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茅善玉老师的唱腔和表演,茅善玉摘得文华表演奖
坚守大漠初心不忘,紫竹声声情深意长,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今晚在河北雄安新区落幕,来自上海的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凭借沪剧《敦煌女儿》中樊锦诗一角斩获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就在今年6月,茅善玉刚刚卸任上海沪剧院院长一职,捧起这尊来之不易的奖杯,茅善玉感慨:“尽管今年到了退休年龄,但作为一个艺术家,站在舞台上为时代、为人民而歌,是永远的事业。”
图说:茅善玉
8月30、31日,茅善玉领衔主演的沪剧《敦煌女儿》亮相十三艺节舞台。疫情期间突发状况不断,原本抽签抽到的廊坊演出因为疫情不得不取消,后来衡水剧场空出的档期相近,大部队又赶赴衡水。两天装台、两天演出,观众上座率也临时从50%限制到30%。
“演出前一直很担忧”,茅善玉说,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所有演职人员都在酒店足不出户,“最终我们还算幸运,虽然台下观众不多,但是只要能面对观众,我们就可以把最好的一面传递给台下所有人。”谢幕时,现场的年轻观众激动得起立鼓掌欢呼,兰州交通大学学生高禹熙评论道:“一连串巧妙安排的多重冲突中,樊锦诗的形象愈加鲜明,因冲突而凝聚的精神内涵更加厚重,从而完成人格蜕变升华,完美注解了‘一生大事在敦煌’的家国情怀。”
图说:沪剧《敦煌女儿》
演出如期上演来之不易,获得文华奖的青睐更是蛰伏许久的怒放。三年前,《敦煌女儿》曾在上海参演过十二艺节,也曾入围冲刺文华大奖。在家门口与奖杯失之交臂,茅善玉当时有过难过,也曾遗憾,但很快调整过来心态,该创作创作,该打磨打磨,电影版沪剧《敦煌女儿》也在这三年里完成了拍摄。“这三年里,我一直往前看。我一生的学艺和舞台生涯可以说是很顺利的,在老师们的呵护下、同事们的支持下、戏迷们的厚爱下,偶尔的挫折困难应该积极去面对。”
但真正到了上赛场的时刻,见惯了风浪的茅善玉还是难免忐忑。评奖很残酷,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儿,艺术家堪比运动员,年龄不饶人,错过了这一届,下一届更是未知数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一通电话给茅善玉吃了定心丸,身在敦煌的樊锦诗得知茅善玉要参评文华表演奖,对她说:“哎呀,你已经受到那么多观众欢迎,戏大家也喜爱,这已经是最好的奖赏了。观众欢迎是最重要的,一切该怎么演就怎么演,不用想太多。”
图说:沪剧《敦煌女儿》
舞台上,那么多精确数字、专业考古术语,茅善玉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大段大段的唱词、台词一气呵成,台下看得过瘾,她亦演得过瘾。在中国最高规格的艺术舞台上,各个艺术门类百花争艳,能够如愿所得,让茅善玉心怀感恩。
两度获得“白玉兰”“梅花奖”,所有戏剧类奖项都已收入囊中,此次再添文华表演奖,让茅善玉感慨自己“画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但这并非是她艺术之路的终点,她谦虚地表示只是前一阵努力后的奖赏与馈赠,“60岁后要重新起跑,只要我还唱得动,就会一直为观众唱下去,如果有一天站不动也唱不动了,那么还要转换跑道,继续为人民服务。”(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