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是否有多重人格存在(三毛为何以诡异方式自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91年1月4日,台北士林区荣民总医院,发生了一件怪事。
当天护士进行早间查房时,发现一病房内的桌上放着本翻开的书,却不见病人身影。
护士走到房内厕所门口,敲了敲门,询问道:
“有人吗?在里面吗?女士,您在里面吗?“
重复几次后,依旧没有人回应。
于是,她小心翼翼地推开厕所门。
里面的一幕吓得护士赶紧后退几步,拿出手机拨打报警电话。
彼时,只见病人坐在马桶上,双手合十状,看似如同祈祷一般。
一条褐色的丝袜紧紧缠绕在她的脖子上。
而她的身体因为死亡,变得有些僵硬。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死者正是著名女作家——三毛。
三毛
她的死讯一经传开,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纷纷猜测其死亡原因。
可这时,护士的一番话道出真相,不禁让所有人唏嘘落泪。
为此,三毛的粉丝们还创建论坛,讨论背后真伪。
那么,这一切究竟怎么回事?
护士到底发表了什么言论?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从小时候的三毛说起......
幼年生活 初次写作三毛原名陈懋平。
1943年3月26日,她在重庆市南岸区出生。
等到其5岁那年,因为父母工作变动,一家人移居到台湾。
事实上,还在上小学时,三毛就表现出热爱文学的一面。
那段时间,她经常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出教室,跑到学校图书馆。
而这一待就是一整天。
沉醉在文字海洋中的三毛,常是因为一丝夕阳透过窗户照在她脸上才知道时间,想起回家。
非但这样,她还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有一次,三毛于课堂上阅读《红楼梦》。
看到情感最浓烈之时,她已然忘记自己还在上课。
只见其时而咬唇瞪眼、时而紧皱双眉,表情丰富极了。
自然,老师也察觉出她的“异样”,轻声咳嗽了几下以作提醒。
然而,沉醉在书里的三毛哪会注意这些。
见她丝毫没有收敛,老师便走到面前先是敲了敲桌子,后来甚至直接叫出三毛名字。
令教室所有人意外的是,对于老师的种种提醒,她竟未作出任何反应。
这下子,可吓坏了老师。
以为是她生病了,其连忙让同学叫来校医。
后来等三毛自己看完书,才回过神来解释这一切。
而像这样的乌龙,在她身上还有很多。
三毛
情理之中,从小爱沉下心来看书的她,并不喜欢热闹。
因此,和同龄人不同,三毛的童年很少和朋友一起在外面玩闹。
更多的是坐在书桌前,一个人静静读书。
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三毛从小就喜欢捡破烂和去墓地。
也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其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感性和孤独的人。
她热烈又忧郁,阳光又冷淡,勇敢又独立......
总言之,她就像个“小大人”。
其心中一直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想法,并且旁人都猜不到。
但就如世人所说,人是群居动物,需要沟通交流。
而三毛恰恰缺少了这份社交。
或许她就是贾平凹口中的“孤独者”——那个无知己、不被理解的人。
三毛家全家福
三毛的数学成绩很差,她也因此一直遭到学校老师的打击:
“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成绩差的人以后就没有未来。”
除却言语上的攻击,老师还在课堂上对她做出一些令其丧失自尊的行为。
当众辱骂、在她脸上画“零蛋”然后罚她站在教室门口、写检讨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读......
在这样长期的打压下,本就敏感的三毛日渐消沉。
而后,她甚至对学校产生了抗拒心理。
于是,一天放学回家,三毛立马放下书包,对母亲严肃地说:
“妈妈,请你去给我办理休学。我是如何也不会适应学校生活的。”
虽然她从来不在家里说学校的境遇。
但三毛母亲也早已通过平日的观察,看出三毛心事。
所以听闻此话,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惊讶和斥责;
而是仔细与三毛进行沟通,耐心开导她。
在得知女儿已经下定决心后,三毛母亲温柔地握住她的手,语重心长地嘱咐道:
“我们支持你任何决定,但是你要想好自己的决定是否能为自己负责。”
话音刚落,三毛就重重地点了点头。
如此来看,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成熟。
三毛
于是,初二下半年,三毛就办理了休学。
至此,她过上了父母亲自教导学习古诗词以及各类知识的生活。
家中学习一段时间后,三毛又变得开朗起来。
她会在家载歌载舞,空闲时分最爱的事便是看杂志、画报。
也正因此,父母见其颇有艺术造诣,便擅自给她请了一个油画老师。
老师名为顾福生,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油画家。
但在课堂上,三毛对于油画并不感兴趣。
她反而总是将顾福生家中的杂志拿在手中阅读。
事实上,三毛在家中爱看杂志,也是想看里面有关图片的文字描写,并不是油画本身。
时间一长,顾福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小女孩的不同。
三毛
于是,他一脸慈祥地对三毛说:
“既然你这么喜欢读书,何不自己写好的文章出来呢?”
这番话如同春雷一般把三毛点醒。
一时间,她恍然大悟:
的确,自己为什么不尝试写作?既然喜欢,就要去尝试。
回到家后,三毛连油画课也不再去了。
她天天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内,专心创作。
喝水、上厕所都要等到身体实在有了生理反应才去。
到了饭点,她就让母亲把饭放在门口。
然而,每次都是饭菜凉透了,她也还没来得及吃。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62年,三毛在作家白先勇主办的《现代文学》里,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文章《惑》。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当时,这是被世人称为现实写照的名句。
但谁能想到,此句出自一个年仅19岁的少女之手。
自此,经历过学业上的挫折后,三毛也迎来自己人生中的那道光。
她开始义无反顾又满怀热情地从事文学创作这一条路。
而第一步就是去留学开拓眼界、丰富阅历。
只是这个选择,却开启了三毛全新的人生......
初次相遇 首次失爱她做出留学决定是在1967年。
彼时,三毛远离家乡,来到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读书,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想。
也是在这热情又浪漫的国度,她遇到了影响其一生的男人——荷西。
两人初见,是在一场圣诞节晚会上。
三毛与荷西
当时,三毛就被还是18岁的大学生荷西的外表深深吸引。
只见他高挑的鼻梁,尖细的下颚上一圈浓密的络腮胡颇有成熟男人气韵。
加上其一双明亮得像钻石般的眼眸,时而闪着睥睨万物的神彩。
可谓只一眼,就是万年。
那个时候,她总是忍不住和朋友说出内心想法:
“他真是长得太好看了。”
从小就知道“喜欢要去争取”的三毛,自然不会远远观望。
她鼓起勇气,用一嘴根本不标准的西语和荷西打招呼、聊天,甚至热情地上前吻了他的脸颊。
三毛与荷西
不仅如此,两人认识一段时间后,三毛发现荷西不仅是徒有其表,而且多才多艺。
这个男人会摄影、会潜水、爱好写作......
自然而然,三毛对荷西的感情已经随着她那颗多情的心,肆意蔓延。
而荷西,也因为她的才情和洒脱的性格所吸引。
于是,在两人休息时,荷西总会约三毛出门游玩。
一路上两人相谈甚欢,互相了解得也越来越深。
有一天,荷西来到三毛寝室楼下,对三毛说:
“我已经订好了你爱吃的餐厅,你愿不愿意晚上和我一起吃饭呢?”
三毛看着眼前这个自己颇有好感的男孩,羞红了脸,愉快地说:
“当然愿意。”
吃完饭后,已经傍晚,两人不舍地来到车站等车。
或者知道这一分别,再重逢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又或是情到深处难自禁。
借着昏暗的路灯,荷西乘此间隙对三毛表白:
“三毛,我很喜欢你,我想你是知道的,你喜欢我吗?
但明天我就要去读书了,后面还需要服兵役,一共六年。
等我回来后,我们就结婚,你是否愿意等我呢?”
三毛
听闻自己喜欢的人也能喜欢自己,当然是开心的。
但看着眼前这个虽比自己小八岁,却无时无刻都体贴入微的男孩,三毛却沉默了。
因为敏感又现实的她,面对时间问题彻底害怕了。
三毛深知,这是最能改变人的不确定因素。
她不知道六年后会发生什么,其对未来的规划也从没有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是缘分未到。
正当她低头犹豫还未给出答案之际,公交车却先到达车站。
在上车前,她背对荷西,终是开口说道:
“我不知道,六年太久了,如果六年之后还能再相遇,我们再谈好吗?”
只是不待荷西作答,她就头也不回地上了车。
坐上车,三毛选择了不靠窗的位置。
因为她担心自己的眼泪会被荷西发现;
她害怕自己再看一眼这个男孩就会心软,留下来等他。
三毛与荷西
这时,车下的荷西对三毛大声喊着:
“不管是几年,我对你的感情永远不会改变,你等着我,六年之后我会去找你的。”
回到寝室后,这句话迟迟回旋在三毛脑海里。
她躲在被窝里大哭了一场。
那一刻,三毛的心随着荷西的离开阵阵剧痛着。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未能走出伤痛,每日过着不见阳光、不出门的“黑暗”生活。
后来,好不容易在周围人和自己的开导下,她才慢慢走出阴影。
只是那时,她每走到一个地方,就能回忆起和荷西的点点滴滴。
正所谓,触景伤情。
为缓解这份痛苦,她决定离开西班牙,去到欧洲其他国家。
三毛
看到全新的景象,接触到不同的人,让她渐渐恢复了脸上的笑容。
欧洲的生活很快乐,三毛遇见了很多有趣的人和事。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一切都是空的。
因为这些并没有能牵绊住三毛的东西。
她在自己的书中写道: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1970年,三毛选择回到台北,去到一所大学担任讲师。
也就是在做讲师期间,她遇上了第二个此生难忘的男人——一位来自德国的教师。
甜蜜婚姻 再度失爱这位德国教师比三毛要年长许多,但依旧有着国外绅士的作风。
他时常以一些幽默的举动逗得三毛开怀大笑。
两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三毛
这段恋爱里的三毛是甜蜜的。
两人轰轰烈烈恋爱了很长一段时间。
就在众人都以为他们会顺理成章地步入婚姻殿堂时,上天却再一次摧毁了三毛的爱情。
有一天,两人本是计划着去领结婚证的。
可临近出门,这位德国教师却突然在门口昏倒。
不到两分钟,他就因为心脏病突发,最后死在了三毛怀里。
一切发生得太过突然。
那一刻,三毛来不及有任何反应。
她呆呆愣在原地,只觉得天旋地转,随即也晕了过去。
荷西
等其再次醒来时,已经是在医院病床上。
见到她醒来的女儿,三毛父母连忙紧紧握住她的手。
而后,三毛母亲带着既庆幸又难过的语气,艰难开口说:
“你已经昏迷两天了,我们也知道他离开人世的消息,知道你很难过,但是希望你能好好活下去。”
听闻这些话,三毛只是躺在床上,默默闭上眼睛,眼泪就顺着眼角渐渐浸湿了枕头。
未婚夫的死无疑带给她巨大的打击。
那时,她曾在病房吞服大量安眠药,试图自杀。
幸亏被查房的护士及时发现,抢救回来。
三毛
1972年,因为男人的死,三毛再度选择逃避。
她不愿意再继续生活在这个有两人回忆的地方。
就这样,她背上行囊,又一次选择流浪。
这一回,她来到了撒哈拉。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她会创作《撒哈拉的故事》。
而此时,荷西经完成服兵役的要求。
后经多方打听,他得知三毛在撒哈拉沙漠。
没有丝毫犹豫,已是潜水工程师的荷西马上提交了在那里工作申请。
工作得到回复以后,他立马买了最近的机票,赶往心爱人的身边。
三毛与荷西
见到荷西的时候,三毛是震惊的。
她没有想过会有一个男人为了自己来到距离自己家乡几千万公里的地方。
一时间,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使得三毛完全说不出话来。
不知过了多久,她回过神来,冲上前抱住荷西说:
“现在结婚还晚吗?”
荷西紧了紧双臂,同样热烈地回答:
“不晚,一切都不晚。”
就这样,两人在撒哈拉的法院办理结婚,正式成为夫妻。
在撒哈拉的日子是三毛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她写了很多与荷西相处的事情在书中。
三毛与荷西
虽然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荷西总是将最好的留给三毛。
夫妻二人一直都如胶似漆地黏在一起。
就连荷西要去上班时,两人都不舍分别。
也因此,他时常会满头大汗跑到工作的地方。
三毛在书中写道:
“虽然住在沙漠里,可因为荷西,我看到的都是繁花似锦。”
偶尔两人还会一起回忆以前初见时的日子。
谈及两人的六年之约时,三毛就会带着笑意,看着眼前这个为她剥橘子的男人,说:
“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当时,在马德里的黑夜里头,除了几棵大枯树和平原之外,突然茫茫像羽毛一样的雪花就从天空一块一块地飘下来,就隔着我们两个人,越来越远……
那时候我一直忍住,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觉得你是一个难得的,一个对我这样真诚真心相爱的人,可是我依旧告诉自己,我不可以冲动,我要理智一点。”
三毛与荷西
虽然两人居住的地方近乎荒芜。
但三毛的书中却全是带有色彩的浪漫文字。
就这样,两人甜蜜快乐的婚姻大约持续了六年。
也许是上天对于才华横溢的三毛充满嫉妒,才会三番两次摧毁她的幸福。
1979年,一天早晨,荷西像往常一样,和三毛吻别后来到海边开始自己的工作。
可这时,意外发生了,荷西没能像以前一样从海里回来。
得知这个消息后,三毛完全不敢相信。
她只是发了疯似的,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冲到海边。
然而,她却在那里亲眼看见了荷西冰冷的尸体躺在地上。
三毛突然冲上前,死死抱着荷西。
她的情绪也完全失去控制,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大笑。
三毛与荷西
周围人看着平时温柔的三毛变成这样都不敢上前。
直到几个小时后,才有人上前对三毛说:
“太太,我们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先生的尸体再不火化,后面会腐烂的。”
三毛听罢,在荷西被抬走之前,抓着他的手说道:
“荷西,我亲爱的荷西,我现在不能陪你,我还有父母,你在那边等我,我会去找你的,等着我。”
事业打击 随爱而去深受打击的三毛再次回到台湾。
这一次,她在台湾定居,结束掉了长达十四年的“流浪”生活。
只不过她的消沉,家人朋友都看在眼里。
担心三毛因此再度选择自杀,众人纷纷上门安慰。
琼瑶
好友琼瑶对三毛说:
“你可千万千万不能轻生,你的父母把你养大,还需要你给他们养老呢。”
三毛知道周围的人一直替自己担心,她对琼瑶保证:
“放心吧,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女孩了,我明白的。”
可是,每每午夜梦回的流泪,还是将三毛内心深处的悲痛暴露无疑。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深受情感折磨的三毛,因为难过得吃不下任何东西而一天天消瘦。
为摆脱这份痛楚,三毛决定重新开始写作,以此转移注意力。
《滚滚红尘》就是她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
事实上,三毛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曾对好友说,自己在这上面倾注了全部心血,如果不能得奖也太丢脸了。
三毛
后来《滚滚红尘》上映后,确实得奖无数。
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
但都没有最佳剧本奖。
这也意味着,寄希望于事业的三毛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毛彻底失去了最后的生的希望。
临死前,三毛曾来到母亲身边,送给了她一个玉雕和一张生日贺卡。
母亲并未察觉三毛的异样,问道:
“生日不是下个月吗,怎么提前送?”
三毛并未回答母亲这个问题,只是说:
“我这一生走过太多地方,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完成了,再去做也没有什么意义,我很累了。”
而这些异常行为,则成为她死后,推测死因的证据。
三毛
除此以外,最为直接的证据便是护士说的那番话。
在媒体采访过程中,那位发现三毛尸体的护士向媒体透露:
“我们医院的点滴架高度只有一米六左右,三毛的身高都有一米六,就算是坐在马桶上,想要把丝袜挂在上面自杀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当时的场景,倒像是她把自己活活勒死的。”
这个消息可谓是激起了轩然大波。
不少喜爱三毛的读者都开始猜测她究竟是在怎样的心理下,选择这样一种残忍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
甚至他们还在网络上创建了一个论坛,讨论背后的真相。
2008年,三毛已经过世十七年。
眭澔平
她的好友“小熊”眭澔平向大家公开了三毛留给他的绝笔信,并惭愧地说:
“一直以来,我都带着愧疚生活着。
三毛在自杀前曾经给我打过一通电话,可是因为当时我正在工作,没有接到。
再拨回去,已经没有人接了。
第二天,我就在报纸上看见三毛离世的消息。
我很难受,我一直想着如果当时我接到了电话,会不会不一样。”
三毛
绝笔信是这样写的:
小熊,我走了,这一回是真的。
在敦煌飞天的时候,我会想你。
这次我带了白色的那只小熊去。
为了亲它,我已经许久不肯擦上一点点口红,可是它还是被我亲得有点灰扑扑的。
如果我不回来了,要记住,小熊,我曾经巴不得,巴不得,你不要松掉我的衣袖,在一个夜雨敲窗的晚上......
三毛
从信中我们不难看出,早年在撒哈拉的生活已经深刻刻在三毛的骨子里。
后来,她遇见了小熊和其他人,三毛才知道,世界上本就不会再有第二个荷西。
她想着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创作上,却发现自己早已不是早年时期的“三毛”。
后记三毛的死对于爱着她的亲人朋友读者来说,是惋惜悲痛。
但是对于三毛自己来说,更多的是解脱。
三毛一生靠着爱意,轰轰烈烈地活着。
可在荷西去世后,她不仅没有了值得倾注爱意之人,自己也不再和从前一样时,三毛就选择勇敢的奔赴那个已经故去的挚爱而去。
参考文献
朴春龙,高春燕.探析三毛之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09):20-21.
石银丽.探索三毛的精神世界[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4):75-7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