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年轻人能得吗(一定要注意的子宫内膜癌)
小燕从12岁来月经后就不规律,每月不到20天月经就来潮,且经量多,淋漓不断持续7-10天,母亲一直认为孩子小,长大就好了,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燕的体重也越来越重,6年后身高160cm,体重却有75kg。月经更加不规律,经常闭经,一旦月经来潮就大出血,经量多到贫血无法上学。这种情况一直困扰者小燕,虽断断续续口服中药治疗2年,但无大起色。遂就诊妇科,经检查小燕被诊断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医生建议她口服避孕药治疗,母亲认为小燕还未婚,且听人说避孕药对身体有害,因此拒绝服用。有一次阴道大出血,小燕心慌气短、头晕乏力急诊到医院检查血色素仅剩3.6g/L,B超检查发现她的子宫内膜厚1.5cm,且回声不均,有丰富的血流。医生急诊给予输血及药物止血治疗,但依旧血流不止,为了明确诊断,迅速止血,挽救生命,尽管小燕未婚无性生活,医生在无奈之下征得小燕和母亲同意后做了宫腔镜检查和分段诊刮,术后病理报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医生告诉小燕及父母,小燕患的是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建议口服大剂量的孕激素治疗,定期随访。但小燕口服药物治疗一个月后血止即自行停药。一年后小燕再次阴道大出血,急诊MRI报告:子宫内膜异常强化区,考虑子宫内膜癌。再次诊刮,病理证实为“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癌”这个字眼对于21岁花样年华的小燕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她还没有结婚,还没有生育……,她的许多人生梦还没有实现。
屏幕前的你是否感觉到一丝忐忑和惶恐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子宫内膜呢
子宫是女性产生月经、孕育胎儿的地方,它像一个倒置的梨位于盆腔内,子宫从外向里分浆膜层、肌层、最里面的就是内膜层。
NO1青春期激素分泌
青春期后子宫内膜层受卵巢产生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周期性脱落产生月经,卵巢又受脑垂体和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调控,周期性的排卵产生孕激素,任何原因影响了这个过程,均会导致卵巢功能失调、不排卵,孕激素生成障碍进而月经紊乱。如果子宫内膜长期受到雌激素的刺激而没有孕激素的对抗就会发生子宫内膜样腺癌。75%的子宫内膜样腺癌都是由此原因导致的。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这些患者大多数年轻,常有肥胖、闭经、多毛、面部痤疮,由于卵巢无排卵,患者常常不孕。还有的糖代谢异常,糖尿病。以前认为子宫内膜癌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远期并发症”,其实远期并发症并不远,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年轻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头号杀手。
NO2肥胖
肥胖在欧美国家发病率20-33%,因此在发达国家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且预后差,近年在我国一线城市发病率已经与西方国家相同,而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肥胖的年轻患者减肥不全为了“美”。此外初潮早、月经不规则、不孕、少孕、晚孕都是高危因素。特别是近年我国“晚育族”群体不断壮大,女性生育年龄逐渐推后,平均生育年龄为29.13岁,比2000年推迟了2.82岁,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上升。调查显示高达70% 的育龄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确诊时仍未生育。
NO3卵巢肿瘤
卵巢长了能够分泌雌激素的肿瘤,大量雌激素也会刺激子宫内膜发生癌变。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还与家族遗传病有关,家族中如有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肿瘤的亲属,这个家族中其他女性应该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查,肠镜检查,必要时需要预防性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术。
年轻患者之所以延误诊断和治疗发生子宫内膜癌有几个因素,年轻的姑娘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1、子宫内膜癌是生长在子宫腔内的恶性肿瘤,主要通过刮宫或宫腔镜检查才能发现。而年轻未婚患者及家属常常不接受而拒绝,导致疾病延误诊断;
2、患者年轻,经常被诊断为“功血”、“月经不调”“宫寒”……长期不规范治疗延误病情;
3、患者及家属未引起重视;
4、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拒绝口服避孕药,其实口服避孕药自问世以来已经经历了剂量和成分的多次调整,副作用越来越小,避孕以外的益处逐渐被人们发现和接受,特别对暂时无生育要求、月经不规律的患者,避孕药不仅可以避孕,还可以调整月经周期,降低50%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如果已婚已育,近期无生育要求,宫腔内放置一个含有孕激素的避孕环(曼月乐),也可以起到预防子宫内膜癌的作用。
曼月乐环
年轻的姑娘们如果你有上述高危因素,一定要注意定期就医,调整月经,监测子宫内膜,遵从医嘱,不要讳疾忌医。肥胖的姑娘们请管住嘴、迈开腿,运动减肥,健康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让我们的父母别为我们流泪,让小燕的悲剧不要重演。
文章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 主任医师 张璐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