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1)

作者:蓝歌

原创不易,且看且珍惜


2007年,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悄无声息地上映了。

这部电影极为简单,拍摄只用了19天,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是素人,取景都是粗粝贫瘠的农村生活。

可它一切看起来这么简单,却凭借真实的故事情节,拿到了豆瓣9.4的高分,逼近国产巅峰影片《霸王别姬》的评分。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2)

优秀作品都是相似的,它们没有花里胡哨的拍摄,而是聚焦于现实生活,试图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善意,以及引发对现状的思考。

如同《遥望远方的童年》一样,它让我们看到了留守儿童鲜为人知的生活形态,也让我们更加相信读书是很多普通人摆脱农村阶层禁锢最好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3)

深度刻画农村群像,揭示留守儿童生活形态

这是一部以留守儿童为题材的电影,故事发生在2004年左右的江西农村。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江西是全国五个农村留守儿童密集地区之一。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4)

这些留守儿童整天的活动不是在村口活泥巴就是在大樟树下眼巴巴地望着村口,盼望着外出打工的爸妈能突然出现。

乡村教师易明堂看到看到适龄孩童无法上学的现状,心生怜惜,决定和妻子在村里开办幼儿园。

那个时候的条件有多恶劣,他们开班幼儿园的决心就有多大。

易老师一个月收60块钱,15个留守儿童,管接管送还管饭。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5)

没有钱盖学校,就把自家的客厅当成了教室,一张张残旧的课桌椅,一张缺角不干净的小黑板,成了孩子们上课的地方,满是泥土的院子也成了孩子们唯一的娱乐空间。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6)

最难的是,接送孩子们上学的,是一辆人力板车,拉板车的人是村里患有残疾病的瘦根。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7)

易老师的妻子,身兼多职,既是幼儿园的老师,也是煮饭阿姨。

不用算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不挣钱的幼儿园,在感动易老师夫妇善举的同时,更悲伤于这些被放养的留守儿童。

豆瓣上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不多,大概只有9000多个人,但每看过的人都说电影里所展现的一切都是他们童年生活的重现。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8)

这只是看过的数据,而那些和电影里有相同经历的童年生活,恐怕不止9000个。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热搜:孩子装好衣服要跟父母一起走,出门时父母已经走了,孩子委屈地哭了起来。

时至今日我再去看这段话和配图,泪水还是会在眼里打转,真的太心疼了。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9)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6万人,而这些儿童面临的情况也都大同小异,一缺父母的陪伴,二是缺对孩子的教育。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意义不是歌颂易老师的人性之美,也不是展现乡村的淳朴风貌,他所揭示的是留守儿童的生活形态,真实又残酷。

然而推进城市化改革,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任重而道远,这是需要几代人下足了功夫,才能慢慢完善。

可即便道路险阻,我们也得一步一步去做,不是吗?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10)

父母在教育上的投入,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成人礼

更让我悲伤的是,在闭塞的乡村里,人们鼠目寸光,他们信奉“读书无用论”,认为读再多的书都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赚钱创业变成大老板。

可他们却忘记计算农村娃逆袭成社会顶层人物的概率,他们只看到了金灿灿的结果,却忽略了过程。

就是这种肤浅的“读书无用论”断送了多少个孩子的未来。

电影的中砣砣就是无数个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11)

他父母一心想去深圳打工,给邻居留了600块钱帮忙照顾砣砣,说好的四五天就回来,结果再也没出现过。

小小的砣砣每天坐在大樟树下眼巴巴地望着村口,背影孤独又惹人心疼。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12)

后来易老师因无证经营被迫关掉幼儿园,他挨家挨户把孩子送回去。

有个村民的话让我听着特别扎心:“易老师不办幼儿园了,我可没时间看他。”

易老师把砣砣送回家里,才发现家里只有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砣砣回家里,担起了抚养他的重任。

可砣砣明明是有父母的,但最后却落下了无家可归的境地。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13)

养而不教,是父母之祸,最可怕的是大人们都认为挣钱永远比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要。

电影中的秀秀,也是一个留守儿童,她妈妈常年在深圳打工,赚钱给家里起了房子,母女常年不生活在一起,秀秀都不会叫妈妈了,而夫妻常年分离,丈夫和别的女人好上了。

在整件事情中,最为可怜的是秀秀,她渴望全家人完整地在一起生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到底也没能实现。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14)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这些留守儿童会因为缺失教育而再次走上父母的道路,一代又一代。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在网上热议的“杀鱼弟”事件。

这个6岁就跟随父母摆摊杀鱼的孩子因熟练的技法而走红网络,而他目光短浅的父亲硬是把儿子当成了摇钱树。

他固执的认为“上学没有杀鱼赚钱”,加上“杀鱼弟”无法跟上上课进度,所以他就理所当然地叫他回家里帮忙挣钱。

本该是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却硬生生地被金钱利益困住了,孩子的前途岌岌可危。

然而,这个世界上奉信“市井教育”的父母数不胜数,这种浅层的教育认知,只会让孩子重蹈他们的覆辙。

身为父母,没有一件事比教育孩子为人做事更为重要,这是他们立世的根本。

所以,电影在揭示残酷现实的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父母的反思,希望我们都懂得,对孩子的教育,仍是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的事情。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15)

孩子,读书仍是你通向世界最好的道路

我记得纪录片《中国门》里有一段这样的话

“人生要不停地打开一扇扇门。一扇门代表一个世界。传统中国,科举考学像一道窄门。

读书读得好的,就可以做官,有功名,得富贵。

当代中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仍然是大多数孩子的唯一选择。”

这段话,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人。

影片中的李响初中毕业就辍学,她想要去深圳打工赚钱,然后参加超级女声比赛。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16)

但是李响父亲万般阻挠,恰好碰上易老师开办幼儿园,她被叫去当了才艺老师。

在整个影片里,李响或许是最幸运的那个孩子,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她认识到自己知识浅薄无法胜任教师这个职位,那一刻她才明白继续读书的重要性。

也多亏了易老师的教导,李响最后决定回去继续读书,考师范大学。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李响最终会靠读书走出乡村,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17)

前段时间在清华毕业典礼上,有个叫张薇的女孩,她的发言火了。

她出生在甘肃省镇原县,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国家级贫困县,可她通过努力读书,走进了清华的大门。

我们不得不相信的是,在这个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高考制度有待完善的时代,读书仍是很多人走向世界最好的方式。

读书,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结构,而且努力考进高等学府,就意味着自己可以和更多优秀的人产生交集,这是一个人脉升级的关键时刻。

就像知乎上有个问题:如果你当年没上211或者985,你会错过些什么?

有个答主回道:最大的错过,就是失去了与高手产生交集的机会,错过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可能性。

而影片中易老师,因为读书,他在村里谋得了教师的职位,虽然比不上大城市的风光,可他至少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农民生活,而他的下一代也只会越过越好。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18)

以前大人们总喜欢说:“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

那个时候我们和李响一样,觉得自己有孙悟空的本领,可是当我们融入了社会大军中,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沧海一粟,连猪八戒都不如。

以前小时候总抱怨学习苦,长大后才发现吃不了学习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没有人被例外。

努力读书,是我们大多数人走向世界最好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19)

电影拍摄生涩粗粝,但真实感人,或者说这只是全国留守儿童生活形态冰山一角的刻画。

仍旧感谢的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还是有人沉下来心去关注几乎快被人们遗忘的群体,并试图通过影像唤醒人们对教育的重新认知,并希望能呼吁更多的人投身于农村教育中。

而电影唯一的欣慰是六个月后,易老师的幼儿园在当地政府扶持下重新开学,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学习的机会。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20)

豆瓣上有个网友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写出了他的肺腑之言:

“如果以后等我退休后 中国还是有这样的地方 我会考虑去;如果是成为坐拥财富者,我一定要去建学校。”

这也是我的愿望,也希望是大多数人的愿望……

童年时乡间影像(遥望南方的童年)(21)

作者:蓝歌,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PS:请尊重每一个人的观点,不喜勿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