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明霞洞故事(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

崂山明霞洞故事(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1)

青岛日报2020年6月16日5版

碧海潮生是故乡

--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

第三部分·美丽传说

26 崂山道士:穿墙而过的山海仙机

崂山明霞洞故事(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2)

儿童话剧《崂山道士》剧照。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崂山道士”高隐山巅清幽处,剪纸成月、化箸为美人,法术奇诡、形容扑朔迷离……在慕道凡人王七的亲历映证之下,崂山道士连同他的归隐之山,就如同高人亲授的穿墙之术,集仙家之奥义,展露这一片山海的灵动仙机,让人心向往之。

志怪小说中仙风道骨的崂山道士,历史上却有着真实的映照。昔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曾与崂山道士结下不解之缘。

秦始皇曾在崂山脚下与高隐者安期生长谈,引发徐福东渡的壮举;史书载汉武帝两次到达不其(今天以城阳区为中心、包括东部崂山区和即墨区南部),“祀神人,建明堂”;崂山华严寺风景区的唐代摩崖刻石上,有唐玄宗派道士赴这里采药炼丹的刻录;宋太祖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上清、太清二宫的刻石纪事,还留在太清宫的“逢仙桥”旁……两千多年来,崂山先后有道观百余处,道士数千人,得到最高统治者赏识并获得敕封者就有九位,其中最负盛名者当属道号长春子的丘处机和被明代皇帝封为“真人”的张三丰。

今天在崂山寻迹历史上真实的崂山道士“仙踪”,并不困难。

民国时所编写的《崂山太清宫志》载:金明昌六年(1195年)“七真降临太清宫,讲道传玄,宏阐教义,道众大悟,各受戒律”。丘处机崂山首秀,即获拥趸无数,当他再踏入这片山海之时,便选择了大崂村南、峭壁危崖下一处洞窟,潜心修道,这就是后世“长春洞”的由来。据说,他曾在洞旁建一处名为神清宫的道观,今不复存,唯留下其题写的刻石——“访道山”。

丘处机与青岛崂山的渊源并不止于修道传玄,正是他将当时崂山之名“牢山”改作“鳌山”,只因见其地处海滨,如一巨鳌伏于海上。也正源于此,明代崂山旁所修“卫城”,获名“鳌山卫”。

青岛历史学者鲁海生前所书“鲁海说青岛”丛书中,提及昔日丘处机从崂山出发,经甘陇、西域,得见成吉思汗,所行正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今天在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和崂山的太清宫,均留有这位草原王者对丘处机颁布的两道圣谕的刻石,往返两地的沿途见闻,也由他的弟子写成了一部“西游记”——《长春真人西游记》。

另一位崂山道士张三丰的行事则更似达摩老祖,他一身旧布衲,人称张邋遢,寻洞面壁清修,崂山今有邋遢石,传说即为张三丰修行之地;还有一玄真洞,洞口镌刻的“重建玄妙真吸将乌兔口中吞”等残存的十二字,传为据张三丰手书所刻,在崂山还能找到专为纪念他而建的张仙塔。

高隐之士的云集,历代帝王的青睐,愈发使崂山成为悟道修身,游历归隐的胜地,而其自然山水之界亦在仙机造化下更添人文意境。“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早在蒲松龄的“崂山道士”声动四方之前,大诗人李白既已纵情山海,直抒胸臆。从东汉学者逄蒙、郑玄在此建立书院开始,道士与士的相互浸染再塑崂山的人文盛景。

1672年清康熙年间,蒲松龄初游崂山,于雨后的返岭见海市蜃楼,即兴赋诗《崂山观海市作歌》:“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而在这首诗的末尾,作者却描摹了眼前突变的视界:“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并心生感慨:“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为崂山奇异变幻的景致所动而悟道的小说家,在太清宫深夜的月影摇曳中,恍见高人穿墙而过,挥笔写就节奏轻灵的名篇《崂山道士》。

传说太清宫内的关岳祠就是当年蒲松龄借住的地方,如今院内仍能找到蒲松龄的写书亭和小说中那面神奇的墙壁。

崂山明霞洞故事(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3)

2019年由青岛话剧院创作的儿童话剧《崂山道士》剧照。

2019年,青岛市话剧院以时尚而戏谑的演绎方式还原了这个经典的短故事,在本土原创儿童剧《崂山道士》的故事结尾,穿墙而过的崂山道士仍神秘隐于高山,而撞墙踣地的投机取巧者最终悟道于日常。古往今来,“崂山道士”已从飘渺的传奇归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符号坐标,不变的是永久漂荡在这片山海之上的不容破解的仙机,随时静待悟道者穿墙而过,去寻获。

李 魏

27 石老人:潮涨潮歇处石化的传说

崂山明霞洞故事(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4)

笼罩在海雾中的石老人。摄影 王 雷

“当石老人的身影被晚霞夕照,有多少情话已留在海滨木栈道,这是我可爱的家,名字叫青岛……”如今,“石老人”已然成为外地游客认识青岛的一处文化地标,而对于“海边生海边长”的青岛人来说,这位足有17米高,弯腰凝视远方的“老人”,便是对于家乡最美好的记忆。正如歌词中写的那样,时光不停流转,它屹立在那里,潮涨潮歇处,迎接属于这座城市的朝阳和晚霞。

据介绍,“石老人”的形成,实际上缘于千百万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随着崂山脚下的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大多石柱被研磨成细沙沉积在平缓的大江口海湾,唯独这块坚固的石柱残留下来,在海浪淘洗之下成今日之形状,从西北方向望去,像极一位老人,伫立于碧波之中,故称“石老人”。

关于石老人的传说,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一位老人和他女儿的动人故事:几百年前,在崂山上有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村落,村里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汉,和他聪明美丽的女儿海花相依为命。由于老汉年老体弱,海花便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不料,一天海花出海打鱼时,却被深海之下的龙王太子设计将她抢进龙宫。老汉在家左等右等,仍不见女儿的踪影,便日夜在海边呼唤,望眼欲穿。一日,正当老汉在水中拄腮凝神,龙王施展法术,将他化为一块海中礁石。在海中遥望父亲的海花伤心欲绝,她拼命挣脱束缚,向父亲跑去。当父女二人相遇之际,龙王又再次施展法术,将海花化为悬崖之下的一块巨礁,从此父女俩只能隔海相望,永难相聚。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这位“石老人”在海里伫立了多久,对于生长于此的人来说,石老人就像是这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粒子,让山、海、风景有了更加丰富的色彩。正是基于这种无法言状的情感,若七珠宝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钟峰在创作的饰品《崂山!崂山!》过程中,首先想到了石老人这一元素。“我从小在石老人海边长大,即便后来离开这里外出求学、工作,只要一提到石老人,我都可以在脑海中迅速勾勒出它的轮廓,可以说它的形象早已扎根在我的脑海里。所以这次创作崂山味道系列作品时,我首先想到了这里。在我看来,石老人并不是海中一块孤零零的石头或一处单独的景点,它是整个崂山地貌特征的代表,是‘海上仙山’形象的重要组成,也是我们对于这座城市深深地情感和眷恋。”

杨琪琪

28 八仙墩:八仙过海,崂山起步

崂山明霞洞故事(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5)

位于崂山太清游览区的八仙墩。 (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供图)

数不尽的诗文佳作,道不完的风物传说。有“海上道教第一名山”美誉的崂山,自古便被称为“神窟仙宅”“洞天福地”。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为此处的仙山圣境所倾倒,南燕地理家晏谟在《齐记》中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唐代大诗人李白也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千古诗篇。而在诸多的崂山故事中,著名崂山十二景之一的“海桥仙墩”最接近“仙”。八仙墩也像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只见仙踪,难见仙颜。

八仙墩位于崂山太清游览区,由太清宫东去六七公里,为崂山尽头,峰峦突兀,名为覆盂峰,俗称“崂山头”。此地海拔372.8米,三面海浪冲击,悬崖峭拔如削,上筑灯塔,登其上,海阔天空,一望无际,临崖俯视,但见巨浪翻腾,却不见山根水岸,身如凌虚,魄随浪摇。而那处被明代大学士高弘图赞誉为崂山“第一奇、第一丽”之景观的八仙墩,即位于崂山头西南侧悬崖之下。

八仙墩在崂山相当有名,但由于此处山势险峻,没有被划入景区游览范围内,因此,别说是外地游客,就是对于大多数的青岛本地人来说,都很少抵达。“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崎岖山路的跋涉艰难,反倒让这处景观倍增仙家灵域的神秘色彩。

《崂山志》中这样记载八仙墩:“有石坡广数亩,东下斜插入海,海水汹涌,山势若动,其北则峭壁千仞,险峨逼天,下纳上覆,其势欲倾,石层作五色斑驳如锈,处其下者,仙墩也。大石错布,面平可坐,海涛冲涌直上与墩相击,搏浪花倒卷数丈,飞舞空际,如玉树,如银花、如琉璃,如珠矶,可喜可腭,洵山海奇险之极观也。” 崂山头是由海蚀岩层组成的奇特自然风貌,蜿蜒起伏的峰峦到此戛然而止,山峰直插入海,形成一道高约60米,长约200米的崖壁,石色褐黄,五彩斑斓。此处巨浪排空,状如鼎沸,怒涛撞壁,声若惊雷,山摇摇欲动,岩岌岌欲倾,扣人心弦,惊险万分。

因其壮观瑰丽的景色,八仙墩也衍生许多神奇的传说,并与历史上的众多人物结缘,最出名的莫过于“八仙过海”。

自古以来,昆仑山是玉洁冰清的世界,那里一片冰雪,传说是八仙修炼的地方。有年春天,韩湘子在仙界看了一眼人间,说:“众位大仙,大事不好,人间有了灾难,遍地乌烟瘴气,我们该下去普度众生了!”铁拐李一听,说:“东海瀛洲仙草多,咱们到那里采来百药,解除人间瘟疫也是一件美事,要过海,最好还是从山明水秀的崂山起步。”而这,就是民间关于“八仙过海,崂山起步”这一传说的精简版。

具体到传说与现实的关联上,在崂山头悬崖下方,有十多方大石散布,高约3米,长阔5米至6米,上平如削,高低方圆不一,石色与壁同,光彩耀目,如锦似绣,传说中八仙 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过海时,曾在此休息过,一人坐一个石墩,故得名“八仙墩”。除了此处,多位仙人还在崂山其他地方留下足迹,如九水有吕祖庙,传为吕洞宾所留;七水有小丹邱,又称小梳洗台,传为仙姑梳洗所用,并有照影壁、仙姑洞等遗迹;仰口仙人桥有张果老毛驴蹄印。相公帽、靴子石等景观也是仙人来到崂山的印记。

对于八仙墩,明代高僧憨山有诗赞曰:“混沌何年凿,神功此地开。势吞沧海尽,潮压万山回。洞宇今何在,仙人去不来。蓬莱应浪藉,身世重堪哀。”即墨文人周思旋诗曰:“五色错仙墩,女娲遗石存。云浮蒸海气,涛怒啮山根。应有鱼龙啸,但闻风水吞。渔樵闲话久,来往自朝昏。”

另外,此处附近还有驱虎庵、张仙塔、试金湾、晒钱石等景观,尤其是从太清码头乘船在海上远观八仙墩时,还路经钓鱼台,享有盛名的“一字诗”——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也可谓道尽了此处秀景的真谛。

胡相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