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李承泽武力值排行(百官代表林相权利多大)

电视剧庆余年中,我们可以庆国朝堂机构中设置有“六部”以及宰相职位。目前知道有林若甫任宰相一职,范建担任户部侍郎,郭攸之任礼部尚书一职。但是他们之间好像并不是上下级关系?那么这些官职究竟怎么演变而来?请听我慢慢道来:

1.宰相的今生前世

关于宰相的职责,西汉陈平总结过: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宰相上对君主负责,下要统领百官,总览政务。

庆余年李承泽武力值排行(百官代表林相权利多大)(1)

宰相林若甫

宰相官职按照职能属性来说,最早起源于夏商时期,并一直沿用至今。不过官名和权力范围随着制度更迭在不断发生变化。

秦朝以前有宰相职能的官位

早期宰相职责不仅辅佐王公治理国家,还必须负责祭祀占卜等事宜。比如夏商时期的巫史,周朝时期太宰。

庆余年李承泽武力值排行(百官代表林相权利多大)(2)

祭祀占卜

随着国家发展建立,需要使用大量官僚管理政务。宰相职责开始明确,只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王家事务管理职责慢慢被剥夺分离出来。(比如秦王朝时期,太宰一职就只是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汉朝时期只负责宗庙礼仪)

春秋战国:行使宰相职能的官员为相国,又称为相邦。统领百官,负责一切行政事务,其中著名的人物有齐相管仲、韩相段规。

庆余年李承泽武力值排行(百官代表林相权利多大)(3)

管仲、张仪

但是有部分相国只帮助君王处理外交事务,对内并无实权。比如:赵相蔺相如,秦相张仪。

到了秦武王时期(战国时期),虽然设立丞相一职,但是实际是作为相邦的副手,协助管理朝政。

三公九卿制度下宰相职能官位演变

秦汉两代皆以三公九卿制管理朝政。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皆出自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庆余年李承泽武力值排行(百官代表林相权利多大)(4)

三公九卿

秦朝: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后,相邦一职被废置。行使宰相职能的官员为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并列。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著名的法家代表李斯就是官拜左丞相一职。

汉朝沿袭秦制,但是丞相地位也不断变化。

汉初时丞相位高权重,拜相者皆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秩俸万石。御史大夫二千石 为副丞相。明显其职务在太尉、御史大夫之上。

到了汉武帝时期,丞相有名无实。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司马大将军为首的尚书。汉昭帝时期,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头衔主持朝政,权位跃居丞相之上。

到汉成帝时期,改的丞相副手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与大司马、丞相三足鼎立。丞相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三国时期,丞相权力也是起伏不断,但是后期基本上独揽军政大权。魏国司马昭担任相国时封晋公,始执掌军权。蜀国诸葛亮执掌军政大权,吴国陆逊任丞相时执掌军政大权。

三省六部制度下宰相职能的官位演变

三省制初步形成于晋朝,完善于隋朝,成熟于唐朝。无论哪一朝代,三省名称有变但各省具体职能基本不变。宰相权力由三省长官之一或者多人行使。

庆余年李承泽武力值排行(百官代表林相权利多大)(5)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其中尚书省总览政务,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出纳政令章奏。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晋朝是一个制度过渡时期,为了防止相权过于集中,采取实行多相制。保留秦汉以来三公,且与三省官员都有宰相权力,共同管理朝政。

隋朝开始废除三公,依汉魏之旧”建立完善三省制度。设立尚书、门下、内史(后改为中书)三省(其实还有秘书省,负责掌管图书典籍;内侍省,负责管理宫中之事;但并无实权)。

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是以尚书令总领百官,其中尚书令官衔是二品,然而内史令和纳言皆是三品。

所以在隋朝实际以尚书令行使宰相权力。

唐朝时期沿用三省制度,但是以门下省为首,政事堂最早设在门下省,降低尚书省地位。并且唐太宗时期,以副长官尚书仆射(三品官员)掌管尚书省。并且沿用晋朝多相制,中书省的正副长官四员,门下省的正副长官四员,尚书省副长官两员都可以行使宰相权力。其中各省正职官衔为三品,副职官衔为四品。

唐玄宗时期,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中书和门下两省合并为一省。叫做中书门下

但为了遏制相权,在采用多相制基础上,不断降低执政官的品级。后期让主要让各省副职四品官员—侍郎执行宰相权力。

而且为了防止中书门下专权,以同平章事名义调其它官员参议朝政,享有和中书门下同等权力及待遇。例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所以唐朝行使宰相权力的官职众多而且品阶较低,多为四品官员。

一省制度下有宰相职能的官位

宋元明初期制度大致相同,在继承唐朝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执掌政务。但是行使宰相职能的具体官职各有不同。

庆余年李承泽武力值排行(百官代表林相权利多大)(6)

宋朝三司两府制度

宋朝宰相官职演变分为北宋元丰改制前后和南宋三个阶段。

元丰改制前,同平章事为正式官名并行使宰相权力,以参知政事为副。自然多以中书门下侍郎担任此职务。并且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

元丰改制,宰相官名变动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南宋初,宰相官名变动为:尚书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为副职。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特殊官称赋予行使宰相权力,如蔡京“太师总领三省事”,文彦博“平章军国重事”。

总体来说,在宋朝宰相有了正式官名,主要以中书省和门下省侍郎担任。继续沿用多相制,分散宰相权力。

元朝以皇太子兼领宰相职务,官名有:中书令、司统率百官与总理政务。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左右丞及参知政事具体行使宰相职权之人,最多至十多人。

庆余年李承泽武力值排行(百官代表林相权利多大)(7)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初期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胡惟庸案案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这时候相权与君权合二为一。

内阁制度下宰相权力

在此之前,宰相虽然人数不止一人,但是拥有议政权和行政权。但是明成祖后,内阁正式成型。内阁初期只有宰相议政权, 为皇帝私人秘书。

庆余年李承泽武力值排行(百官代表林相权利多大)(8)

大明王朝剧照 严嵩


内阁中的官员一般以"某殿或某阁大学士"作为官职名。后期内阁兼管六部尚书,权力大增,拥有了行政权。

在之后的皇帝不堪政务繁重,慌于朝政。到了正统年间票拟制度成为定制。皇帝处理奏章,一般都得遵循票拟的处理意见,不能随便越过内阁颁布诏书。这时候内阁同时拥有了决策、议政行政权,权力空前绝后。

内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但是康熙雍正都勤于政务,内阁权力慢慢减少,最终失去了决策权。尤其雍正帝建立军机处以后,就逐渐代行了内阁的部分职能,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是与明朝的内阁首辅相比,权力要小得多。

在《庆余年》中宰相林若甫负责统领百官,但是同时庆帝使用鉴查院来负责监管百官。也就是说朝政制度类似于明朝前期制度。

六部官员名义上以林若甫为首,朝中大事庆帝通过林相传达百官,在决定出兵北齐时候,庆帝也是要求林相负责协调百官。

庆余年李承泽武力值排行(百官代表林相权利多大)(9)

户部侍郎 范建

但是各部大臣并不完全归林相掌管,比如户部侍郎范建拥有虎卫,直接归庆帝管辖,礼部尚书郭攸之更是投靠于长公主,甚至官衔上可能平级。

2.六部制度的由来

六部制度出现于隋朝,由三省六部制创立。后一直被各朝沿用。

一般分为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具体职责如下: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机关,掌管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等事务

礼部掌管全国科举考试、庆典祭祀及藩属和接待外国来宾等事务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刑部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

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等事务。

隋唐宋时期六部归尚书省管理,元朝和明初期归中书省管理,后明太祖朱元璋废中书省,直接管理六部。内阁制度成型后,六部归内阁管理。清朝六部归内阁和军机处管辖,权力大大降低。

但是这里有一点注意,鸿胪寺主要负责外交事务,独立于礼部之外。所以北齐使者庄墨韩由鸿胪寺负责接待。而不是礼部郭攸之管理。

庆余年李承泽武力值排行(百官代表林相权利多大)(10)

鸿胪寺 辛其物

在明朝各部尚书官衔为正二品,左右侍郎为正三品。清朝尚书官衔为从一品,左右侍郎为正二品。在电视剧《庆余年》中,郭攸之被下诏入狱前,与儿子郭宝坤告别时候。郭宝坤大呼:"父亲官衔为二品大员,刑部无法管辖!"可见是参照明朝时期制度。

结语

总体说《庆余年》虽然是虚构科幻历史剧,但是在朝廷制度细节上还是把握十分不错。这里你可以找到历朝历代制度影子。这些知识希望能帮助你更好理解剧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