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

众所周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都处于劣势。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共用了超过5000万发子弹、40多万发炮弹,日均耗弹量为128吨。

这样的弹药量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有些不堪重负,但尽管如此,我军依旧凭借着超强的毅力打赢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弹药的消耗量在我国战争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

因此在1958年的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也问陈锡联:抗美援朝打完后,我们还有没有炮弹?那么,陈锡联是如何回答的呢?

钢铁运输线保证后勤供应

彭德怀在经历过朝鲜战争之后,对于这一战争的胜利,感慨万千,他曾说道:“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应归功于后勤。”

在刚刚进入朝鲜的第二次战役后,彭德怀提出意见,中国军队需要休整三个月以上。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如今志愿军在战场上遇到了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后勤补给。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1)

志愿军

初入朝鲜战场,我军的后勤还没有来得及调配,而在第二次战役的后期,由于联合国军队的大规模撤退和中国军队的阻击,使得我军本就薄弱的后勤补给线越来越长,使得更加缺乏现代战争经验的中国军队后勤进入了严重不足的状态。

要知道,当时美国的后勤补给情况为三个人供应一个士兵,而我军的后勤是一个人要供应几百名中国士兵。

当时的中国军队还没有完备的后勤供应机构,各个部队的后勤都在司令部里,而当时负责整个志愿军后勤补给的是还在国内的东北军务后勤部。

这个后勤部派往朝鲜战场的也只有十几个人,在这里他们见了了几个后勤分部,所以就当时的后勤情况来说,我方是没有办法和美国军队抗衡的。

而在国内战争期间,我们用的还是“就地筹粮,部队各自解决吃饭问题”,所以在朝鲜战场上这显然是不适用的。

因此,在多数的情况下,士兵们挨饿作战是常有的现象,冬天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御寒的棉衣,要知道朝鲜的气温是极低的,有零下三四十度。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2)

志愿军

但他们还是身着单衣,很多战士的手指、脚趾、鼻子、耳朵都被冻坏了,晚上休息的时候,大家只能抱团取暖,把棉被铺开抱在一起。因此在长津湖战役中,我军出现的大范围的冻死、冻伤是和后勤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有时,好不容易有物资发放,却经常被美军的飞机轰炸。在国内战争时,起码战士们还能吃一口热乎饭,但到了朝鲜战场上,几乎吃不上热饭。

可能有很多人说,而为什么他们不做饭呢?

其实并不是他们不做饭,是因为他们不敢做饭,一旦生火就可能被敌人发现,因此战士们吃不上热饭,饿的时候只能是一口炒面一口雪,就算是一顿饭。

这还是战士们生活上的供应不足,让彭德怀最头疼的是弹药和武器装备的补充不足。

当时志愿军手中的武器大部分都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缴获来的,各个枪支口径不一,也就给弹药的供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3)

志愿军在作战

中美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是最为明显的,当时美国有完备的海陆空三军,还有飞机、大炮、汽车、军舰,而中国只有陆军,装备更是落后,空军海军为零,只有少量的坦克、大炮等重武器。

更重要的是,朝鲜崎岖的环境条件令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的我们更加不安,因此很多武器装备都是我们自己抬着行军的。

因为种种原因,志愿军前线的战士们缺乏弹药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只能和美军拼体力,扛着武器和弹药冒着敌机的扫射行走在险峻的山路上。

随着战争的进行,联合国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把破坏我方后勤补给线,作为攻击的主要目标。

据统计,联合国军的轰炸密度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平,在三年的战争中,联合国军的飞机摧毁了我军78%的物资,作战物资途中损失率高达20%-30%。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4)

志愿军后勤阵线

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情况,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应运而生,开始建设标准化的后勤体系,开展建设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同时为了维护后方的重要地段的安全,我军实行了打、防结合的作战方案。

从1951年2月到1952年上半年,先后派4个高炮师、4个城防团、53个独立高炮营入朝。

志愿军把后勤保障和后方防卫作战有效结合起来,破解了敌人的“绞杀战”保证了作战物资的运输,在敌人的绞杀战最为疯狂的一年里,志愿军的物资运输量却增加了两倍以上。

就连美军第8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都表示:

“尽管联合国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军的供应,但共军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5)

范弗里特

尽管在朝鲜战争中我军的后勤补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炮兵对空防御力量严重不足。

因此,陈锡联当即向中央军委请求,从各个军区抽调人手组建新的炮兵部队。

毛主席:抗美援朝打完后炮弹还有吗?

早在1950年年初,中央军委就根据我国的情况,决定立即组建一支强大的国防军的决定,并组建军兵种领导机关,在考虑到由谁来管理炮兵时,毛主席还不犹豫地提出让陈锡联担任。

4月份,毛主席任命陈锡联为炮兵司令员,10月20日,陈锡联就来到了中央军委报道。

其实早上朝鲜战争爆发时,毛主席就决定用志愿军的名义,派一部分部队出兵支援,当时毛主席就已经有了用炮兵歼灭敌人一个军的想法。

因此在陈锡联就任之后,便立即组建了一个二三十人的机关班子。为了打败美国侵略者,拿下朝鲜战争的胜利,我军加快了炮兵的建设。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6)

陈锡联

1951年初,陈锡联请求中央军委将四野炮兵机关的大部分人员调往北京,充实军委的炮兵机关。同时,在华东、东北、西北军区也组建了炮兵机构。

朝鲜战争开始后,我军始终处于火力弱势,因此,陈锡联也受命大规模组建和扩建炮兵部队。

考虑到炮兵部队在朝只有3个师部、14个团部3个营,陈锡联向中央军委请求,从西北、西南、中南等军区抽调8个步兵师,组建新的炮兵部队。

为了让他们迅速掌握炮兵技术,组建好部队指挥,陈锡联立即采取了紧张的突击训练。

首先,他将军事干部召集起来到军委炮校和防空学校短训,掌握基础的炮兵作战技术。

随后,再教授其他的干部掌握火炮器材的操作使用,最后干部们回到学校之后进行两三个月的训练,完成训练之后,被输送到了抗美援朝前线。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7)

朝鲜战场上的炮兵

在部队规模发展的同时,炮兵武器也开始有了统一的装备。

1951年秋季,中央军委决定将总后勤部军械部与炮兵军械部合并,改为军委军械部,由陈锡联担任部长。

从1950年到1953年7月,我方的武器有了质的飞跃,我们从苏联订购了上千门的苏式火炮,等配套设备。

对于武器的调配工作,陈锡联做了统一的安排,装备了82个炮兵团和177个炮兵营。与此同时,还维修了一些旧式的火炮,对火炮的性能进行了调整。

在陈锡联有效地调配和管理下,我军预备炮兵的火炮总数翻了一番,苏式火炮就达到了70%以上,摩托化炮兵团就增加了8倍。

随着我国炮兵队伍的发展,陈锡联决定把炮兵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干部的方面来。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8)

陈锡联

1951年,军委炮校准备举办一个校刊,叫做《炮兵教育》,陈锡联也立即请毛主席和朱德题词。

在陈锡联的带领下,炮兵的建设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高级炮兵和高级指挥人才踊跃而出。随着我军现代化军队的发展,中央军委以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为基础建立炮兵学院。

1958年3月1日,炮兵学院正式开学,陈锡联在开学典礼上展望了炮兵的未来,许下了对炮兵的期许。

随着正规化、现代化的炮兵部队投入战场,志愿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在地面作战中,炮兵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令美国军队诧异的是志愿军的炮兵部队竟成长得如此迅速。

在对空作战中,炮兵协同作战,粉碎了美军封锁志愿军的意图,打出了属于我国炮兵的神威,也打出了“战争之名”的威名。

志愿军炮兵的威力传到李奇微的耳中,也怀疑地问道,是不是苏联人参战了?

据美军回忆:

当时中国炮兵这样有组织地射击还是战争以来的第一次,甚至还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打法,炮兵对炮兵的作战,使得美国炮兵非常惊慌。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9)

李奇微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炮兵取得了可喜的战果,共毙伤敌人15万余人,毁伤敌炮570余门,汽车730辆,成为了整个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毛主席也曾说道:

“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致胜的要素。”

而这句话也间接地肯定了炮兵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性。

1958年8月20日,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问陈锡联:“抗美援朝打了以后,炮弹还有没有?”

毛主席为何要这么问呢?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10)

毛主席

原来,当时的北戴河会议正在研究对台惩罚性炮击,毛主席担心我军炮弹不够所以才问了陈锡联这个问题。

陈锡联回答道:“炮弹没有问题!”毛主席这才放下了心。随后便指示陈锡联参与炮击金门的工作。

炮兵大显神威炮击金门

1949年10月,攻击金门失利以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已经做好了组建海军、空军的准备。但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这件事只得搁置下来。

朝鲜停战之后,毛泽东立即将攻击金门的计划提上了日程,毛泽东责成有关部门负责人认真考虑攻打金门的计划。

其实早在1958年7月,毛泽东就确定了炮击金门的决策,此次作战,毛主席决定由陈锡联担任炮击金门的准备工作,由叶飞来担任指挥工作。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11)

毛主席

为准备这次战斗,炮兵连夜调来了三个师和一个坦克团,此次参战部队分别是两个炮兵群和两个高炮群。

炮兵群的任务是摧毁金门岛国民党防御指挥部,歼灭和压制其他的炮兵阵地,击毁主要仓库封锁交通线。而高炮群的任务为掩护我军的地面部队。

1958年8月23日,毛主席在北戴河作出了炮击金门的决策,在北戴河的一声令下,福建前线近500门大炮齐发,整个金门顿时淹没在了弥漫的硝烟中。

在我军准确而又强大的火力炮击下,国民党防卫部和两个师部以及两个团部等目标全部被我军击中。

这场炮击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发射了三万发炮弹,击伤了国民党中将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两名美军顾问丧生。

第二天进行了第二次炮击,使得金门机场、料罗湾海空运输线中断。

炮击过后,我军立即增调了一些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对金门加强了进一步的轰炸。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12)

炮击金门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解放军的下一步是登陆金门,但毛主席却出其不意,发布命令,从4日起停止炮击三天,观察各方的动态。

此次战斗不仅仅是一场国内的军事斗争,更是一场外交战争和政治战争。

为了掌握主动权,毛泽东在9月4日宣告:中国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上空。

对此,美国方面不以为然,甚至宣称要帮助台湾守护金门。

对于美国的恐吓,毛主席并未放在心上,当美军出动美国军舰时,叶飞感到事关重大,于是便上报毛主席。

毛主席毫不犹豫地下令:“照打不误!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毛主席继续指示,等到美蒋联合编队到达金门料罗湾港之后再打,每隔一个小时报告美蒋联合编队的位置、队形和情况。当对方进入料罗湾时,有北京的命令才能开火。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13)

炮击金门

然而,没想到的是,当叶飞得知北京的命令炮击国民党的船只时,美舰居然一炮未发落荒而逃。而这样的举动也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美舰离开国民党军舰之后,停靠在料罗湾12海里之外。

其实对于此次军事行动,毛主席的设想就是通过炮击来封锁金门,使得蒋介石放弃金门而达到我方收复金门的目的。

但此战过后,蒋军不甘失败,经过今天的准备之后,对我军进行了反击。

金门对我方发出炮击,我军战士立即各就各位,等待着指挥部的命令下达。

随着指挥部的一声令下,我军猛烈的炮火立即把敌人的火力压了下去,我方炮弹打得稳、准、狠,瞬间压制了敌人的火力,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敌人的炮弹就变成了哑巴,我军取得了又一次的胜利。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14)

叶飞

此后,叶飞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与蒋军打打停停一直持续到了9月中旬。在此期间,我军始终占据绝对优势,而蒋军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从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福建前线炮兵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炮击和上百次的小型炮击,摧毁了敌人大批防御工事,达到了惩罚国民党军,警告美帝国主义的战略目的。

1961年12月中旬,解放军部队按照命令主动停止了炮击,只在单日以宣传弹进行射击,这样的军事行动一直持续到1979年月1日中美建交。

毛泽东问陈锡联(毛泽东问陈锡联)(15)

炮击金门

这场特殊的炮战,令叶飞上将对毛主席佩服不已,他激动地表示这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

事实上这场战争在战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毛主席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稳操胜券占据主动权,一箭双雕既惩罚了蒋军,又挫败了美国的阴谋,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毛主席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和决策艺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