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上古时代古人穴居面貌的字(从姬到)

文丨小人类学家@bigfun社区

昨天,看到聪明好学的公主连结玩家@_牧阳发表的一篇《仔细看这个字不是“姬”啊》,这篇文章搜罗的资料,以及评论区里pcr玩家的评论,基本说清楚日本汉字“姫”就是中文里的“姬”,“姫吉”就是“姬吉”,就好比日文里我的老婆“安芸真琴”中文就要写成“安艺真琴”。

本人对于日文一窍不通,不敢班门弄斧,在这个帖子里,我要谈论的是中文中的“姫”,更详细的说,本帖将讨论这两个词是否真像网络词典所言的那样——在意思上、发音上截然不同吗?

首先说一下我的态度,我只是质疑网络词典里的说法,而不是抨击。毕竟,怀疑是学术进步的源泉,而一味地为了反对而反对只会让研究陷入一潭死水。

表现上古时代古人穴居面貌的字(从姬到)(1)

表现上古时代古人穴居面貌的字(从姬到)(2)

我将从两个方面去谈这个问题:

一、古文字学角度

姬的文字演化序列是完整,诸位读者可以自行去古文字网站上查询;姫的金文、小篆、隶书全部阙如,只有甲骨文,而且找了半天只有一例,我将这两个字的甲骨文抄在纸上。

就甲骨文而言,这确实非常明显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字,但是,姫的甲骨文过于可疑。

首先,它是孤证,无论做何种研究,最最忌讳的就是孤证,孤证很难让人信服。而且它的编号是京合20815,这非常可疑,因为在甲骨文学界,“京”是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年)的简称,“合”是郭沫若《甲骨文合集》(1978年-1983年)的简称,“京合”闻所未闻。

其次,它的字形过于“规范”,就是臣和女的“标准形态”组合在一起,在隶书之前,一个字的书写方式是非常自由的,部首间颠倒、镜像时常发生,在汉代字形才固定下来,这叫“隶定”。在甲骨文中,端正的字非常少见。(我将在下面放出刘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供读者进一步参考)

第三,就算存在一本“京合”的集子,刻字人又恰好恭恭敬敬地刻,也不排除他分别刻了一个“女”一个“臣”,被甲骨整理者缀合成一个字的可能。

另外,个人大概看过一百多件带字的青铜器,也从未见过古字的姫。综上所述,从古文字角度去探讨“姫”是行不通的。

表现上古时代古人穴居面貌的字(从姬到)(3)

表现上古时代古人穴居面貌的字(从姬到)(4)

(网络甲骨文字库)

表现上古时代古人穴居面貌的字(从姬到)(5)

刘钊 冯克坚《甲骨文常用字字典》

二、印刷史角度

从印刷史角度谈这两字之前,首先要明白,进入印刷术时代后,汉字字体也不是一尘不变的,不同年代的字体是不一样,虽然印刷术产生的错讹比手抄本要少,但还是会因为印刷所用雕版低劣而产生错讹,我深深怀疑,“姫”这个字就是刻工在刻“姬”时技术不精而产生的分化字。(注意:不是异体字,也不是通假字)

先看一看宋代印刷本的“姬”是什么样子的,本人非常幸运,在去年上海书展抢到一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的宋绍熙二年(1191年)余仁仲万卷堂刻本的《春秋公羊传经传解诂》,虽然距今800多年,但非常清晰,诸位读者应当能看清那时候的“姬”是什么样子的:就比姫多了一竖。

表现上古时代古人穴居面貌的字(从姬到)(6)

这部刻本非常优秀,足以称作“善本”,有善本就有劣本。当时还是雕版印刷,刻字是顺着木纹方向刻的,那紧挨着的两竖非常容易刻断或刻偏,而刻坏一个字全版面就损毁了,非常不经济,因此某些黑心的书商刻坏也不改,拿去出版就是劣本满市。我想只要转一下脑筋,就能想象出那些刻坏掉的“姬”变成了啥样子。

另外,宋代是民间贸易繁盛的时代,但是官宪对于优质刻本的管控也是严格的。所以也不难想象流传到平安京的那些刻本是东缺一画西少一笔的版本,更不妨大胆想象为什么“姬”在日本汉字里是“姫”。

(我只负责大胆想象,不负责小心求证,这实在太难求证,只保留想象空间,当然,更绝无暗示对岸那群人文化水平不高的意思)

表现上古时代古人穴居面貌的字(从姬到)(7)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里面的姬已经是现代人熟知的模样了)

到了康熙编康熙字典时代,人们搞不清这个字,就非常简略地写一句“ 《集韵》止忍切,音轸。愼也”

这个读音也大有可能按照形声字原则进行追溯的,这在乾嘉学派发展出音韵学这门学问之前是很常见的。另外提一句,康熙字典的伟大是历史意义上的伟大(第一部字典),康熙时代夹在晚明和乾嘉两个学术高潮之间,又大搞文字禁锢,不需要见到现代字典上没有的字就去参考康熙字典,它不一定就是权威。

表现上古时代古人穴居面貌的字(从姬到)(8)

另外,网络百科上,姫的词语有“美姫”一词,他说是出自《项羽列传》,然而今本根据多种善本校勘而成的《史记》是写作“美姬”,这也恰恰从侧面说明了能出现“美姫”一词的,就是不入流的劣本。这个词也应该读作“鸡”这个音而不是“轸”这个音。

最后很简略地从古文字角度谈一谈分化字,分化字顾名思义,就是分出来的字,比如“不”和“丕”,“史”和“吏”在商周时代就是一个字,后者是比较晚的字,其产生的原因就是没有隶定前,书写人“手闲”,喜欢在一些笔画上涂个小点点,时间一长,就分化出新字,姬和姫,我想大概也是这样的吧。

总结:姬和姫在意思上、发音上不仅不是网络上所说那样截然不同的,反而是息息相关。有时候真的很奇妙,不思考读“姬(ji1)吉”没什么问题,查了规范的读音读“姫(zhen3)吉”,越想就越是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的中文的奇妙之处吧。

表现上古时代古人穴居面貌的字(从姬到)(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