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辅夏言(是刚直还是膨胀)
夏言,字公谨,号桂洲,江西贵溪人。
朝史暮想聊了很多嘉靖朝的人,转过头一看,发现把夏言丢了。夏言身上的标签也很多。夏言刚直,怼时局,怼朝臣,怼嘉靖帝;夏言有才,不论议礼还是写青词,嘉靖帝都是眉开眼笑,频频顿首;夏言做事雷厉风行,清查皇庄,整顿边备,裁撤冗员,修订礼制,桩桩件件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夏言刚愎又心软,严嵩的眼泪,陆炳的求饶,他一时的犹豫也为其日后的悲惨定下了基调。
夏言 像
客观地说,夏言的上位和最后的陨落到底还是和嘉靖帝个人喜好的偏移有关。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在嘉靖朝编织了一幅复杂的朝局网络,多少明争暗斗,悲欢离合在这里上演。那么这次,朝史暮想和大家聊聊夏言。
夏言的仕途夏言的父亲夏鼎做过严州推官,临清知州。父亲,叔伯对于夏言的功课非常上心,夏言在其《桂洲诗集》记载了父亲这样一段话:“尔宜勤学,将来位至尚书,庶可脱我家军伍。”可见夏家在夏言身上寄托了家族的希望。
正德九年,夏言入南京国子监读书。
正德十二年,夏言中进士。不过成绩并不理想,列为三甲。时年夏言已三十有六。
正德帝 像
按照明代的传统,三甲的进士一般是入不了翰林院的。进不了翰林院,就代表没有庶吉士的身份,而明代内阁大学士,几乎都是庶吉士出身,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惯例。还好,他处在一个不是走惯例的时代。
夏言中第同年,授行人司行人(传旨的),之后就奉太后遗诏出使云贵诸省。回京后,做了兵科给事中,官秩七品。别看品级不高,但六科给事中权力很大。六科并不归属于六部,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负有监察,谏言之责,与御史工作互有交集。
之后就是嘉靖帝上台了。执政前期的嘉靖帝很有一番除旧革新的气象,也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夏言就奉命查革冗员,清理皇庄,成绩非常出彩。比如夏言查勘的田庄,退田于民达200多万亩,这个成绩在后来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改革才被超越。
嘉靖帝 像
嘉靖三年到嘉靖七年,夏言母亲逝世,丁忧。还朝之后,升为兵科都给事中。时青羊山农民起义刚刚平息,夏言奉旨来青羊山善后。因青羊山在行政上属于三不管地带,夏言上书请求于此单独建县,加强朝廷对此地的管控,得到了嘉靖帝的认可。现在的山西平顺县,就和夏言甚有渊源。
嘉靖八年,在嘉靖帝的授意下,夏言从兵科转调入吏科。这一年,夏言揣摩到嘉靖帝想整肃祭礼,想分别祭祀天地,遂上书迎合嘉靖帝的想法。嘉靖帝大悦,从此夏言正式开始和嘉靖帝进入蜜月期。于是,修筑祭坛的事情,夏言去做;编修礼仪典籍,夏言你搞;皇帝和大臣们开读书研讨会(经筵),夏言你来讲学。有事没事,嘉靖帝还留夏言一起吃个饭,聊个天,送点小东西,明眼人都知道,夏言这是要起飞了。
北京 地坛
而张璁亦在此时和夏言开始产生矛盾冲突。也好理解,张璁就是靠议礼起家的,这会来了个同行,竞争力还不俗,张璁自然有危机感。
嘉靖十年,夏言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掌管翰林院,这就四品了。同年八月,因为夏言负责督办的祭坛造好了,夏言升为礼部左侍郎,三品了。同年十月,因为原礼部尚书退休了,夏言升礼部尚书,正二品。
夏言从一个小小的都给事中,升到礼部尚书,才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这个在明代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嘉靖帝对夏言的宠信,亦可见嘉靖帝为了给夏言铺路,煞费苦心。
期间,夏言和张璁爆发了严重的冲突。可架不住夏言擅长怼人,善于揣摩嘉靖帝的心思,还长得帅(明代重颜值),双方互有往来,张璁始终不能把夏言如何。
明代官员
嘉靖十三年,夏言进少保衔。
嘉靖十四年,张璁引病致仕。
嘉靖十五年,夏言加太傅,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同年,晋内阁首辅。
夏言的仕途,不可谓不顺。皇帝的宠信,火箭般的升官速度,政敌的一个个垮台,让夏言产生了一个错觉:我是无敌的,是天选之子。
再加上夏言性格中自带的刚直之气,当夏言站在顶峰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其之后的陨落。
性格决定命运,夏言屡屡出错嘉靖朝是明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明代的大臣想要能够做事情,必须要先取得皇帝的宠信,掌控内阁。嘉靖帝的几个内阁首辅,本质上都是根据嘉靖帝自身的喜好而选择出来的。
这样的好处是,内阁首辅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皇帝的信任,从而放手施政;弊端也很明显,如果皇帝看走眼,对朝局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选才之法,会使下面的大臣们围绕皇帝恩宠而展开争斗,而党争之萌芽亦从这个时期开始显露。
嘉靖 剧照
张璁一个不入流的小吏,靠着投机“大礼议”,获得了嘉靖帝宠信,一飞登天;夏言是揣摩到了嘉靖帝想革新祭礼而上书分祭天地,进入嘉靖帝的视野;严嵩凭借为嘉靖帝母亲尊位进入太庙的礼仪造势,得到了嘉靖帝的认可,而以高龄掌控内阁;徐阶呢?同样需要对嘉靖帝唯唯诺诺,甚至做一些违心之举,才熬到自己上台。
但几人还是略有不同。张璁还算是典型的文人,上台后在杨廷和基础上改革时弊,做了很多事情;夏言是一开始装孙子,得势后就大大咧咧,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严嵩是完全以嘉靖帝马首是瞻;徐阶最后掌权,则是一手拍着嘉靖帝的马屁,注意嘉靖帝的红线,一边疯狂和稀泥,缓解各种矛盾。
徐阶 像
而我们这次说的,就是夏言的“装孙子”和“变大爷”。
人的性格其实是很奇怪的东西,你可以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行事风格,却很难去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也就是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吧。
夏言36岁中进士,做的也是品序不高的给事中。就算你长得再帅,能力再强,官场的论资排辈是逃不过的。以夏言的年纪和起步,如没有意外,最后能混个四五品的职称退休就不错了。
但是夏言不甘心。他是看着张璁发迹的,深知在嘉靖朝要改变命运就要装孙子。于是,他收起性格中的刚直,毅然上书天地分祭之理论,博得嘉靖帝的认同,此次一飞冲天。
但装孙子吧,就装到底,偏装了孙子又受不了这种委屈。
嘉靖帝 剧照
张璁能力虽然很强,但是气量很小,再加上是靠“投机”上位,所以人缘很差。夏言和张璁互相斗法的时候,很多朝臣就表示支持夏言。夏言居然飘飘然了。
比如夏言公开上书弹劾张璁和吏部尚书,明知道嘉靖帝不可能动他们,夏言依然不依不饶。嘉靖帝只得各打五十大板了事。
比如嘉靖帝要处置几个“大礼议”事件得罪自己的臣子,夏言就上书去保他们,去求情。嘉靖帝大怒,几个臣子被发配充军,还把夏言大骂一顿。如果这个时候能看出夏言的刚直,不畏权贵,可能还说的通。可夏言接下来就是一通自我批评,姿态非常低,哄嘉靖帝消气。
嘉靖帝要把生母放进太庙供奉,这事不合祖制。太庙只供奉帝皇,后妃一般都放在奉先殿。虽然这事一开始大家都是看礼部怎么应答,但夏言身为首辅,在嘉靖帝几次暗示之后,依然装糊涂。当时身为礼部尚书的严嵩,就一咬牙,一狠心,洋洋洒洒写了两篇文章,全文主旨:皇上,你想把谁放进太庙都行。严嵩自此开始被嘉靖帝重用。
严嵩 像
所以严嵩的上台,夏言其实是负有责任的。夏言本身也是靠着“议礼”得到嘉靖帝的认可,做了首辅之后,就得刚直不屈了?本质上,天地分祭和把嘉靖帝生母放进太庙,没有任何区别,夏言偏这个时候做起大爷了。
夏言青词写的很好,嘉靖非常看重这一点。不客气地说,在嘉靖朝,谁要是青词写得能够得到嘉靖帝的青睐,必定飞黄腾达。
夏言一开始也给嘉靖帝写。写着写着,人就懒了。拖延交稿日期,敷衍了事,甚至还让人代笔。夏言不在乎给皇帝写青词,可严嵩在乎啊。自己写不好,就练。一把年纪了,天天在家里练习写作。还把儿子叫过来,让严世蕃写。一来二去,双方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就让嘉靖帝的天平开始倾斜了。
道教 青词
还有大家经常提到的香叶冠事件。皇帝赐给你帽子,算是给你脸了吧。严嵩欢天喜地地戴着,还罩一层青纱保护起来。夏言呢?“非人臣法服”,说自己是朝廷大臣,不能戴这种东西,还劝皇帝也别戴。你说这是不是在找死。
你说夏言这个是刚直?是够刚的,但也傻。行吧,夏言要是能一直这么刚下去,也行,但心又软。
好不容易掌握了严嵩,严世蕃的罪状,准备弹劾了,严家父子到他家一顿哭诉,心软了,愣是作罢;想准备搞陆炳了,陆炳登门求见,一顿求饶,又是心软了,还是作罢。夏言可知,自己最后的死,就是死在此三人之手。
而这一件件的事情,夏言的时刚时软,汇聚到嘉靖帝那就开始变成了不耐烦和厌恶。
从嘉靖十七年开始,夏言屡次被嘉靖帝责骂。原因也小,比如迟到,旷工,写错别字了,而夏言每次都哆哆嗦嗦地做自我批评才算了事。说也奇怪,以夏言的老道,不应该不明白嘉靖帝对自己态度的转变,可夏言依然我行我素。以致最后到了在嘉靖帝无法忍受的地步。《明史》有载嘉靖帝斥责夏言:
言官为朝廷耳目 , 专听言主使 。朕不早朝 , 言亦不入阁 。 军国重事 , 取裁私家 。王言要密 , 视等戏玩。
这番话性质已经很严重了,有指责夏言专政揽权的意味了。
龙椅
所以朝史暮想认为,抛开嘉靖帝的反复暴戾,夏言最后的陨落和其性格有莫大的关联。既然是从装孙子起家的,那就应该明白自己权势的来源,照顾嘉靖帝的情绪;既然素有刚正之名,那么就索性硬到底,解决了严嵩父子和陆炳。
可夏言呢?这不是简单的以务实或者善良可以来解释。朝史暮想认为这是一种膨胀。是夏言一路走过来累积的膨胀。
可怕的膨胀。
夏言之死嘉靖二十四年,被嘉靖帝罢官的夏言再次被起复。用“再”,是因为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两次了。这次的起复也是夏言最后的人生路程。
夏言重新入阁之后不久,就开始掀起了收复河套地区的议论。当时的河套地区,已经事实上被蒙古侵占。边将曾铣全力请求朝廷核准。
蒙古骑兵
嘉靖帝一开始是持支持态度的。收复河套意义重大,且能为嘉靖帝在政绩上添上一笔浓彩。但是当发现此举所要耗费的巨大物力人力时,嘉靖帝又开始犹豫了,变得患得患失:
今欲征套虏 , 师出何名 ? 兵食可有余积 ? 成功可必否 ?
夏言性格的缺陷又显露了。自己明明是朝中坚定的支持者,现在嘉靖帝一质疑,夏言居然不敢说话了,支支吾吾,半天没个态度。嘉靖帝疑虑更甚。
这个时候,严嵩抓住时机,马上表明收复河套不可为,夏言所提,祸国殃民(财政的确也困难),宣称夏言结交边将,收受贿赂。一个结交边将,就足以让夏言倒台。
嘉靖二十七年,夏言以尚书职致仕。严嵩一党为了斩草除根,依旧在嘉靖帝耳边吹风。
同年十月,夏言于闹市被斩首,成为明朝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处死的内阁首辅。
刽子手 剧照
夏言的下场无疑是值得同情的。他的死,客观上来说,有嘉靖帝性格的反复,暴戾和猜忌,也有严嵩一党的诬陷和迫害,但主观上,还是其性格使然。性格决定命运,此话不假。从一开始为了上位,迎合嘉靖,到大权在握的雷厉风行,志骄溢满,夏言的死,其实还是因为他的膨胀。因为膨胀,他开始变得刚愎自用,自负皇帝始终对其赏识有加,自负严党始终难以撼动其位,自负朝局始终掌控在手,自负之前自己积累的种种功绩。于是,皇帝厌恶他,猜忌他,政敌也抓住了他的失手和把柄,他也迷失了自己。
朝史暮想意在从夏言的性格角度来谈论其为官之得失,也算是对前人经验教训的一种总结。最后,以清人张廷玉的评价结束此文:
言所奏定典礼,亦多可采。而志骄气溢,卒为嵩所挤。究观诸人立身本末与所言是非,固两不相掩云。
参考资料:《明史》, 《夏桂洲先生文集》等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