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来历 铜梁县地名用字研究

铜梁来历 铜梁县地名用字研究(1)

地名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被称为人类历史研究的见证者和“活化石”。通过对重庆市铜梁县3555个地名考察和分析发现,铜梁县地名用字显示了当地独特的龙文化传统和浓厚的宗族观念。

地名,是人类赋予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名称,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使命,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民不同的期盼与信仰,“地名是人类盖在大地上的图章,地名的历史同语言一样古老”。地名就像一条长长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见证着某一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积淀,牵引着文明的发展走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名是某一特殊语言环境下,糅合了历史观念和现实观念的特定的语言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研究的见证者和“活化石”,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某一地区人民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信仰观念、经济状态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当然,地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类活动以及历史时期的发展而演变。

铜梁县概况简介

铜梁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东南靠璧山县,南连永川县,西南与大足县相接,西北邻潼南县,东北界合川县。铜梁县夏禹时属梁州之城,周为巴国之地,周武王克商,以宗子封于巴,赐爵“子”,成为巴子国。据记载,楚打败巴后,封庶子濮江之南,号铜梁侯。另据《铜梁县志》记载,县内有“小铜梁山”,山岭平整,屹若玉屏,石梁横亘,斜阳辉映,其色如铜,侯因山命名,县域因早年属侯封境,因此得名铜梁。

铜梁县地处盆中丘陵与盆东平行岭谷的交接地带,因两山地的顶部有石灰岩出露,经流水侵蚀和溶蚀而形成“一山、二岭,一槽”和“一山、三岭,二槽”地貌。主要山脉有毓青山、巴岳山和六赢山,均为岷山山系。在山的中段有“汤峡口”峡谷,是绵(阳)璧(山)公路的要隘。附近有一岩洞,常年都有温泉水长流,因位于重庆之西,故名“西温泉”。

全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故以农业为主,粮食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麦、玉米和红苕次之。

铜梁县地名用字情况

根据1983年《四川省铜梁县地名录》统计数据可知:铜梁县共有地名3555条,其中行政区划和自然村类共有地名3503条,自然地理实体类共有地名16条,人工建筑物类共有地名10条,企事业单位类地名有23条,革命纪念地和名胜古迹类地名共有3条。

铜梁县地名用字相对比较集中,经数据统计得出:铜梁县地名用字共计895个,用字次数大于等于500以上的有:家、大、湾、队。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家”字,共计出现876次,“大”字共计出现761次,“湾”字共计出现606次,分别占总字频次的7.4%、6.5%、5.1%(已经经过四舍五入,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字次大于等于100小于500的字共计10个,分别为:子、沟、石、院、坝、桥、坡、房、龙、水。

字次大于等于50小于100的字共计28个,分别为:新、基、屋、河、高、寺、黄、堡、山、树、林、岩、公、马、社、田、口、坪、双、堂、白、庙、井、花、老、门、塘、垭。

字次大于等于10小于50的字共计152个,分别为:长、小、楼、埝、竹、咀、场、坊、三、村、滩、王、杨、李、观、土、洞、街、学、陈、梁、刘、厂、沙、五、四、朝、店、干、张、金、坎、碑、何、和、平、角、铜、音、周、安、佛、罗、校、槽、祠、合、青、柏、葛、瓦、吴、团、玉、酢、坟、会、梯、天、头、寨、地、方、泥、唐、铁、冲、南、狮、斑、郭、岚、凉、碾、牛、汪、西、兴、堰、中、桂、红、居、墙、太、碉、火、间、苏、县、巷、鱼、赵、坳、吊、关、烂、窑、油、打、东、风、峰、岭、六、清、泉、星、银、永、巴、凼、果、蒋、脚、梨、上、塔、桐、沱、溪、云、菜、倒、道、九、路、木、彭、七、骑、生、圣、胜、寿、厅、万、委、羊、园、朱、拱、黑、虎、华、康、区、人、肖、谢、余、月。

字次大于等于1小于10的字共计701个,分别为:曹、层、灯、邓、胡、尖、明、烧、谭、窝、心、叶、皂、砖、芭、丁、墩、二、柑、杆、岗、古、鼓、鹤、库、郎、千、秦、全、染、松、桃、围、文、徐、严、阳、义、字、座、板、碥、草、德、鹅、儿、范、福、复、海、乐、雷、里、柳、卢、毛、民、磨、盘、乾、庆、丘、尚、柿、宋、童、香、向、尹、岳、站、正、郑、柱、八、半、包、边、仓、茨、戴、耳、飞、凤、龚、官、光、荷、核、回、建、溅、立、连、炉、麻、深、十、市、台、歪、伍、响、鸭、晏、洋、姚、垣、祝、庵、塝、保、蔡、池、电、陡、龟、韩、皇、灰、鸡、姜、蕉、接、荆、卷、来、拦、莲、亮、农、牌、铺、杉、少、司、尾、魏、夏、盐、一、芋、元、镇、庄、梓、鞍、宝、北、曾、插、潮、担、点、顶、杜、渡、粉、冯、俸、甘、㭎、阁、顾、化、槐、加、江、界、颈、旧、矿、蓝、冷、两、吕、侣、檬、米、面、潘、庞、棚、菩、蒲、旗、邱、冉、如、神、士、糖、同、坨、桅、乌、梧、象、歇、斜、意、印、营、喻、袁、纸、转、本、波、卜、藏、茶、车、城、川、穿、登、滴、冬、董、放、傅、箍、瓜、馆、冠、锅、过、蛤、翰、贺、横、洪、葫、惠、济、嘉、轿、解、进、久、聚、孔、苦、垮、块、黎、芦、鲁、陆、仑、萝、蛮、茅、帽、梅、煤、楠、年、欧、炮、破、普、漆、秋、曲、赛、善、哨、设、沈、书、汤、亭、下、仙、项、许、眼、砚、雁、燕、仰、益、英、鹰、赢、枣、造、榨、知、重、珠、猪、宗、棕、左、百、抱、鼻、壁、柄、步、材、叉、昌、窗、春、掉、峒、窦、独、堆、对、多、枫、符、缸、根、耿、共、棺、罐、归、磙、国、盒、吼、后、怀、荒、蟥、机、箕、极、夹、贾、笕、箭、交、教、君、亢、柯、崆等。

铜梁县地名通名用字情况

汉语中地名通名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聚落通名、人工建筑物的通名、行政区划通名。根据《四川省铜梁县地名录》统计的数据可知:铜梁县地名通名用字共计123个,其中出现频率大于1%的字共计19个,分别为:湾(13.3%)、大(13.0%)、队(13.0%)、子(6.5%)、沟(5.0%)、院(3.9%)、坝(3.5%)、桥(3.2%)、坡(2.9%)、房(2.3%)、屋(2.0%)、基(2.0%)、寺(1.9%)、堡(1.5%)、公(1.4%)、社(1.4%)、口(1.1%)、岩(1.1%)、坪(1.1%)。

根据《四川省铜梁县地名录》通名词频统计:铜梁县地名通名词数共计133个,其中出现频率大于1%的词共计20个,分别为:湾 (588) 、大队(574) 、沟(221) 、院子(157) 、桥(144) 、坝(135) 、坡(128) 、屋基(87) 、寺(82) 、房子(75) 、堡(66)、公社(61)、岩(49)、坪(47)、山(42)、咀(37)、垭(37)、场(35)、门(35)、庙(35),共计出现频次为2635次,占总体通名字频78.54%。其中属于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的分别是:湾 (588)、沟(221)、坡(128)、岩(49)、坪(47)、山(42)、咀(37)、垭(37),共计出现1149次,占总字频34.24%;属于聚落通名的有:堡(66),占总字频1.96%;属于人工建筑物的通名的有:院子(157)、桥(144)、坝(135)、屋基(87)、寺(82)、房子(75)、场(35)、庙(35)、门(35),共计出现785次,占总字频23.40%;属于行政区划通名的有:大队(574) 、公社(61),共计出现635次,占总字频18.93%。

由以上的数据可知,自然地理实体类通名占比高于其他三类通名,从而可以得出:铜梁县通名用字较为集中于自然地理实体类。

铜梁县部分通名用字分析

1.与自然地理相关

(1)湾

湾字在铜梁县地名中共计出现606次,其中588次作为通名使用,18次作为专名使用。湾,从水,弯声,属形声字,《广韵》中指出“湾,水曲也”,可看出其本义为河水弯曲处,后来演变成指海湾凹如陆地的部分。“湾”字在《中国地名通名集解》中被认为可以用作海湾名称、港湾名称、沙滩名称、沟谷名称、河流名称、自然村落名称以及山口名称,在不同的地区有自己不同的所指意义。铜梁县有一江、两溪、三河,均属于涪江水系。一江名曰涪江,两溪名曰大安溪和小安溪,三河名曰淮远河、平滩河和久远河,境内河流均为常年河,故铜梁县内多处地名与水有关。其地名构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首先,因为湾的形状与某物相似而得名,如“加担湾”是因为此湾形象状似“枷担”,故名为枷担湾,后“枷”字改为“加”,故称;此外许多地方因为在湾里居住人们的姓氏而得名,如刘家湾、丁家湾、苏家湾等;同时因为湾里种植的作物、养殖的动物以及湾的特点而形成一类特殊的地名,如松林湾、藕塘湾、桃子湾、雁鹅湾、干湾等。

(2)沟

“沟”,从水,冓(gōu)声,属于形声字。《说文解字》中指出“沟,水渎,广四尺,深四尺”,其本义为田间水道。《尔雅》中指出“水注谷曰沟”,其义为沟洫——田间水道与沟渠,沟塍——沟渠和田埂,泛指水道。《荀子·议兵》中指出“城郭不辨,沟池不拑”,其义指护城河,现铜梁县地名中的沟大多是田间水道的意思,而护城河的意思已经逐渐在历史的发展中消失。有关沟的地名命名,大概也分为三类:因为居住的人民姓氏、沟所在之处的特殊存在事物、沟本身类似某一特殊事物。如周家沟便是因为居住在此的人民大多姓周,故称,类似的还有谢家沟、刘家沟、和尚沟等;再比如杨柳沟,其命名是因为此沟种有一棵大柳树,故称,类似的还有石梯沟、苦竹沟、祠堂沟等;最后,帽儿沟因为其形状类似帽儿,故称。

(3)咀

音jǔ,《说文解字》中指出“咀,含味也”,“咀”从口,且声,属于形声字。《通俗文》中指出“咀,嚼也”,表明其本义为含在嘴中咀嚼品味。此后咀与嘴在意义上逐渐接近,读音相同。《中华字海》中有:“咀,音嘴,同嘴。”可见现在的咀读zuǐ时,与嘴等同。据《中国地名通名集解》(吴郁芬,1993),“咀”,同“嘴”,指山的延伸部分,突出像嘴的地方,可以用作岬角名称、礁石名称、沙滩名称、岛屿名称、海湾名称、河口名称、山峰名称、山的名称、自然村名称。

铜梁县地名中共出现有关“咀”的地名43条,其中地名命名大多采用“专名 通名”的结构,其中以“咀”为通名的组成部分的有刘家咀、柏树咀、老鹰咀;也有少数采用“咀”作为专名的结构,如羊咀大队、沙咀大队、团咀大队等。值得注意的是,据统计,铜梁县这一区域“河咀”这一地名出现4次。

2.与人文地理相关

(1)家

宗族制度自夏朝起便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血脉中,加之中国人崇尚圆满团圆,故几千年以来都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且往往聚居的人们都属同一姓氏,因此,凭宗族姓氏为某一地点取名颇为常见。在铜梁县的地名命名中,“家”字共计出现876次,出现频率高达7.4%,是铜梁县地名用字频率最高、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字,这就证明铜梁县的宗族制度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对当地人民的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地名就是反映其宗族制度观念的一个依托。

铜梁县地名中多以“姓氏 家”构成地名,如丁家湾、郭家坝、方家庙等。铜梁县以宗族姓氏命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同姓姓氏者聚居于某地,故而便将其聚居者姓氏作为当地的地名。

(2)庙

“庙”,从广(yǎn),朝声,“广”与建筑物有关,属于形声字。《说文解字》中指出“庙,尊先祖貌也”,即其本义为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广雅·释天》中指出“庙祧坛坛,鬼祭先祖也”,这也表明庙是古人用来祭祀的场所。铜梁县的地名中庙字共计出现57次,作为通名共计出现35次。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寄托着后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也成为地点名称的重要来源。

(3)祠堂

“祠堂”也是一个能够较为明显地反映宗族制度观念的的词,在铜梁县的地名中共计出现21次。《说文解字》中指出“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祠堂是我国古代建立的用来祭祀祖先或功德贤能的人的庙堂。祠堂扮演着一个传承者的角色。将一个家族的观念和追求以无实物的形态寄托于祠堂中,每当后人前来祭祀参拜,便可以在无形之中加以强化与传承。铜梁县的地名通常采用“姓氏 家 祠堂”的形式命名,如罗家祠堂、苏家祠堂、陈家祠堂。后随着语言的灵活与间接,便出现了省略前面的“姓氏”与“家”,只留下祠堂二字的情况,例如,蒲吕区的祠堂,原是李氏祠堂,后省略为祠堂。

(4)屋基

《汉语大词典》中给“屋基”的定义是房屋的地基,《晋书·张华传》中指出“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屋基”音为wūjī,根据1983年《四川省铜梁县地名录》统计数据可知:屋基共计出现90次,其中作为通名共计出现87次,出现屋基的地名分布于铜梁县的11个区中,分布较为分散。例如,袁家屋基、石坝屋基、盘龙屋基等,作为专名共计出现3次,分别为屋基湾、高屋基长沟、水涨屋基湾。赵令畤的著作《侯鲭录》卷二也提到了“屋基”——御史乘驲未出,开天下寺至于屋基,耕而刓之。由此可得出铜梁县中的屋基的含义。如“高屋基”,其得名原因是该院屋基较高;“银匠屋基”,其得名原因是之前此院铸造过银首饰;“狮子屋基”,其得名原因是此屋门前有一对石狮子。经统计可知,人们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将“屋基”作为一个通名使用来代指某一个院子整体。

铜梁县少数民族众多,据统计,铜梁县有苗族、彝族、回族、满族、土家族等37个少数民族。因为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有一定的差异,故屋基一词在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一书中,屋基并非指房屋的地基,而是指装有粮食和小器物的“仓库”,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交流,屋基一词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中也有了共同之处,无论是地基还是仓库,都是房屋的最下层的部分。

铜梁县地名用字中的地域特色

独特的龙文化传统

“龙”,属于象形字,甲骨文中象龙形。《说文解字》中指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徐铉曾注解为“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则注解为“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礼记·礼运》中也指出“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以上皆说明龙的本义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论衡·纪妖》中指出“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这说明龙在封建时代是作为皇帝的象征。

根据1983年《四川省铜梁县地名录》统计数据可知:龙在铜梁县的地名中共出现117次,出现频率占比0.99%。铜梁县素有“龙乡”之称,特别是铜梁县的“铜梁龙”,驰名中外,龙文化在地名上也有体现,许多地名都带有“龙”字,如“龙门堤”,是因为明月河堤横亘,矫若游龙,阳春三月有鲤鱼跳跃,故称;“骑龙穴”则是因为院子建在山垭上,好似骑在龙背上,故称;“龙颈湾”便是因为此处地形像龙之颈,故称。由此可见,铜梁县人民对龙具有极高的崇敬之心,任何与龙形有关的地理事物都倾向于用龙来命名。有学者认为,龙是古代巴人敬仰的图腾,代表巴渝之地的守护神,巴的得名就与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邓少琴认为“蛇在殷世,则以‘龙’称之……像巨口长身之虫,盖即‘巴’字。龙为神化之巴,无可疑焉”,道出了“巴”与“龙”的关系,凭证便是铜梁县的“巴川”这一地名与有关“龙”的地名。

浓厚的宗族观念

中国人凭借家族亲友的团结世代生存繁衍至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宗族体系。往往同一姓氏的人们会受到宗族的庇佑和彼此间的相互帮助,抑或经受历史的考验、自然或人为的灾害,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故而能在某一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长久地生活发展,因此,该宗族生活的地点便顺理成章地使用该宗族姓氏作为其名称。这也印证了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一书中“从姓和氏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同地名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观点。

铜梁县带有“家”“祠堂”“庙”“姓氏”等字的地名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浓厚的宗族观念。例如,“姓氏 家”的命名形式就很直观地展示了宗族生存与地域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有意识地将生活地点也纳入宗族体系中,并给予其极具区分性和宗族性的名称。在铜梁县的地名命名中,“家”字共计出现876次,出现频率高达7.4%,是铜梁县地名用字频率最高、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字,这同时证明了“地名不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反映”。

地名是人们区分广阔的地域的有力武器,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同时地名是存储文化、生活、生存、交往以及其他各种活动的巨大“口袋”。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窥探古人的社会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铜梁来历 铜梁县地名用字研究(2)

文章作者:丁婷婷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 2022年第9期

选稿:甄艺涵

编辑:檀金玲

校对:孙欣仪

审订:张纯瑜

责编:周 辰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铜梁来历 铜梁县地名用字研究(3)

铜梁来历 铜梁县地名用字研究(4)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