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剧经典版本(金庸剧对经典武侠文本的想象还有新的可能吗)

黄小米于荣光导演的电视剧《天龙八部》在收获了少量骂声之后就没了热度,不幸步了近年其他金庸作品改编剧的后尘而在待播列表上,佟梦实、毛晓慧分饰男女主角的电视剧《神雕侠侣》与秦俊杰、梁洁分饰男女主角的电视剧《飞狐外传》赫然可见——不管扑过多少回,翻拍金庸,前仆后继者常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金庸剧经典版本?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金庸剧经典版本(金庸剧对经典武侠文本的想象还有新的可能吗)

金庸剧经典版本

黄小米

于荣光导演的电视剧《天龙八部》在收获了少量骂声之后就没了热度,不幸步了近年其他金庸作品改编剧的后尘。而在待播列表上,佟梦实、毛晓慧分饰男女主角的电视剧《神雕侠侣》与秦俊杰、梁洁分饰男女主角的电视剧《飞狐外传》赫然可见——不管扑过多少回,翻拍金庸,前仆后继者常在。

观众对新版金庸剧的不耐烦程度,与金庸剧问世的速度成正比。金庸剧虽已不再是收视保障,但每隔一两年就有一部新版的高频率,体现了这块电视剧圈“金”字招牌的持久号召力。不过,近年来这些翻拍更像为保证回本的投资,套路差不多:用金庸两个字制造话题,再用其他热门元素加以包装,比如于正的《笑傲江湖》安排东方不败和令狐冲大谈恋爱,借了金庸的壳,装的还是自己那套俊男美女言情故事;张一山把韦小宝演成行走的表情包,仿佛在为短视频平台拍摄搞笑片段;2017版《射雕英雄传》在最近的翻拍剧里一枝独秀,却依旧为加强偶像剧色彩而牺牲了其他情节。

从接受史角度来看,金庸小说从“成人童话”、中国历史文化的普及教材,到被认为是足堪承载中国百姓的欲望、信念和理想的文化读本,读者对金庸小说的定位有一个从通俗到雅正的过程。反观金庸作品的改编剧,则越来越平庸,把流行的人设往经典人物上套,浪费了厚重的材料,就好像用改编《暮光之城》的手法来拍《指环王》。

金庸小说成为推动两岸三地电视剧制作水平提升的重要IP

曾经,武侠剧的爱好者和电视剧的爱好者是高度重合的。荧屏上最精彩的就是武侠剧,能代表电视剧制作最高水准的也是武侠剧。纵观华语电视剧的历史,金庸小说不仅促成了武侠剧一浪又一浪高峰,也是推动各地电视剧制作水平提升的重要IP。

金庸小说在大陆被热烈阅读的年代,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文学热、文化热的一部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电视剧很快取代阅读成为最普及的娱乐形式。对大部分人来说,金庸二字基本只和电视剧有关。很早就在《千古文人侠客梦》里把金庸小说和中国游侠传统联系起来的学者陈平原后来也说:“金庸小说之所以长盛不衰,还因为它们特别适合于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

相比梁羽生人物的高度雷同,古龙对武打场面的诗化省略,金庸的人物各有特色,武打场面详尽,情节尽管奇巧,却前后照应,很少疏漏。虽然现在提到金庸小说,都会把他归为浪漫派,但他同时也是注重写实的细节大师,对于编剧和服化道来说较为容易将他的文字视觉化,比如各个电视剧版本对凌波微步、蛤蟆功、一阳指、九阴白骨爪等招式的想象大体差不多。主角当中的韦小宝、小龙女、黄蓉,配角中的周伯通、岳不群、李莫愁等人物的气质格外鲜明,一旦出现特别偏离固有印象的版本,就让观众难以接受,比如吴倩莲的黑衣小龙女和陈妍希的肉包脸小龙女仅因造型就被拒绝。

港台地区电视圈对金庸小说的改编尝试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了,可以说金庸剧是两地电视工业从稚嫩到成熟的历史记录。从香港无线电视台(简称TVB)出品的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播出两年后被引进内地开始,在大陆播出的港台产金庸剧都已经能代表当时华语电视圈商业化操作的最高水平。日后成为大陆金庸剧最成功幕后推手的张纪中,又在一系列剧作中将外景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像《射雕英雄传》里的草原、《天龙八部》里的大理、《侠客行》里的安吉、《神雕侠侣》里的九寨沟和雁荡山,都美轮美奂,成为对小说最佳的视觉补充,也让剧作堪称大手笔。

被奉为经典的港台版金庸剧未必没瑕疵,甚至不乏翻车之作

早期港台版金庸剧之所以被誉为经典,多少有着情怀因素。对绝大多数没有看过小说原著的金庸剧迷来说,童年看的港台版是进入金庸世界的契机,瑕疵都在怀旧的柔光里可爱起来。

这些金庸剧有不少在选角方面相当成功。刘德华和陈玉莲、古天乐和李若彤饰演的两版“神雕”情侣,黄日华和翁美玲、张智霖和朱茵两对“射雕”伉俪都得到了观众认同,开了用金庸剧捧红年轻演员的先河。近年内地金庸剧都遵循着这个选角思路,但像李一桐演的黄蓉那样得到广泛认可的并不多。1994版《倚天屠龙记》则成功塑造了周芷若和杨逍这两个具有矛盾特质的人物——以至此后的扮演者都有意无意借鉴周海媚,力图演出娇弱与狠辣的对比,杨逍的扮演者则常常因没有演出1994版那种风流与专情的混合气质遭到批评。

上世纪90年代,TVB电视剧形成节奏明快、戏剧张力集中的特色,甚至让看过剧版再去读原著的人对小说缓慢的连载节奏不耐烦。其武打场面的设计,尤其不拖泥带水,更少见后来内地版里的慢动作,这得益于香港影视圈武术指导的专业化。即使像《神雕侠侣》这样有大量感情戏的剧,也不会为了渲染谈情说爱而拖慢节奏,《笑傲江湖》原著中令狐冲在小师妹死后悲痛欲绝的描写颇长,TVB版只用一个痛哭特写表现,张纪中版让令狐冲抱着小师妹演足了一首插曲,这在TVB电视剧里不可能出现。

台湾地区电视圈的金庸剧更多则凭借影视金曲为今人惦记。周游1991年制作的《雪山飞狐》是第一批在大陆实景拍摄的台剧,对比其他台湾地区武侠片里“保丽龙(泡沫塑料)假山假水”的廉价,片尾由罗大佑创作、凤飞飞演唱的《追梦人》更牢牢烙印在观众心里。在杨佩佩制作的1994版《倚天屠龙记》中,多首歌曲同样成了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例如周华健的《刀剑如梦》、辛晓琪的《两两相忘》、李丽芬的《爱江山更爱美人》,黄霑的《随遇而安》甚至不亚于他为电影《笑傲江湖》写的《沧海一声笑》。

值得一提的是,港台版金庸剧并非没翻过车。周游1990年制作的《天龙八部》就被当时的报纸贬为“天龙掰部”,可见瞎掰的程度。这一版把虚竹的部分打散,加在段誉身上,段誉失忆出家,法号虚竹(“失忆梗”一直是当地电视剧被人诟病最多的元素之一)。这个人物仿佛开了双重外挂,幸运度加乘,王语嫣和银川公主也顺势合二为一,这一系列肥皂剧操作是当时竞争激烈的台湾地区电视剧制作方普遍遵循的原则。杨佩佩后来制作的《笑傲江湖》与《神雕侠侣》刚一问世就被嘲笑“配角更像主角”。两部剧的主角任贤齐更被认为是最不符合原著的扮演者。

张纪中历史正剧式改编收获迟来的认可,予人启示

张纪中曾回忆道:“内地过去电视剧是没有武侠片这种形式的。”尽管上世纪90年代初有根据萧逸小说改编的《甘十九妹》和根据单田芳评书改编的《白眉大侠》,也已有黄海冰担纲主角的《书剑恩仇录》,不过作为一个类型,当时内地武侠剧的确未成气候。

张纪中的内地金庸剧第一炮《笑傲江湖》抱负不小,想要在电视剧领域发出内地自己的武侠新声,立志“比港台拍得更好,拍得更有思想内涵。”尽管今天他的这一系列金庸剧中有不少已被时间证明可谓新的经典,但它们在问世之初没少挨过板砖。

人们对金庸剧的质疑,似乎正是从这版《笑傲江湖》开始。令狐冲的扮演者李亚鹏和任盈盈的扮演者许晴都被认为太大龄了。该剧播出之后马上引来一片骂声,这大概是最早遭到全网群嘲的文化现象之一。现在想来,首先因为这一版和港台版的风格相差太大了——虽然外景部分有了大大提升,但节奏掌控更接近《白眉大侠》,而远离港台版普遍快节奏的现代感,人物的造型更接近朴实的《水浒传》,而不似港台版的偶像化处理。

有意思的是,21世纪以来的新版金庸剧里,凡是刚问世时被骂过的,等到有更新的版本出现时,评分就会略微回升。比如2013版《天龙八部》因为乔峰滑板出场沦为笑柄,新版一出,有人觉得这一版“十年后或许又是经典”;张一山领衔的《鹿鼎记》问世之后,黄晓明版就得到了不少“补偿性”的好评,2019版《倚天屠龙记》播出之后,就有人后悔“严重低估”了十年前的邓超主演版。基本上张纪中制作的金庸剧在各种新版出现后,都得到了迟来的认可。胡军的乔峰和刘亦菲的“神仙姐姐”都已经拥有不输给黄日华和李若彤版的经典地位。被骂得最早的《笑傲江湖》的评分上涨最多,已经和1996年港版相差无几。

金庸剧老版评分上涨,虽说反映了相当一部分观众对新版的不满,但也多少能够说明,张纪中以历史正剧方式改编金庸小说的制作理念终于得到了观众的理解。这足见金庸剧在根深蒂固的港台版模式以外,仍有值得创新的改编空间。

对金庸文本的影像改编还大有可为,这样一种重新想象或可超越武林与江湖

从根据游戏改编的电视剧《仙剑奇侠传》开始,武侠剧逐渐为仙侠、玄幻取代。即便人物的技能越来越不食人间烟火,但“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的侠客心性却依旧能在修仙剧里看到。反倒是近年的金庸剧里,侠气越来越少,关注点不再是重建一个以侠义为内核的想象的历史世界,而像是披着武侠的外衣模仿偶像剧或喜剧,武侠这一类型独特的韵味荡然无存。

金庸创造的那个武侠世界仍旧能够触动人们对快意恩仇、行侠仗义的单纯向往吗?那些发生在朝代更迭动荡年代、浓缩中国人独特思考的武侠故事,仍旧能够和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吗?可以肯定的,仅仅是,从数量上看,金庸剧依然屹立不倒。

对金庸作品的改编里,既有创意又保持了武侠味道的,往往是电影。电影因为篇幅所限,不可避免偏离原著。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基本上是以小说为灵感的故事新编。徐克监制的《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提供了聚焦小说次要角色的改编思路,此后钱永强的《新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继续走“番外篇”路线。

从这些上世纪90年代的尝试可以看到,对金庸文本的影像改编还大有可为,特别是金庸宇宙里各具特色的次要人物,都有可能发展出独立的故事。就像漫威在《复仇者联盟》电影落幕后推出的一系列电视剧集,其中《旺达幻视》以复古情景喜剧的方式来讲两位超级英雄的平民生活,突破了类型片框架而不迎合潮流。金庸剧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不断裂变,甚至可能不为武侠这一类别所限。

侠义精神不一定非得依靠打斗厮杀来体现,对金庸文本的重新想象或许可以是超越武林与江湖的。诚然,这需要创作者拿出勇气大胆尝试,而不是投机懒惰,自以为掌握了百试百灵的套路。

来源: 文汇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