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

5月15日晚上,又一部华语电影在戛纳成为热点话题。

它用2D转3D的技术和60分钟的长镜头,让观众惊讶不已,甚至有人直呼:“侯孝贤显灵”!“中国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诞生”!

这部电影叫《地球最后的夜晚》,导演是拍摄《路边野餐》的毕赣,主演有汤唯、张艾嘉、黄觉和李鸿其,影片入围了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1)

小电君曾在15年看过他的前作《路边野餐》,片中那梦境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结构,诗人般的梦呓,以及那段40分钟的长镜头,都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2)

他的美学风格和影像技术异常成熟,这让毕赣在当下青年导演中显得格外出挑。但与此同时,他的叙事方式因为十分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也曾引起争议。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3)

花了3年,他拍完了第二部长片作品。正在戛纳报道的小电君,也第一时间前去观看。不出意料,毕赣还是那个毕赣,凯里依然神秘又潮湿,其影像和美学的质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但除此之外,小电君更多看到的是些许重复和做作,导演个人才华过于显眼,甚至盖过了汤唯、张艾嘉等大牌演员的表演,导演才是真正的“主角”。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4)

排队入场时,小电君特意观察了一下周围观众的反应。很多人都对工作人员发放3D眼镜表现出了一丝丝诧异。

导演大概早已猜到了大家的疑惑,于是在电影开篇部分,他特别标出了一行文字:“《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是一部3D电影”,影厅也因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至于每个观众手里的眼镜究竟应该何时戴上,毕赣给出的答案也十分耐人寻味:“在恰当的时机”。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5)

小电君的3D眼镜

一处奇妙设计,让观影过程仿佛变成了毕赣与观众的一场互动游戏。究竟什么是恰当的时机?2D到3D的转换是否违和?这会是部怎样的电影?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问号”开始了(那时还不知道是70分钟的)2D观影。【以下涉及剧透】

“问号”影响观影体验吗?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与剧情无关的好奇与兴奋成功丰富了《地球最后的夜晚》意味不明的前70分钟(影片时长2小时10分钟)。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6)

我们先来看下《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故事简介:

黄觉饰演的男主角回到贵州,偶然发现了汤唯饰演的“神秘女子”的踪迹,继而回想起十二年前与她度过的那个秘密夏天。

故事简介写的非常神秘隐晦,但小电君从电影中看到的,则是一对情侣与一个能靠咒语旋转起来的房子的故事,反复讲来讲去,最终也没能与毕赣创作的情境相融合。

而且不看字幕就容易一知半解的贵州话,搭配毕赣“诗意”的镜头语言,总让小电君感到有点自我重复。

不过,好歹《地球最后的夜晚》制作费用比前作升级了N倍,褪去当初特有的原始与粗粝后,《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收获了高级、细腻的质感。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7)

从演员表演来看,黄觉戏份尤其吃重,是贯穿全片的角色。汤唯则饰演了两个角色,其中一个角色名叫“万绮雯”,与一位香港演员重名。但二人在片中的念白,却有些刻意与做作。

也因为台词的问题,导演想借由口音来转换人物身份的想法,落实的不太理想。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8)

另外三位“主演”张艾嘉、陈永忠和李鸿其,在该片中戏份少到可怜,李鸿其甚至没有台词。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9)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10)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11)

这么看来,《地球最后的夜晚》还是更偏向作者电影,演员发挥的空间很有限。几位演员在片中的人物关系,也比《路边野餐》更为复杂,理解起来可能还要再仔细梳理一番。

所幸,毕赣还有一个必杀技——“长镜头”。当黄觉饰演的男主角终于在一个老旧的电影放映厅里坐定,拿起手边的3D眼镜缓缓戴上的那一刻,全场观众迅速了然,“如释重负”般的开始了3D体验:

3D与长镜头的搭配带来的观感足够令人全神贯注,60分钟里,镜头穿越过漆黑的山洞,被一辆摩托车带着前行,顺着索道滑到山下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12)

凌乱的桌球、燃烧的火把与烟花、摆放巧妙的梳妆镜以及两个罗纮武(黄觉饰)追寻的女人都成了辅助画面完成“转场”的聚焦点,这些足够精巧的设计不得不令人折服。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13)

如果说贾樟柯的电影宇宙离不开山西,那么毕赣则是扎根在贵州疯长。

在《路边野餐》呈现过贵州凯里自然的部分之后,《地球最后的夜晚》又展现了当地的小城镇风貌,黄觉和汤唯这两位来自天南地北的主角也都讲起了(仍不算标准的)凯里话。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14)

目前,从最新的外媒评价来看,《地球最后的夜晚》还是很有面儿的。

《好莱坞报道者》:“一部节奏在紧凑与缓慢中游离、令人着迷的电影”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15)

《国际银幕》:“有些梦境当时没有多大意义,但当它们结束的时候,会让人迫切想去了解它们的真相。年轻的中国导演毕赣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色。”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16)

但跟小电君聊过的国内媒体,大多对影片的评价还是两极分化十分明显的。不少人赞赏它的长镜头足够厉害,但是对毕赣在“致敬与模仿”中,过早扮上了大师的姿态而感到惊讶。

小电君则认为,60分钟的长镜头是好的,但除此之外,好像只是看了一部豪华版的《路边野餐》。

当年戛纳事件(震惊戛纳的60分钟长镜头)(17)

/ MORE /

/ HOT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