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杜玛完整版(我看影片杜玛)

电影杜玛完整版(我看影片杜玛)(1)

杜玛剧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俞胜

休息的这天,偏偏赶上下大雨,哪儿也去不了。百无聊赖中,想起许多天前拷回的影片《杜玛》闲置在硬盘里,一直没有问津,不如点开来看吧。谁知这一看竟欲罢不能,一口气看了两遍。

故事的场景是一片金黄灿烂的非洲草原,故事的情节围绕三个主要出场人物:小印度豹杜玛、白人小男孩克桑、黑人雷普而展开。一次意外的变故,小印度豹杜玛走进了白人男孩克桑的家,克桑以及他的爸爸和妈妈都非常喜欢这头可爱的小豹子,把它当成了家庭的一员。杜玛跟克桑一起长大,由于它的长大,父亲建议克桑把它送回大自然,因为“它是野性的动物,它的野性就是那种……它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这种野性,这种野性是在它的骨子里,在它的血液里流淌,就像一种记忆。”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可以把小男孩克桑独自带着杜玛回归自然的路程,看作是帮助杜玛唤醒记忆的过程。

在途中,克桑结识了黑人雷普,一个曾经幻想做大人物却掉进琐事的池塘,远离家乡结果却一无所成的悲剧人物。但雷普身上充满着聪明才智,仿佛像个哲人一般,他的话也耐人寻味。例如在带着杜玛回归大自然的途中,一个夜晚,三个出场的主要人物围坐在篝火边,雷普盯着已经长大的杜玛那双孩童般的眼睛对克桑说:“你知道它的脸上怎么会有这些黑色的条纹吗?……原来有一只母印度豹,她非常爱她的孩子,然而有一天,小印度豹不见了,她到处找啊,找啊……到处叫啊,叫啊……她哭得很厉害,很久……她的眼泪形成了这些黑色的条纹,在她的脸上。她的脸上从此永远都有这些黑色的条纹了,自从她哭了以后。”雷普的身上还不时闪现出人性中纯洁善良的一面,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克桑成功地把杜玛送回草原,令它幸福快乐地生活。

电影杜玛完整版(我看影片杜玛)(2)

在艺术上,《杜玛》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看这部影片,你仿佛是在观看一个奇异的动物大世界,非洲狮子、犀牛、野猪还有河马的凶猛残暴;河边鳄鱼的蠢蠢欲动;羚羊和长颈鹿温文尔雅却又不缺乏机智;丛林里狒狒的一惊一乍……都让人大饱眼福。娴熟的长镜头配上优美动人的音乐使影片笼罩在一片浪漫的色彩中,也许是因为这种浪漫的色彩,使你无法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个别情节在细部处理上的真实。

实用主义者总是喜欢寻找作品的终极意义。可以说《杜玛》的终极意义还是在歌颂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的圈子里徘徊。人与动物之间的友情符合环保主义者的理念,也符合现在提倡的和谐思想。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则是一个千古不衰的话题。影片的结尾,克桑一番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东西你可能不知道你自己拥有,对杜玛来说,是它的野性;对雷普来说,是他的家庭;对我来说,是我的父亲。我把杜玛送回了它的家,它也带我到了某一个地方,我帮杜玛找到它的家,也让我找回了我自己……这也告诉我,当时间流逝,爱会长留心中,不管你住在什么地方,或者谁已经老去。”

与一些国产影片过度强调教育意义而在艺术处理上显得生硬不同,《杜玛》在凸显这种意义时,仿佛是漫不经心地,随着剧情的展开亲情友情随意流淌,自在倾泻。也许这部作品的终极意义,对于导演来说也只是一种灵魂中的“记忆”,他只是把自己的灵魂敞露出来,让观众各自去寻找属于各自的“记忆”。

看完第二遍后,窗外的雨还是下得一阵比一阵紧。我静静地坐着,仿佛余音绕梁,脑子里仍是小男孩克桑、黑人雷普和这头豹子的影子。

我就想我们的一些国产影片,特别是近年来炒作得不亦乐乎、所谓的贺岁片,和《杜玛》比起来,有几部不是垃圾?如果把两者作一对比,我觉得前者好比一个不懂事的纨绔少年,却偏要摆出“老子天下先知”的派头,故此由他嘴里出来的东西便让人生厌;而后者则好比一位饱学的儒士,虽片言只语、一举手一投足,就让人如沐春风,受教育无穷。

北齐人颜之推有“读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的家训,讲的是厚积薄发的意思。我就想,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当务之急的今天,已经没有人否认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了。可为什么在我国的电影电视市场上却一个劲地刮“欧美之风”、“日韩之风”呢?我们的导演拍摄的影片连国人都不愿意看,更何论走出国门?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看和一些导演先生们薄积厚发有很大的关系,真希望他们能从一片浮躁中沉静下来,先好好学习。

杜玛就是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2007-5-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