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中寒山和拾得的故事(高僧寒山与拾得的绝妙问答)
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使苏州寒山寺名扬天下而历经千年不衰。由清末大学者、书法大家俞樾书写此诗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
然而,寒山寺最有人文价值的是高僧寒山与拾得在此出家修行的故事。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活泼。相传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后来又被皇帝敕封为和合二仙,是祥和吉庆的象征。寒山与拾得皆喜吟诗唱偈,寒山有《寒山子诗集》存世,诗风朴素自然,通俗易懂,有
“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
之说,后人又收辑拾得的诗附于其后。
寒山与拾得,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两个年轻人,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定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蹊跷和郁闷,因为他从未有这么长的一段时间看不见寒山。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枝带在身边,以图吉利。
历经波折后,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枝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两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这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爱的模样,也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
由于寒山的到来,姑苏城外的这座“妙利普明塔院”就被后人更名为“寒山寺”。加上张继的千古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浩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旱已深入人心,且在中华文化史上熠熠闪光,润泽后世。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墙里开花墙外香,度了华夏度扶桑,真是功德圆满。
尤为有趣的是,高僧寒山与拾得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
“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世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
“弥勒菩萨偈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之“离亭宴带歇指煞”中,老艺人苏昆生放声悲歌,尽情抒发: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与拾得的
“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有异曲同工之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