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开始读书(怎样读书)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怎么样开始读书?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怎么样开始读书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听书不是一个新行业,也不是知识付费的新行业,而是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学习习惯的改变。教育和商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商业的本质是迎合,而教育的本质是改变。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里强调: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方式。
因为阅读有两个特点:
● 主动性。
● 针对性。
阅读可以让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成“多向度的人”。“多向度的人”的思维体系里有三大支柱:
第一个是事实;
第二个是逻辑;
第三个是批判性思维;
我在准备一本书的时候,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准备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天。今天想起来看几页画一句,然后去吃饭,吃完饭回来再看看,画几句话出来——我绝不会这样看书。这时候我们会发现,贯通感、连续性和兴趣点都没有了。我读书的习惯是,从头到尾读下去,不记笔记,也不查资料,甚至有不认识的字也不去管它,看完后过几天再回忆。这时候大脑是警觉的,处在高度兴奋当中。这就是二次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紧张的,而且是不容逃避的。在读书的时候要尽量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和快感。
当我真的去准备讲一本书,或者以讲书为目的提示自己的时候,我就需要让自己集中注意力。我会把自己封闭在一间书房里,手机扔到其他房间,不让手机打扰我,并开始想:
● 架构是什么?
● 开篇先说什么?
● 这里边最动人的故事是哪个?
● 最有价值的点在哪儿?
那之后,我就每天看各种各样幽默的片子。我在电脑里建立了一个文档,叫作“幽默素材”,然后把所有我听到的好玩的段子记下来。最后大概搜集了几百个笑话。
讲解并分享一本书的过程要经历三个环节,第一是筛选,第二是过滤,第三是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刻问三个问题:
● 第一,我能不能准确地把握这本书真正的含义,理解这本书?
● 第二,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本书真正的含义,且表达清楚?我的信息效度和信度如何?
● 第三,我表达出来的内容能不能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无障碍地理解?我的语言风格是否通俗易懂,能否被二次传播?
大局观是说,你拿到一本书后,要一步步地分析:
● 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 它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 它是怎么论证这个使命的?
● 它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设?
● 怎么验证这个假设?
● 推理的过程是什么?
● 怎么获得这个证据?
● 最后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 这个结论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意义?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核心就是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
选书原则:
T(Tools)是工具。“樊登读书”讲的大部分书,基本上都能提炼出工具性的内容。换句话说,这些书都会教给听众一套方法。另外,能够提炼出有效的工具也意味着这本书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 I(Ideas)是新的理念。图书的作者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发现、新的想法。
● 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它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改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 S(Scientificity)是科学性。它不是凭空捏造,不是简单归纳,它一定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过程。
我买书的时候有什么秘诀呢?
● 第一是看出版机构。原来我们都说买书看出版社,但现在你会发现,买书也要看出版公司。因为中国出现了很多很好的出版公司,它们是跟各种出版社合作的,所以出版公司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家好的出版机构会对自己的品牌负责,所以在出书的时候会严选内容,它们会先替你把一道关。全世界能够出的书那么多,它们一定是慎重选择过的。
● 第二是看作者背景。我现在对大量的畅销书作家的书已经开始“自动屏蔽”了。尤其是美国的一些畅销书作家,他们写书多是一种套路——尽量简单化,快速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这种书,译者一般很快就翻译完成了,一卖就是几百万册、上千万册,但实际上不具备太高的价值。
● 第三是看推荐人。推荐人也要甄别,有的人是乱推荐。平常找我推荐书的人特别多,我有时候碍于面子也会同意推荐。后来我发现这样是不负责任的,于是我就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挑剔,总要跟人说“不”。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 第四是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我常说,书都是从书里边来的。比如,我最早知道《瓦尔登湖》,是因为我读的很多书里面都提到这本书。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些书里都提到这本书?它一定是本好书,如果不是一本好书,不可能出现在别的好书当中。所以,当你在一本好书里看到作者提到别的书,被提到的大概率是好书。
● 第五是看书后的参考书目。我有时候看书会看书后的参考书目。参考书目里有好玩的书,我就会找来看。这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从一本好书切入就够了。从一本好书切入就会产生指数型的推荐,然后慢慢地,所有品类的书都会来“找你”。你想读下一个品类,然后在下一个品类里再插进去一本书看,最后慢慢又会延伸出更多的阅读可能。
● 第六是看内容,主要看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每本好书都有一个使命。这本书解决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需要你甄别。但是千人千面,很难说一本书里的问题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有效的。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看一本书讨论的问题,它有没有提供解决方案?它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
● 第七是看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如果一本书的文字翻译得很糟糕,那说明出版过程不上心?或者错别字特别多,也会影响它的可信度?再加上印刷、装帧设计等,这些都代表着出版人对一本书的重视程度,间接地决定了这本书的价值。
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书也是一样,所有的论证过程一定是先从定义出发的。对主题的定义一般放在第一章、第二章,一本书前面的部分多是用来下定义的。比如《幸福的方法》一书,作者首先定义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幸福观,一共有四类,即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现在不幸福未来也不幸福,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福,现在不幸福未来幸福。定义了一个主题或概念以后,才能够开始探讨解决方案。所以,再复杂的书,也应该首先看它是怎么定义问题的。
再次,就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有哪些解决方案;或者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变化的过程是什么。为什么我说“或者”呢?比如《苏东坡传》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这样的书,书中叙述的就是过程,并没有解决方案。这些书并不是要解决一个问题,而是想告诉读者,书中的主人公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全文运用的都是讲故事的写作手法。
那么,什么才是一本书真正有价值、值得记录的内容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总结了8条评判标准。
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2.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4.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5.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6.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
7.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8.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