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练笔点面素材结合(语文生活例话之二十七)
傅惠钧前几天温州大学讲座后,建军教授次日便发来《讲座回顾|修辞:语法发展研究应有的视角》的官方报道报道把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内容要言不烦地作了介绍,深见表达的功力老夫自然是一番感谢建军告诉我说,这是他的一个一年级的研究生写的我有些惊讶,微信回复道:,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语文小练笔点面素材结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语文小练笔点面素材结合
傅惠钧
前几天温州大学讲座后,建军教授次日便发来《讲座回顾|修辞:语法发展研究应有的视角》的官方报道。报道把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内容要言不烦地作了介绍,深见表达的功力。老夫自然是一番感谢。建军告诉我说,这是他的一个一年级的研究生写的。我有些惊讶,微信回复道:
“哈哈,想来是建军润笔了。”
发完之后,转念一想,“润笔”一词,会不会引起误解,因为“润笔”的基本意思是“给作诗文书画的人报酬”(本文标为义项①),而我这里是用来表达“修改润色”之意。当然,在我的语感里,这样使用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因项目研究的需要,近日恰在思考修辞与词汇互动方面的问题,便想梳理一下思路。
我重检了《汉语大词典》《辞源》《近代汉语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无一例外,大意都是“给作诗文书画的人报酬”,没有其他方面的释义。
尽管“润笔”的事实要出现得更早,但“润笔”一词的出处,一般工具书都认为是唐代成书的《随书·郑译传》:
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
并都指出,唐宋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后泛指付给作诗文书画之人的报酬。宋洪迈《容斋随笔》谓“文字润笔,作文受谢,自晋、宋以来有之,至唐始盛。”例如,唐殷文圭《贻李南平》诗:
润笔已曾经奏谢,更飞章句问张华。
《宋史·王禹偁传》:
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
李汝珍《镜花缘》第29回:
饭罢,捧出谢仪一千两;外银百两,求赐原方,以为润笔之费。
然考察文献语料,“润笔”一词除了这一基本用法外,还有另外三种用法也较常见:
其一是“使笔润湿”(义项②)。例如:
往往考者方据案咿唔,研墨润笔 ,忽鼓吹聒耳,龙门洞开,则红案出矣,乃皆踉跄不终卷而出。(《清稗类钞》)
“相如含笔而腐毫”句注文:“古人写作前常以口润笔,兼行构思。毫:即毛,指毛笔。腐毫:形容构思时间之长。”(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
她一直站在皇上身后,若需要磨墨润笔她就立刻上前服侍。(可儿《江山美人》)
告辞前,我“狠狠心”,请阮老为我留一句话。他笑着在长桌边坐下,研墨、润笔 、挥毫。笔底生风。飞龙舞凤般在白纸上留下一联古诗:剑老无芒莫认帐,余年当学大江流。(《人民日报》)
月牙走了,化成一泓绵绵的清泉;莫高以泉润笔 ,在莫大的悲怆中完成了艺术的绝唱。(《人民日报》)
终于,他研墨润笔 ,在原先的那阕词后空白处,题上自己的心情。(琼瑶《鬼丈夫》)
登临泰山,累得很了,我用汗珠润笔 ,蘸着喜悦,我想在无字碑上写下:“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日报》)
例子中的“润笔”,都是“使笔润湿”之意,末例是在这一意义上的比喻用法。
其二是指“书法绘画中以‘湿润’为特征的一种笔法”(义项③)。例如:
“墨分五彩”。这墨是黑的,怎么可以五彩?五彩就是“渴润浓淡白”。“渴笔”就是枯笔,“润笔 ”就是滋润的,“浓墨”“淡墨”还有“白”,这个“白”就是写好了一张字留下的白,它是一个艺术的白。(金开诚《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观赏》)
书法从颜楷入手,以二王为基调,碑法作补充,广搜博取,渐成以涩笔求遒劲,慢笔求灵动,润笔求隽秀的个人艺术风格。(《人民日报》)
他画骆驼善用中锋,偏重在润笔 ,以及他在用墨用色上的讲究,因而他笔下骆驼肢体的力度和形态处理的浓淡相宜,极富情趣。(《人民日报》)
雪涛先生绘花叶善用干笔,石山先生则多用润笔,笔墨简练,色彩分明,晶莹剔秀,光彩照人。(《市场报》)
例子中的“润笔”都是指书画艺术中的一种特有笔法。
其三是“修改润色”(义项④)。例如:
后来,我又不断向海外版投稿,一篇篇拙文经过编辑的匠心斧正、润笔 ,陆陆续续刊发在报纸上。(《人民日报》)
婉约的西湖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一些情感故事经过文人的润笔 ,成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绝唱。(《文汇报》)
平托的《远游记》后经人润笔 ,优美生动,内容富于传奇色彩,情节引人入胜。(科技文献)
林纾根本不懂外文,他的译作是根据别人的口述写成,遇到他认为原作字句意犹未尽的地方,往往根据自己作文标准和“古文义法”为原作者润笔甚至改写。(《读书》)
值得称道的是,编辑们有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把作者的不成熟之作,经过加工润笔,得以见诸报端。(《市场报》)
林文杰回到宾馆,拿出了关山月的贺年片,脑海里冒出个想法,于是铺开四尺宣,在左下方挥毫画了几株春兰。……林说明来意,老人笑笑说:这种合作很有意义,便在左中部画了寿石和几株灵芝,并慎重地题了“八十四叟张爱大千写灵芝寿石”,盖好印章后说:“最好请关先生补一枝墨梅。”后来关山月在香港完成了这幅合作画的最后润笔。(《作家文摘》)
1961年,邓小平同志又以他特有的伟大气魄为这宏伟诗章润笔增辉,亲自选址建起我国第一座大型的车轮轮箍厂,从此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外国进口火车轮箍的历史。(《人民日报》)
例子中的“润笔”都是“修改润色”之意,末例是在这一意义上的比喻用法,所谓“宏伟诗章”是指当年的马鞍山市和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建设。
我们从修辞与词汇互动的视角来探讨一下,这四个不同的意义产生的过程。先看义项①的生成。由《随书·郑译传》可知,“润笔”用来指称“给作诗文书画的人报酬”源自具体情境中的修辞。在这一特定语境中,高颎对郑译说“笔干”,语带诙谐,意在打趣;而郑译借题发挥,“笔干”就需要“润笔”,而“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幽默的话语中暗含索要报酬之意。不过,这是特定情境中的修辞,“润笔”是临时组合的一个短语。当人们借此掌故以“润笔”来指称“给作诗文书画的人报酬”时,这一符号便形成了转指,进而在人们的反复使用中转指用法就发生了词汇化,成了汉语中的基本用法。从唐宋至元明,这一用法一直占主导。“使笔润湿”的意义最初是组合意义,或者说是短语的意义,郑译的用法就是。“润笔”词汇化之后,其原域意义却较少见用,至明清以后义项②才渐渐多起来。语言中有时一个寻常的词语,借助修辞,衍生出新的意义,通常会两个意义同时使用开来,比如“秋波”,既可指“秋天的水波”,也可指“美女清澈明亮的眼睛”;但有时原域意义却未必能使用开来,比如“题目”,其原域义,“题”是额头,“目”是眼睛,但这个意义,从来没有使用开来,只有其隐喻意义“标题、篇目”“试题”“主题”等被使用开来。“润笔”属于前者,但两种意义的使用不是并行的,其原域意义反是后来使用开来的。
义项③是在义项①的基础上衍生的。其动因仍然是修辞驱动。原域义“使笔润湿”在书法绘画中作为方法的专门化应用,便产生出特指书法绘画的一种技巧之义。这一用法出现在“使笔润湿”之后,发生在近现代汉语交替时期,在书法绘画领域使用得较为普遍。
义项④“修改润饰”义的生成,与“润”义的衍生不无关系。“润”的最初意义是“滋润、使湿润”,后来衍生出“修改、加工”义,《论语》中的“东里子产润饰之”,就是用的后一意义。“润笔”的义项④是受这一意义的影响而生成的,由于文字的“修改、加工”需要借助“笔”这个工具,这一用法的出现也就显得十分自然、顺理成章了。这一用法的出现,使“润饰”“润色”增加了一个同义形式。它们在理性意义上是一致的,但在色彩上却有区别。“润笔”更突出笔的作用,给人以形象的联想。两者可以互补使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在修订时,宜增加相关义项的释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