们产生共鸣,好像我们都很熟悉似的。”
的确如是。
因为熟悉,所以共鸣,因为有所经历,所以才会感同身受,进而感动到泪流满面。
说说“熟悉的”卖馒头的老赵。
太阳刚一出来,他就背着木箱子,箱里装着热馒头,在街上叫唤。
起初他走路还算容易,可过不了一会儿,他的脚上就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是冰雪丰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吃力。如果不加着小心,就会跌倒。
可就是这样,也还是会跌倒的,但跌倒了也没关系,扑腾扑腾几下,继续爬起来继续走。
可越走脚下的冰溜似乎就结得越高,又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使得老头越走越困难,担惊受怕,战战兢兢,就好像初次穿上旱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旱冰场似的。
讲真,读到此处时,我的心突然被震了一下,尤其看到卖馒头老赵脚底挂了掌子,在雪地里艰难前行画面,又是鸡蛋、又是旱冰场的,我不禁为萧红那贴切入骨的描写暗暗叫绝。
之所以我会这样说,是因为在曾经那些满地皑皑白雪的早晨,我也和老赵一样在雪地里如此困难地走向学校。
同样的,我也有过和老赵相同的肢体动作,也经历过与老赵相同的心理感受。
我想不仅仅是我,怕是所有东北人民都有过老赵同样的经历和感受。而这些竟被萧红那灵动生趣的笔触,一五一十地表达出来,叫人怎能不惊喜,不激动?
因着这份熟悉,所以让我感怀,在重感童年温馨记忆的同时,内心更充满了回暖无穷的力量。
还有那“熟悉的”唱野台子戏时的撒泼狂叫。
每到秋天若有个好收成,村头的小河边就会搭起戏台唱野台子戏。
这时,戏台前撺掇的人群不仅有东家的二奶奶,西家的三婶子,还有十里八乡的三姥姥和二舅母。近亲的都是被亲戚迎接过来的,那八竿子打不着的也算是亲戚的,都是闻风过来凑热闹的。
而在此时,两个长久不联系的亲戚碰了面免不了会寒暄几句,“他二舅妈,你可多咱来的?”
于是二舅妈就应声而起,俩人戏也顾不上看了,大嚷大叫唠得热火朝天。本来戏台前挺安静,听到的都是咿咿呀呀的唱曲,这下可好,满耳听到的都是她们的东家长西家短。
那在台下嗑瓜子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不干了,好声好气的劝他们小声点儿。谁知,二舅妈三姨母不但不领情,还吹胡子瞪眼不示弱地说:
“这野台子戏也不是你家的,你愿意听,你请一台子到你家里去唱……”“呦呦,我没见过,看起戏来,都六亲不认了,说个话儿也不让……”
这还是好的,还有更不客气的,一开口就说:“小养汉老婆……你奶奶,一辈子家里外头没受过谁的大声小气,今天来到戏台底下受你的管教来啦,你娘的……”
被骂的人若是不还口,过一会儿也就没事儿了,若一还口,自然也没啥好听的。于是两边就这样风风火火的干起仗来。最后看戏不成,反倒演起戏来,西瓜皮,水果核就这样满天飞了起来,惹得全场人哄哄大笑。
读到这时,我几次忍不住的咯咯笑出声,一方面是因为萧红的描写太过生动有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她写进了我心里,好像她曾走过我的生活一样。
小时候,像这样唱戏的在我家那是常有的事,每到唱戏时,妇女们因为豆大点儿小事儿干仗的也比比皆有。
但让我最惊异的是,在萧红笔下的那些二舅母三姨妈口中,我却找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二舅妈三姨妈”的感觉。
犹记得小时候奶奶家的大门口,我和弟弟妹妹们在那玩耍,奶奶则和其他几个妇女,怄声怄气地坐在当街的大石台上促聊,玩着玩着,你不时会听她们说“那小养汉老婆才不是个玩意儿呢,小嘴儿巴巴儿的,还敢跟我这个儿那个儿的……我一辈子没受过谁的气,我受她那个……哼……”
如此一样的人,如此相同的话语,萧红如此写,叫人怎能不心生快意,又怎能不怀恋曾经?
再说说“熟悉的”会穿针引线的有二伯。
有二伯六十多岁了,三十年前就来到了我家。他性情真古怪,家里买了落花生、冻梨之类,若不给他,除了让他看不见,若让他找着了一点影子,他就没有不骂的:
“他妈的……王八蛋……兔羔子……,有猫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他妈的就没有人吃的……兔羔子,兔羔子……”
可若你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
有二伯还喜欢对着天空的雀子说话,和地上的黄狗谈天,就连过路拌他的砖头,他也要讲一讲:“你这小子,我看你也是没有眼睛,也是和我一样瞎模糊眼的。不然你为啥往我脚上撞?若有胆子撞,就撞那个耀武扬威的,脚上穿着靴子的……你撞我还不是个白撞!撞不出一大二小来。”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有二伯,虽长着一双粗手,却没事喜欢拿起针来缝缝补补,而他不缝别的,就缝那一套他最爱护的行李。
迎着太阳,他拿着一根好像女人头上簪子的大针,往针鼻孔里穿线,这个时候,也是有二伯最好看的时候。他把针线举得高高的,睁着一个眼睛,闭着一个眼睛,好像是在瞄准,好像他在半天空里看见了一样东西,他想要快快地拿它,又怕拿不准跑了,想要研究一会儿再去拿,又怕过一会儿就没有了。于是他的手一着急就哆嗦起来,那才好看呢。
不得不说,萧红笔下的有二伯确实好看,好看到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为我们姐弟几个做花被的场景。整个一铺大炕,满是棉花,妈妈在炕沿一点一点续棉花,我则坐在炕里的一角为妈妈穿针引线。
而对于当时还小的我来说,虽是个女孩,但给妈妈认针穿线时,并不比有二伯轻松多少,相反,我比有二伯还难。可是不管线怎么难穿,我都会做出有二伯同样的动作,连引线时的心理活动都如出一辙,而这也被萧红板板整整的表达出来。
忍不住的说,萧红的描写真的太逼真了,她就好像我大脑里的复印机,不但知道我所思所想,还将我的真实感受如实的打印出来。
这些还不算,呼兰城的大街,大街上的每家店铺,店铺的每个人,还有和爷爷经常去的后园,每处场景,场景中的每个人,都能让眼前勾勒出一幅活生生的风土年代图,都能找出童年生活的影子。
表面上说萧红是在描述呼兰城人民的平朴生活,真就不如说是萧红把我小时候的最熟悉的生活,给真实无滤镜的的还原出来。她把生活中最常见的景和物用文字编织起来,为自己,也为读者创建了一个美好的后花园。让我又爱又喜,又喜又泪。
也正因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景,事,都是在生活当中触手可及的,才让读者读来有切身之感。而这也是《呼兰河传》让我最动容感怀的地方。
这里要提到的是,萧红以童真的视角洋洋洒洒地撰写呼兰河人民生动灵趣的生活,让读者感到轻松自在之余,也暗觉背后那诛心般的刺痛。之所以会刺痛,也是因她当时的处境太过糟心,由此思乡情切,想家乡,想家乡的后花园。
当时战争爆发,她不得不逃离上海,先后去往武昌和香港,这期间过了三年。但在这期间萧红经历了女人一生最黑暗的时刻。
她怀了萧军的孩子但最后却和萧军彻底分手,后与端木蕻良结婚,又被端木蕻良遗弃在武汉,她挺着大肚子独自艰难抵达重庆,这之后又经历了产子,子亡,之后又与端木蕻良飞抵香港。
可想而知,对于一个柔弱不堪的女子来说,在那样困顿重重和颠沛流离的生活里,无依无靠的她该是有多么悲伤无助,又如何煎熬下这份悲惨。
而这份悲惨,在书中萧红不是没有提及过,她曾多次写到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由此来影射她当时凄凉的生活状况,以及不忍扒开的身心创伤。
可这些悲创没有让萧红任由自己倒下去,她以最清冷的心倾注最热的情,去完成这部脍炙人口的时代经典,来安慰她那颗飘零无助的灵魂。
就像那书中卖豆芽菜的王寡妇,知道儿子死了不能复生,哭过痛过之后,生活依然要照旧过,豆芽菜依旧要继续卖,“死了也就死了,活着也就活着,顺自然的顺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每个人几乎都是不幸的,可日子还得安安静静的过。
《呼兰河传》看似都是洋洋洒洒的轻描淡写,可实则,却越是轻描淡写,内里就越是沉重,越是文字干净如雪,内心就越凛冽如刀。
正如一个读者所言,“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年代,她竟能写的如此语言流畅,文思缜密又意境悠远的书,以幼童视角展开叙事,浑然天成一股童真的客观,既不流于煽情,又不失于冷漠,但在那透亮不经任何修饰就喷涌而出的文字里,却不动声色的流露出无限感伤。”
文学评论家矛盾为《呼兰河传》作序时也说:“她是一篇叙事诗,一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读罢,内心不时会隐隐作痛,冥冥之中还带着些许感伤,就好像萧红在说,“我最爱的家乡,最爱我的爷爷,我最爱的后花园,我回不去了,永远都见不到了。”
在我看来,这也许是萧红对当时飘零环境下的最后沉吟。
就像书的扉页上写的:“走吧,还是走,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为何又希求着安息?”
《呼兰河传》表面是在描写呼兰城人民最质朴平凡的生活,其实是在表达萧红在外逃荒多年,对故乡的一种精神寄托,同时对当下无助无望环境的无可奈何。此时,那故乡不仅仅是故乡,还是给她精神力量的后花园。
而这种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是世代读者内心最深的症结。
少小离家,出外奔波,乡音无改,鬓毛已衰,但因缘由种种却始终老大不能回。游子心中有眷恋,但却无处诉衷肠。
而萧红却将这所有思乡种种都诉诸在这本《呼兰河传》,那不仅是萧红的后花园,也是亿万读者的精神后花园。
我想,这大概也是世代读者,喜欢读萧红文字到一发不可收拾地步的原因吧。
书评家夏志清说:“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作为萧红的读者,我无可反驳。不管时光如何飞逝,落脚在何处,在心里总有一隅空地为家乡守留。
因为人的一生不管怎样的长途跋涉,或许都有个萧红笔下的“后花园”,那里有故乡,亲人,往事……有一个让人走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以上是这本《呼兰河传》带给我的诸多感动,每一句话都出自我的切身体会,希望读过之后的你也有所感动。
我是江水,感谢关注阅读,感恩不弃,更感恩您能留下您宝贵的脚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