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解读人的三重境界(文而化之鲍鹏山)

茌平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号

鲍鹏山解读人的三重境界(文而化之鲍鹏山)(1)

鲍鹏山解读人的三重境界(文而化之鲍鹏山)(2)

鲍鹏山解读人的三重境界(文而化之鲍鹏山)(3)

鲍鹏山解读人的三重境界(文而化之鲍鹏山)(4)

鲍鹏山,文学博士,著名作家、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浦江学堂创办人。出版有《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鲍鹏山新说<水浒>》等著作二十多部。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

在武训像前的致敬

——武训精神与当代义教高端论坛开幕式致辞

文|鲍鹏山

(2017年12月5日,山东聊城)

各位先生:

今天,在武训先生的塑像前,我们是来致敬的。

我们向武训先生致敬。

他自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这个社会并没有给予他多少关爱和机会,恰恰相反,他饱受歧视和伤害。但他对这个世界报以满腔的爱,并用他微薄而伟大的力量给这个世界变好的机会。他给底层的孩子们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拥有改变自己命运从而改变世界的才能。武训先生让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有了变美好的可能,同时也启示了我们责任为何。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支撑这个世界的,不是事实,而是观念;支持我们人生的,不是算计,而是信念;提升我们境界的,不是功利,而是信仰。世界既冰冷又曲折,但人类也有不屈的意志。唯意志可以改变世界,唯意志可以改变自己。

是的,武训先生一生的作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美好的可能,关键看我们有无信念,有无为这个信念矢志不渝、终身以之、颠沛以之的精神,这其实就是圣贤的精神。武训先生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成就了自己,成为圣贤一般的人物。他在让这个世界美好的同时,也让自己美好了。他在赋予这个世界意义的同时,也让他自己的人生有了意义。

我们向一种伟大的文化传统致敬。

武训先生一生所为,其实是中华文化最具特色甚至是中华文化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文教”。中华文化的实现路径,从孔子开始就不是宗教而是“文教”。中华民族在不依赖宗教的情况下,凭借着孔子开创的文教传统,实现了全民族的“文化”。“以文化人”是我们文教的典型表述,也是文化一词的由来。“文”是文化传统,文化典籍,良风善俗,“教”是以此为内容对国民实行教化,而教化的最终结果即是文化,一个民族的文明化。中华民族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在整体上领先于世界,依赖的就是这种伟大的文教的传统。文教是我们文化的实现路径和基本特色、核心特征。武训先生终生颠簸以之的,就是这种文教。

在武训先生的塑像前,我们不光是满怀敬意,同时,我还感觉到一种深深的愧疚。我看过武训先生的一张照片,那张照片衣衫褴褛,形容枯槁,而此刻的我们,衣冠楚楚,红光满面。我们是什么?我们有身份,我们是博士,是大学的老师,是教授,我们都有光鲜的身份;我们可以印出一张张体面的名片,里面有很多值得自豪的名头。但是,武训有什么身份?没有!他是什么职业?乞丐!可是我要说,如果我要给武训打一个名片,那就只有两个字——圣徒!

这就是我们和他的区别。我们在大学里面,在大学研究室里做研究、做课题、写论文,而他颠沛在乡野,造次在人间。是的,我们该知道,除了他之外,历史上,还有这样的一些人也在人间,在乡野。孔子在人间,佛祖在人间,苏格拉底在人间,摩西在人间,耶稣也在人间。颠沛流离是他们的天命,也成就了他们的伟大。

我一点也不反对学者们纯粹而安详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必需的。但我们之中,毕竟也有人创办过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敬敷书院。现代,也有人在继续乡村建设,创办晓庄师范,创办新亚书院,这是一种文教的传统,也是一种精神血脉的传承。这种传统在,我们的文化就在,这种血脉在,中华民族就在!

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真的不一定是那些光鲜的端坐庙堂里的衮衮诸公,像武训先生这样行走颠沛在乡间道路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槁项黄馘之人,才会是中国的脊梁。

我于此致敬一个圣徒,我于此致敬古往今来那些中国的脊梁们!

-End-

鲍鹏山解读人的三重境界(文而化之鲍鹏山)(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