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棣死后的历史(明朝时期朱棣称帝后)

靖难之役

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8),皇太子朱标早卒,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1398—1402)。时太祖诸子第二子秦王樉、第三子晋王棢都已先死,第四子燕王棣、第五子周王和齐、湘、代、岷诸王都以叔父拥重兵,基本都不听惠帝的统治,其中当属燕王的兵力最为强大雄厚,便成为朝廷的眼中钉,惠帝就跟黄子澄、齐泰商量着怎么去剥削藩族实力,从谁先开始下手:本来想是先削弱燕王的势力,但是黄子澄却说不行,说其他藩王在先帝执政时就已经有不法行为,现在削也是有理有据。现在应该问罪周王是最应当,因为周王是燕王的弟弟。

定计以后,第一步先收回王国所在地之统治权,设置了许多按照周礼更定的官职,提高文官的地位,收回兵权。

明朝朱棣死后的历史(明朝时期朱棣称帝后)(1)

燕王棣智勇有大略,妃徐氏为开国元勋徐达女。就国后,徐达数奉命备边北平,因从学兵法。徐达死后,诸大将因胡惟庸、蓝玉两次党案诛杀殆尽。燕王遂与秦、晋二王并当北边御敌之任。洪武二十三年(1390)三月癸巳,燕王棣师次迤都,咬住等降。获其全部而还。洪武二十四年(1391)四月督傅友德诸将出塞,败敌而还。洪武三十一年(1398)率师备御开平。

太祖死后,自以为三兄都已先死,论序当立,不肯为建文帝下。到周、湘诸王相继得罪,遂决意反,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才勇异能之士,日夜铸军器。建文元年(1399)七月杀政府所置地方大吏,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援引《祖训》,入清君侧,称其师曰靖难。

明朝朱棣死后的历史(明朝时期朱棣称帝后)(2)

兵起时建文帝正在和方孝孺、陈迪一些文士讨论周官法度,更定官制,讲求礼文。当国的齐泰、黄子澄也都是书生,不知兵事,以旧将耿秉文为大将往讨。八月耿秉文兵败于滹沱河,即刻召还,代以素不知兵的勋戚李景隆。时燕王已北袭大宁,尽得朵颜三卫 骑而南。景隆乘虚攻北平不能克,燕王回兵大破之。建文二年(1400)四月燕王又败景隆兵于白沟河、德州,进围济南,三月不克,为守将盛庸所掩击,大败解围去。九月盛庸代李景隆为大将军。

十二月大败燕兵于东昌,燕王的大将张玉为战而死。建文三年(1401)燕王直达南下,与朝廷势均力敌。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又为朝廷拒守。燕王所据有的地方,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恰好因建文帝待宫中宦官极严厉,宦官被黜责的逃奔燕军,告以京师虚实。

明朝朱棣死后的历史(明朝时期朱棣称帝后)(3)

十二月后复出师南下。朝廷遣大将徐辉祖(徐达子,燕王妃兄)据山东,与都督平安大败燕兵,燕军正预备逃回北平,建文帝又轻信谣言,以为燕兵已退,一面也不信任徐辉祖,召之还朝。前方势孤,遂接连战败。燕兵乘胜渡淮趋扬州,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迎降,速渡江围南京,谷王 及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燕王于南京即帝位,是为成祖(1402—1424)。

迁都燕京

成祖以边藩篡逆得位,深恐其他的藩王也学他的办法,再来一次靖难,即位之后,也采用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以次收诸藩权,非唯不使干预政事,且设立种种苛禁以约束之。建文四年(1402)徙谷王于长沙,永乐元年(1403)徙宁王于南昌,以大宁地畀从靖难有功之朵颜、福余、泰宁三卫,以偿前劳。

明朝朱棣死后的历史(明朝时期朱棣称帝后)(4)

削代王、岷王护卫。永乐四年(1406)削齐王护卫,废为庶人。永乐十年(1412)削辽王护卫(辽王已于建文元年徙荆州)。永乐十五年(1417)谷王以谋反废。永乐十八年(1420)周王献三护卫。尽削诸王之权,于护卫削之又削,必使其力不足与一镇抗。到宣宗时汉王高煦(成祖次子,宣宗叔父,学他父亲的办法要诛奸臣,入清君侧),武宗时安化王寘鐇、宁王宸濠果然援靖难之例,起兵。由此政府更设为厉禁,各地王侯行动受限,甚至出城扫墓都要奏请朝廷。

两王不得见面,受封赐后便不得入朝廷。甚至在国家危急时,出兵勤王亦所不许。只能衣租食税,凭着王的位号,在地方上作威福,肆害官民。王以下的宗人,生则请名,长则请婚于朝,国家养之永远,丧葬予费。仰食于官,不使之出仕,又不许其别营生计,怕亵渎了皇家的尊严,"不农不仕,吸民膏髓"。到后来生齿日繁,皇族的口数到了七八万,国家也养不起了。世宗(1521—1566)时御史林润上疏说:

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至八百五十三万石。按照山西来说,总存百五十二万石的粮食,而宗禄就有二百二十万的粮食。所以不得已大加减削,宗藩日困。枣阳王祐 请"除宗人禄,使以四民业自为生。贤者用射策应科第"。政府要顾面子,还是不许。万历二十二年(1594)郑世子载堉再请求特许"宗室皆得儒服就试,毋论中外职,中试者视方品器使"。

从此宗室方得出仕。国家竭天下之力来养活十几万游荡无业的贵族游民,不但国力为之疲敝不支,实际上宗室又因不许就业而陷于困穷,衣食无着,势不能不作奸犯法,扰害平民。国家费钱,宗室挨饿,平民受罪,这也是当时创立祖制的人所意想不到的。成祖削藩的结果,宁、谷二王内徙,北边空虚。按照当时的形势,"四裔北边为急,倏来倏去,边备须严。

明朝朱棣死后的历史(明朝时期朱棣称帝后)(5)

若畿甸去远而委守将,则非居重取轻之道" 。于是有迁都燕京之计,以燕京为行在,屯驻重兵,皇帝亲自统率,抵御蒙古人之入侵,自古建立都邑,率在北土,不止我朝,而我朝近敌为甚。且如汉袭秦旧都关中,匈奴入寇,烽火辄至甘泉。唐袭隋旧亦都关中,吐蕃入寇辄到渭桥,宋袭周旧都汴,西无灵、夏,北无燕、云,其去契丹界,直浃旬耳。

景德之后,亦辄至澶渊。三治朝幅员善广矣,而定都若此者何?制敌便也。定都在燕京,去往辽阳只用几天,去渔阳仅百里。包括各个北方地区都方便很多,俗话说去敌之近,制敌之便,莫有如今日者也。

建都燕京的最大缺点是北边粮食不能自给,必须仰给东南。海运有风波之险,由内河漕运则或有时水涸,或被寇盗所阻,稍有意外,便成问题,朱健说:

如今国家都城可以说是百里无一的大好河山,但其实还是有点不方便的地方,粮食得依靠东南运输过来,而运河从长江到淮河到黄河,盈盈衣带,不绝如线,河流一涸,则西北之腹尽枵矣。元时亦输粟以供上都,其后兼行海运。然当群雄干命之时,烽烟四起,运道梗绝,惟有束手就困,此京师之第一当虑者也。

明朝朱棣死后的历史(明朝时期朱棣称帝后)(6)

要解决这两个困难,,第一点就是要大型的治理河道,第二点是南京还是要驻重兵镇压,防止东南方的势力。然后转漕道连接东南,水陆兼挽,仍无人之旧,参用海运。而海运多险,陆运亦劳费不赀。永乐九年(1411)命宋礼开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凿清江浦,通燕京漕运,由运河直达通州,而海陆运俱废。运粮官军十二万人,由漕运总兵及总督统之。十九年(1421)迁都燕京后,以南京为留都,仍设五府六部官,并设南京守备,掌一切留守防护之事,节制南京诸卫所。

明朝朱棣死后的历史(明朝时期朱棣称帝后)(7)

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为燕京。永乐四年(1406)诏以明年五月建燕京宫殿。永乐十八年(1420)燕京郊庙宫殿成,诏以燕京为京师,不称行在。在实际上,自永乐七年(1409)以后,成祖多驻燕京,以皇太子在南京监国。自丘福征本雅失里汗败死后,成祖五入漠北亲征。自永乐十五年(1417)北巡以后,即不再南返。南京在事实上,从永乐七年(1409)成祖北巡以后,即已失去政治上的地位,永乐十九年(1421)始正式改为陪都。

结语

成祖北迁以后,燕京三面临敌,边界的防控工作非常的重要。从东边鸭绿江起一直到西边的嘉峪关,绵延百里,分别布置防御。最开始设置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个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加上太原、固原,是为九边。每边各设重兵,统以大将,副以偏裨,监以宪臣,镇以开府,联以总督,无事则画地防守,有事则犄角为援。

明朝朱棣死后的历史(明朝时期朱棣称帝后)(8)

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鞑靼俺答入寇薄都城。这两次的外寇,都因都城兵力厚,不能得志,焚掠近畿而去。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流寇李自成北犯,宣府和居庸的守臣都开门揖敌,遂长驱进围燕京,太监曹化淳又开门迎人,北都遂亡。由此看来,假如明成祖当时不迁都燕京,自以身当敌冲,也许在前两次蒙古人入犯时,黄河以北,已不可守,宋人南渡之祸,又要重演一次了。迁都到燕京对整个明朝时代都产生了重大的发展影响,加强了政策上的中央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北方其他反派势力的入侵。也带动了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明史讲义》

《明史纪事本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