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戚继光戚家刀形成过程(日本武士刀自诩天下第一)
日本的武士刀一直以铸造精美、用料精良、杀伤力大闻名于世,与大马士革刀和马来克力士刀并称为“世界三大名刀”。日本人钟情于武士刀,以至于后来全世界都进入热兵器时代,日本武士仍然每人手持一把武士刀,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场上也都是刀不离身。
虎彻军刀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了一把名为“虎彻”的日本军刀,它是公元1632年由日本第一刀工长曾弥兴正铸造的知名军刀,是日本的国宝。它曾经跟随日本人进入中国土地,1945年被中国的博物馆所收藏。
历史上中日双方曾多次交涉,想要回虎彻军刀,因为在日本人眼里,他们的武士刀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是所向披靡的无价之宝,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敌得过,因此必须要把国宝要回来。日本武士刀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么神奇吗?套用现在的一句网红语——打脸来的太快,其实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日本武士刀就败在了中国人的刀下,故事还要从嘉靖年间说起。
明朝嘉靖年间,正当中国的老百姓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社会中生活富足、皇帝整天沉迷于太平盛世,在深宫中修仙炼道的时候,一海之隔的日本却是一片血雨腥风。当时的日本进入了混乱的战国时代,各个政权为了抢地盘打得昏天黑地,失败者在国内遭到追杀,于是这些亡命之徒纠结了大量的无赖武士,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一代烧杀抢掠,这就是明嘉靖年间最大的隐患——倭寇。
根据史书记载,倭寇所到之处,处处血流成川,搞得东南沿海一带的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今天福建莆田凤凰山上建有一座“倭难义冢”,义冢中摆放着六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坛子,坛子里装的都是当年被倭寇杀害的无辜莆田百姓的骨头,从明朝开始,贼心不死的倭寇就在残害中国百姓,所犯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倭寇
倭寇如此猖獗,明朝政府为什么不消灭他们?原因很简单,因为嘉靖时的明军已经很久不打仗了,士兵都是一些想混口饭吃的“兵油子”,哪怕打仗打输了也仍然按时领工资,他们没有任何的国家使命感。而这些倭寇本来就是亡命之徒,他们在日本已经没有立身之地,如果在中国仍然抢不到东西还要挨打,那就真的是没有活路了,所以这些人为了自己能活下去不择手段,杀人对他们来说就像掉了一根头发一样微不足道。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明军的武器远远比不上倭寇。在冷兵器时代,大家作战普遍都是用刀,明朝政府给士兵配制的腰刀,刀身长度不足一米,整体做工十分粗糙,刀身虽宽重量却非常轻,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恐怕连人都砍不死。而倭寇的刀刀身有两米多长,是单面开刃的弧形刀,刀身虽窄却分量十足,镰刀所用的材料质量好、密度大,造出来的刀锋利无比。由于它两米多的长度和锋利的刀刃,一瞬间就能把人砍成两半。
这些倭寇就是凭借着自己亡命天涯的疯狂,和手中锋利的日本刀,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疯狂杀戮,而无能的明军听到倭寇来了,估计腿肚子都在抽筋,更别提去保护老百姓了。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没有赶不走的敌人,千百年来不管是谁想欺负我们,最终的结局就只有四个字——滚出中国。
腰刀
在浙江龙泉刀剑博物馆中,有一把锈迹斑斑的长刀,此刀刀身有一米多长,重量为730克左右,刀柄部分已经遗失了,根据博物馆馆长介绍,如果加上刀柄的长度,刀的整体长度是要超过倭寇的军刀的。现在这把刀的整个刀身已经残破卷刃,可见当年用这把刀的人,应该是杀了不少人,而这一把看起来已经残破不堪的刀,正是当年令倭寇闻风丧胆的中国神刀——戚家刀。既然说到了戚家刀,那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抗倭将军戚继光了。
戚继光的祖父戚祥,是当年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的战士之一,可惜他没有看到明朝建国的那一天,就在云南战死。明太祖感念戚祥的忠勇,给予了他的子孙后代“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的官职,也就是说只要大明不倒,戚家子孙就世世代代都是将军,享受国家的俸禄。因此戚继光出生就是有官职的,他本身也是一个文武双全且有勇有谋的人,在北方和蒙古打了十年仗之后,戚继光被任命为浙江参将,并奉旨抗倭。
在和倭寇打了几仗都出师不利的情况下,戚继光开始从明军内部和倭寇的武器上寻找问题。戚继光意识到靠这些兵油子打仗,明朝就算再打几十年也打不赢,于是他将这群尸位素餐的人全部赶回了老家。戚继光听说浙江金华和义乌两地民风彪悍,且当地百姓深受倭寇侵害,与倭寇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从这两个地方征集了大量的矿工和农民,教他们学习武术和阵法。
戚家刀
要说戚继光独创的“鸳鸯阵法”,就要先说说配合鸳鸯阵法使用的戚家刀。戚家刀的设计灵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倭寇军刀,比如戚家刀的刀身长度,就是在倭寇军刀长度的基础上增加的,但是在刀刃和刀柄的设计上,则是戚继光自己想出来的。
戚继光编写的《纪效新书》中记载,倭寇用刀的姿势,是由他们祖先的棍法演变而来的,他们在砍杀时喜欢双手握刀,这样的握刀姿势如果遇到会武功,或是打仗很拼命的人,反而容易把身体暴露给敌人,增加自身防守的难度,而且倭寇军刀比较重,握的久了难免会体力不支。
倭寇在作战时习惯双手握刀,因此他们擅长劈砍,而不擅长挥刀刺人,而中国的军人自古以来更擅长刺死敌人,而并非劈杀。戚继光认为,要发挥中国军人擅长挥刺的特点,而避免倭寇砍杀的特点,其关键就在刀柄上。
狼筅
所以戚继光请了龙泉当地最有名的铸剑师傅,不仅让他用最好的原材料炼刀,而且让他把刀柄做得不长不短,既可以在近战的时候,像倭寇一样劈杀敌人,也可以在远距离作战的时候发挥单手作战优势,利用戚家刀比倭寇刀还要长的特点,瞬间砍下敌人的脑袋。
《纪效新书》还写到,中国军人自古以来擅长单手挥刀,一手拿盾,戚继光如此设计的戚家刀,正好满足了他们千年来的习惯,而换掉了那批酒囊饭袋,军队的战斗力瞬间就提高了,戚家刀的设计可谓是得心应手。
戚继光还对刀刃进行了改良,他命令工匠只开前刃不开后刃,因为杀人的时候力量全部都集中在刀尖上,后刃太锋利容易伤到自己。而且不开后刃,士兵们就可以有更大的握持空间,一旦和敌人近身肉搏,就可以握住大面积的后刃,把长刀变成短刀,增加战术的灵活性。
倭刀
嘉靖三十八年,倭寇又一次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下令部队按照“鸳鸯阵法”列队,同时使出了戚家刀以及其它配合兵器。所谓鸳鸯阵,每阵有11个人,一人作为队长现在中间,另外十个人分成两个纵队,站在队长的背后,他们有四种武器,组成了五道防线。
在队长背后有两名拿着标枪的盾牌兵,他们在敌人过来时投射标枪进攻;盾牌兵的后面是狼筅兵,狼筅也是戚继光发明的奇特兵器,它的长度与长矛差不多,在尖端绑着很多倒刺的长竹竿和铁枝,敌人一过来,盾牌兵投掷标枪,狼筅兵就用狼筅上面的东西勾住他们,这样倭寇就算不死也要掉一层皮。
狼筅兵后面有四个长矛兵,他们等着敌人大量涌入的时候,就挥动长矛刺杀,将敌人捅死。如果有人命大,到了这种地步还没有死,长矛兵的后面还站着两名拿着戚家刀的士兵,他们可以从侧翼保护长矛兵,配合长矛兵作战。当敌人在远处的时候,可以用超长的戚家刀砍掉他们的脑袋,敌人接近时用刀劈,再近时则长刀变短刀,把戚家刀变成匕首刺杀倭寇。
鸳鸯阵法
如此精密的布置,完美无缺的阵法,倭寇不管有多不要命,他们的智慧也都只能停留在打打杀杀的阶段,戚家军的阵法,就算打不死们也要脱层皮。可笑的是很多倭寇打也打不过,又抢不到东西,自己的国家还回不去,气急败坏之下居然真的把自己给气死了。戚家军靠着完美的列阵和精致的武器,彻底打击了倭寇数年来的嚣张气焰,《明史》称其“大军过处,所向披靡”。
嘉靖四十年,倭寇两万余人进攻浙江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4000人迎敌,打了大大小小100多战,最后居然以伤亡仅三十人的代价,剿灭了五千五百多名敌人,史称“台州大捷”。之后倭寇又在浙江、广东、福建一带登陆,然而他们不管打打到哪里,戚家军就追到哪里,历经大大小小几百场战争之后,倭寇彻底被赶出了中国。
令人惋惜的时,倭患平定后戚继光被调到了北方,戚家军也就此解散,而戚家刀、狼筅、长矛、标枪的使用方法,自己戚家军的阵法,都逐渐失传。我们今天只能看到那把锈迹斑斑的戚家刀,孤独地躺在博物馆中,向大家诉说他当年英勇杀敌的辉煌。
唐刀
通过专家们对倭寇军刀的分析,居然得出了一个让日本人羞于启齿的结论,那就是他们的军刀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汉代的环首刀非常相似,与唐代的刀基本上是一模一样,这应该就是当年日本谴唐使从大唐带回去的唐刀,经过日本人的改进才成了他们的所谓“武士刀”。所以历史向人们证明,做人不能忘本,吃饱了饭就去打恩人,最终还是会落得鼻青脸肿的下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