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国企改革呈现明显加快之势(秘境追踪之宋志平)
与最具思想的人同行,寻找中国最美的秘境。“秘境追踪企业家游学”,特邀著名企业家、“中国的稻盛和夫”宋志平分享“从优秀到卓越:如何成就超级企业?”
01
“国有企业家”之将星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党中央文件第一次出现“企业家精神”。《意见》特别指出:
建好、用好、管好一支“国有企业家”队伍。
书记在 2014 年 11 月就提出: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国有企业在本世纪以来取得长足进步,与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家”的贡献密不可分,包括大家熟悉的褚时健、管彤贤、宁高宁、马蔚华、卫留成、谢企华、葛文耀……,其中宋志平是一颗亮眼的国有企业家之星:
• 被誉为中国的稻盛和夫。
• 领衔创造了两个世界500强的传奇——中国建材、中国医药。十余年时光,宋志平让中国建材营业额翻了 100 倍;5 年时间,让国药集团营业额翻了 5 倍。
△宋志平在哈佛商学院讲课
• 宋志平创造性提出并实施“央企市营”、“整合优化”、“格子化管控”、“辅导员制”、“八大工法”等一系列新的理念与举措,广为业界所推崇。
• 他出版了《包容的力量》《央企市营》《国民共进》《我的企业观》《整合优化》《经营方略》《笃行致远》《问道改革》《经营心得》《改革心路》《问道管理》《问道创新》等 10 多部著作。
但在笔者看来,宋志平更大的贡献不在于此,而在于他另外一个头衔:
• 混合所有制改革教父
在宋志平的大胆推动下,国药的国有资本只有 35%,65% 是社会资本;中国建材的国有资本只有 25%,75% 是社会资本。可以说,他是混改的先行者。
2019 年 11 月,已届 63 岁的宋志平卸任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但他的改革之心依然澎湃、执着。
02
他找到了国企改革的“金钥匙”
国企改革是世界级难题。从 80 年代至今,国企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一环。刘鹤副总理更指出:
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地位,充分认识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的极端重要性……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路,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胆务实向前走。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阶段,也是改革乘数效应最大的阶段。
唯其重要,所以艰难。国企改革始终是在种种阻力中寻求突破,其间不乏反反复复,考验改革者的决心、意志和智慧。
对于如何破解国企改革难题,宋志平不仅是实践者,更是思考者、探索者。
2018 年宋志平访问华为,和任正非有过一次长谈。他发现华为的成功靠的就是“企业家精神 机制”,企业家就是任正非,再加上“财散人聚”的机制——任正非在华为只有 1.01% 的股权,华为的工会持有 98.99% 股权,近乎全员持股。宋志平说:
为什么华为崛起了?我觉得是两点:有任正非这样一个企业家精神;有任正非的财散人聚的机制。他告诉我就是分享,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分三份,他说所谓资本都在这些经营者和技术的骨干的脑壳里。
去年我到万华,是烟台一个国有小企业,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中国的“巴斯夫”。去年 640 亿元的收入,164 亿元的利润。万华是怎么成功的呢?恰恰也是用了共享。国有股占 20.6%,员工持股占有 20%,剩下是散户。同时,万华的科技分红很厉害,只要谁的技术创造了效益,拿出效益 15% 奖励你,一分五年。恰恰是因为这种机制,万华成为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恰恰因为科技分红这样一个机制,使得万华成为在全球化工领域里面一个高端的化工厂。
宋志平发现了国企改革的“金钥匙”:
• 企业的核心还是人,谁能找到让员工眼睛冒光、把企业真正放在心上的办法,谁就找到了金钥匙。
• 没有机制,神仙也做不好企业;有了机制,做企业不需要神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宋志平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这把金钥匙的含金量。
最初,中国建材企业员工没有信心、没有干劲,跑来问宋志平:“我们没有房子住,收入又很低,怎么办?”
“房子的钥匙就在大家手上。”宋志平说。
宋志平在厂里挂了两个大气球,飘带上面写着“工资年年涨,房子年年盖”。
结果,原本连 1000 万平方米石膏板都生产不了的企业,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的产量就达到 2000 万平方米。宋志平兑现承诺,员工人均年收入从 1992 年三千多块提高到2000年的两万多元。
在超额利润分红权方面,宋志平拿中国联合水泥做试点,如果利润有 1 个亿,超额了 5000 万利润,这 5000 万就拿出来分 15%,分享比例按照“ 118 分成”,即一把手分 10%、班子分 10%、职工分 80% 。方案实施之后,2019 年上半年,中联水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 48%,净利润同比增长 150% 。
既然“金钥匙”找到了,为何国企改革依然阻力重重?宋志平认为,这把金钥匙要真正发挥威力,离不开“思想解放”:
直到今天社会上还有人不承认国有企业有企业家。企业家是国企的稀缺资源,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企业干部。现在有些地方国企搞得一塌糊涂,就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负责人用行政化思维而不是市场化思维做企业,这些企业怎么能做好呢?
前几天有媒体问我,说我做了 40 年的改革,要离开岗位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呢?我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国有企业建立起这种充满活力、能够共享的一个机制。
去年在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刘鹤同志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断其一指”指的就是要机制改革,要激活国有企业的微观活力。如果我们改了体制、改了制度,但机制不改、企业微观活力没有,这个体制改和制度改毫无疑义。前面的改革是为最后机制改革铺垫。但机制改革真的很难,难于上青天。难在很多管理层害怕企业的经营者,害怕企业的员工富裕了。我说其实这些改革发不了大财,只能是打造更多的中产阶层,减少两极分化。
机制的东西改了以后,既能够保证效率,又能够共享。最后还保证了所有者利益。没有机制都是废铜烂铁,最后每一年都要清理“僵尸企业”。为什么成为“僵尸”,为什么“僵尸”层出不穷?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机制。
我们的三段式改革走到了最后,必须推开这扇门,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再犹豫。我们必须放手一搏,与其落后,与其死掉,不如放手一搏去改革,获得新生。央企、国企今天的生存者都是因为改革创新有了今天,如果今天不继续改革和创新,明天我们依然会死掉。
我觉得现在应该是改变规则的时候了。应该让所有者和经营者,和我们的管理者共享企业的财富。
这背后的难度不亚于一场“革命”,因为要在国企里不仅承认人力资本是资本,还要让人力资本参与分配,这就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
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员工持有股权、期权并不新鲜,但到了国企,涉及到财富利益的重新分配,就可能会被盖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推动起来也会有阻力。但企业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风险,也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
03
推开国企改革的最后一扇门
宋志平在离开央企的最后时刻,写了一篇万字长文:《机制革命——推开国企改革的最后一扇门》。的确,他一直在努力推开这扇门。
▐ 国有资本做大不等于国企做大
国有企业的家数不是越多越好,应是抓大放小。过去讲的是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现在是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我们认识的深度在进一步加深。
国有资本做强、做大、做优不见得每一个国有企业都无一例外的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的个数、家数也没有必要越多越好,我们要抓大放小。
▐ 竞争中性必须实行
国企改革还面临三个挑战。第一是市场化竞争中性问题,如果不符合竞争中性,国企在国际上甚至无法招投标。第二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企业家精神,如果企业家没有主心骨,这个企业是很难做好的。企业家是国企的核心,不要认为有个干部就可以做企业。那些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善于捕捉机遇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第三是如何建立共享机制。不能只给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应该参与公司财富的分配,共享成果。
我们遇到了挑战,就是竞争中性。我们必须是竞争中性,我们在市场上竞争、和民企竞争、和外资竞争,如果我们带着红帽子去竞争,那公平吗?
过去习惯称呼的 SOE(State-owned Enterprise),下一步能不能转变为 MOE(Mixed-ownership Enterprise),即混合所有制企业,这样不仅外国人能够减少顾虑,同时也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 混改的关键不是“混”而是“改”
国有经济和市场结合是世界性难题。西方国家搞过国有化运动,也搞过私有化运动,最后他们认为国有经济和市场是不能结合的。中国破解了这个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就是一把金钥匙,是解决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相连接的纽带。
混合所有制最重要是“改”而不是“混”。只要我们坚持,不再把混合所有制流于形式,不再把混合所有制认为是国有混合所有制,这样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纯的国有企业很难做到政企分开,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觉得分不开。混合所有制解决了“政企分开”的难题,有利于把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中来;此外,混合所有制也解决了在充分竞争领域中,国有资本用什么方式进行发展的问题。
◈ 2014 年 7 月笔者应邀参加李克强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与总理有过一段有关混合所有制的问答。
我在会上说,“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常有必要,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对混合所有制还存有顾虑。”
“什么顾虑?”李克强马上问。
我回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拿出什么东西来混合?二是民营资本能占多大比例?三是混合’联姻’后会不会受到干预?”
▐ 改革离不开思想解放
有了机制不需要神仙,没有机制神仙也做不好企业。但这比登天还难,为什么?员工持股,现在限制我们不能超过30%,一把手的持股不得超过1%。股票计划限制无论是赚了多少钱,最后兑现的时候不得超过收入的 40%,剩下的股票通通注销。你搞超额利润分红权,我们有一个工资总额在那儿限着,超过工资总额那不行。我希望未来的改革破掉这些限制,我们还能往前再迈一步。我问过有些制定政策的人:你的阿拉伯数字从哪儿算出来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 1% ,不是 1.1% ?为什么 30%,不是 30.05% ?
我们还是要解决抱残守缺,那些传统观念和条条框框就叫“残”、就叫“缺”。
我在国企待了整整 40 年,1994 年我就是北新建材的董事长,那时做百户试点,我当时认为这个企业上了市,国有企业上了市,就是股份公司了。当时认为股份制改革了就不再是传统的国企,就完全市场化。不知道是从哪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文件里规定,所有对政府、政部门、官员的规定,后边都加一句话“国企参照执行”,参照执行后边有个括弧,含国企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企业。所以,我们上市后分分钟又都回到了传统国企的那个体制。
有人又提出来说,混合所有制里也有国有混合,国有混合仍然视同国有企业。我一想坏了,这又勾了回去。这些年为什么我做改革发展研究会的会长,我是想真的在这方面努力。
▐ 试点已经六年了,不能继续试点了
过去是搞试点阶段,现在应该是总结试点,全面推开,不能再只搞试点,因为我们已经试了六年了,现在应该把试点经验很好的总结,同时在面上推广,不能面上不做,要点面结合。央企的集团公司应该负起主体责任,在改革上要勇于担当,不能再犹豫观望。1 N 出来,文件细则有了,试点也有了,我也希望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放开,由点到面,在面上全面地推开。既要发挥顶层设计,又要发挥企业的首创精神,把这两个有机结合起来。
今天有了这么多的改革经验,还是要调动企业广大干部员工改革的积极性和热情,改革不是几个人在小屋子里去设计去做的事情,改革应该是企业里千百万人共同的行动。
目前担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的宋志平说:
我对改革还是充满信心,但我也觉得改革步履艰难。但我总讲一句话,“不信东风唤不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