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的王锡爵:王锡爵为国为民
(丰臣秀吉)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
按中国独有的干支纪年法,是一个壬辰年。
这一年,日本关白(相当于中国的宰相)丰臣秀吉领军十万,发兵朝鲜,很快攻陷了朝鲜都城,朝鲜国王李昖脚底抹油,顺着三八线一直往南跑,一直跑到了今天的鸭绿江附近。
我们知道,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一直对大明俯首称臣。
平时没事要派人过来请安,逢年过节要过来送礼,乃至王权更替之时,新国王都要派使者前来,得到大明皇帝的权威认证,才能算作合法继承人。
从某种角度来说,大明是亚洲大地上的老大哥,而朝鲜则是依附老大哥的靠谱小弟。
现在小弟有难,总要找大哥帮忙,毕竟保护费不是白交的,现在我出事儿了,我不找你我找谁?
此时,紫禁城内,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朱翊钧拿着朝鲜国王李昖送来的千里急报,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面对李昖希望大明皇帝发兵帮助自己的请求,万历皇帝的内心却十分犹豫不决。
在倭寇(代指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两个月前,蛰伏在大明北部边境的蒙古族首领哱拜也举兵数万,大肆侵略,情况同样是刻不容缓。
(哱拜之乱)
辽东要打仗,北疆也有军情,此时的皇帝,正在因为该将主要的军事力量放在哪一块战场而矛盾不已。
而在这里,我们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时任大明内阁首辅的王锡爵,站了出来。
王锡爵,字元驭,南直隶苏州府人,嘉靖四十一年榜眼(全国第二)出身。
在皇帝犹豫不决的当口儿,王锡爵坚定不移地告诉皇帝,蒙古叛乱时有发生,但此时的蒙古人早就不是当年叱咤欧亚大陆的无双铁骑,时至今日,他们只不过是一群缺衣少食,每天在风沙苦寒之地啃沙子的蛮夷之辈,而他们之所以屡屡动乱,原因不外乎一点,那就是这帮人穷的慌,所以必须得到大明边境来抢点东西。
这些话难免有奚落之意,但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沙子里长的出花朵,但沙子里长不出吃穿用度,所以蒙古人表面上要侵略中原,实际上只不过是通过这种抢掠的行为来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
相比之下,倭寇的野心可就十分庞大了。
(倭寇)
他们从嘉靖时期就开始从东南沿海登陆,妄图侵略大明版图,到现在借道朝鲜,其中心思更是昭然若揭——他们的目的绝不是小小的朝鲜王朝,而是要立足朝鲜,把朝鲜变成自己的根据地,借此再度侵略中原。
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了,朝鲜是大明的门户,更有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倘若朝鲜国破,那么大明辽东就等于是门户洞开,到时倭寇以此为据点,长驱直入,那可就是一场滔天巨祸。
于是,在王锡爵的筹谋安排之下,举世闻名的“万历朝鲜战争”开始了。
事实证明,王锡爵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蒙古哱拜之乱在不久之后就被平定,但倭寇之乱却前前后后持续了七年才结束。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倭寇虽然猖獗,但毕竟是离开自己的大本营搞远征,一来水土不服,二来粮草不济,三来明军又有像李如松,宋应昌这样的优秀将领指挥,所以很快在正面战场上全歼敌军,一举收复了朝鲜绝大部分的土地。
(李如松)
按作者来看,这不仅仅是大明王朝战争史上的胜利,更是那个时代里,明朝作为天朝上邦的风范。
邻邦有难,举国之精锐支援,这是一个王朝的心胸和气度。
在主流史学界里,对万历皇帝评价一直不是很好,人们普遍认为,这位皇帝散漫消极,荒废朝政,还曾经创下过整整二十年不上朝的壮举,虽然在朝鲜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因此而投入的军,民,财政等,都大大拖垮了大明帝国的整体状况,坊间甚至有“大明亡于万历”的论调。
虽然本篇文章的主角并非万历皇帝,但作者还是要为这位皇帝说一句公道话。
这位皇帝虽然不爱上朝,但他在位期间,一来没有靖难之役,夺门之变那样的皇权动荡,二来没有严嵩那样的误国奸佞,三来更没有像刘瑾之流的权宦。
国内政治清明,大明始终处于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
而皇帝在位期间,虽然国内频繁动乱,爆发了朝鲜战争,宁夏战役,播州之役,但三场战争打下来,每次都是以明军的全线胜利而告终。
虽然万历三征大量消耗了大明的综合国力,但这种程度的损耗,绝对不会导致一个王朝的直接灭亡。
当然,我并非是要替万历皇帝开脱,因为明朝虽然不是亡于万历,但万历皇帝却还是为大明的灭亡留下了很多的隐患。
我们知道,万历皇帝是有明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以万历为纪年的时间,持续了将近四十八年。
这四十八年,有十年是大明首辅张居正的时代,跟万历皇帝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张居正)
张居正当他的家,做他的主,揽他的权,这让张居正死后,皇帝对权力的渴望异常强烈,以至于导致他成为了一个魁柄独持的君王。
但从他对权力的操纵这一点上来看,万历皇帝又并非是个彻底的庸主,但他又缺乏像太祖高皇帝,成祖朱棣那样的雄才伟略。
普通百姓摊上平庸这两个字,并无什么大碍,不过就是稀松平常的过一生罢了。
但作为皇帝,平庸即是罪。
万历皇帝即位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终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这正是世界范围内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刻。
中国封建社会的进程到万历皇帝这一朝,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不可能再有进步,崭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开始萌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产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这个十分重要的改革期,万历皇帝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能让中国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反而用自己的“宅男思维”将明朝推向了一个错误的绝境。
说了这么多,反而把本篇文章的主人公王锡爵给忘了。
虽然万历不太中用,但万历手底下的首辅们却个个都是能人,王锡爵也不例外。
这是一位心怀国家社稷的首辅。
(王锡爵)
他不仅在军事作战上有着卓绝的见识,在治理国家民生方面同样有着十分优秀的能力。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王锡爵治理中原水灾,曾经挽救过数以万计灾民的生命。
同年的河南,苏北,鲁南爆发洪水时疫,王锡爵带头号召百官捐银赈灾,而根据当时赈灾官员钟化民所著《救荒图说》的记载,因为王锡爵领导有方而得救的灾民,惊人的达到了四千七百四十六万人次。
朋友们,雄才大略也好,名垂千古也好,有经天纬地治世之学也好,都比不过真真实实的干两件好事儿来得强。
能有什么比切身实地的拯救百姓们的性命更伟大的事情呢?
所以我想,如果要解读王锡爵,也许并不用长篇大论地去记叙他的生平,更不用复杂细致地讲述他在大明官场上的经历,我们只需要知道:
他是一个能力出众,且善良正直的人。
(徐阶)
在他之前,大明王朝有过像“三杨”那样的首辅天团,也有过像徐阶那样力挽狂澜的智士,更有过像张居正那样惊天动地的绝代文臣,他们自身的传奇故事,乃至创下的功绩,也许比王锡爵更夺目,更耀眼,但我仍然认为,王锡爵始终是大明王朝历史上一位无可替代也不能比拟的首辅。
为人臣时,尽忠职守,为国尽其才。
为民臣时,心怀百姓,为民尽其力。
这样的人,他坦荡无悔的行为已然诠释了他的一生。
但即便是这样的首辅,最终也倒在了万历皇帝的怠政思维之下。
如果说,大明王朝是一家公司,那么万历皇帝则是这家公司的老总,这位老总不爱赚钱,不爱搞发展,更对公司的未来没有什么考量。
万历老总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关上自己老总办公室的大门,美美地睡上一觉。
梦里啥都有。
(万历皇帝朱翊钧)
但你不用替万历担心公司的经营问题,因为他总会在睡觉之前陆陆续续地招来一些总经理(首辅),这些总经理成了公司最为勤劳的打工人。
经理们有些干的好,有些干的不好,但总而言之,他们只要身在其位,就都会很努力地去为公司拼搏,去为公司创收业绩。
但对万历来说,经理们干得好与不好并不是十分重要,因为他招来这些经理的目的并不是希望他们可以让公司规模壮大,融资上市,而只不过是希望在自己睡觉的时候,员工们不会因为找不到领导,而来打扰他的美梦罢了。
而王锡爵王经理,心有其志,但却生不逢时,一生也未能实现自己救国为民的大愿。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王锡爵病逝,时年七十七岁。
王首辅病归乡里,那重病缠身的大明,又还能走多远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