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今社会上的女德班,摆正姿态的男德班

如何看待当今社会上的女德班,摆正姿态的男德班(1)

“男德班”学员体验孕妇的辛苦。新京报资料图

电视剧《赘婿》在去年热播时,“男德学院”的梗,让观众眼前一亮。

当时,一些社会上出现的“女德班”,打着传播传统文化的旗号灌输“三从四德”,实际上只是宣扬加重女性不平等地位的糟粕。在当时看来,“男德班”的概念受到推崇,是舆论场对于女性地位不彰的反弹。

让人没想到的是,“男德班”真的存在。据新京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性别学者方刚,在今年9月发布招募“男德班”信息,其全称叫做“好伴侣好父亲:全参与型男性工作坊”。

创始人方刚解释称,希望通过“男德班”推动男性参与,承担家庭、职场等触及性别平等领域的责任,包括反对性别暴力、承担家务、养育孩子等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女性领域的事情。

看到“男德班”的消息,也许一些女性会“扬眉吐气”,感到电视剧里的设想成了现实。不过,真正推动性别平等,就是要特别注意避免这种“东风压倒西风”的对立。

一个真正促进性别平等的“男德班”,不是提倡所谓“夫德”,而是帮助男性更深刻地形成性别平等意识,发自内心地尊重女性,重新认识男性在家庭、职场领域的责任。

比如,让不少男性感到困惑的是,自己“工作很忙”,赚钱多些,妻子多做家务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男德班”就应当努力让学员理解: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各种各样自由的选择。“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看似双方都有所付出,但并没有赋予女性充分的选择权,这才是核心问题。

不可否认,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不局限于生理,但这并不是给“支配型男性气质”辩护的理由。“阳刚之气”不是男性的专利,只要从容自信、刚健有为,女性也可以很“阳刚”。

而把内心细腻、做事认真的男性说成“娘娘腔”,同样也是一种偏见。主张性别权利平等,尤其需要跳出传统的“支配”视角,更加全面客观地认知男女性别的差异。

如何看待当今社会上的女德班,摆正姿态的男德班(2)

“男德班”请了专业人士教学员们如何照顾婴儿。新京报资料图

平等的性别意识,不仅影响夫妻关系,更深刻影响对下一代的家庭教育。父母双方的共同陪伴,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重大。在一些家庭中,父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缺位,缺乏参与意识,阻碍子女形成健全的人格,也让亲子关系不睦。长此以往,不正确的性别观念还会传导给下一代,让性别平等事业步履维艰。

当前,我国人口与生育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口老龄化压力巨大,出生率下跌趋势显著。在影响生育的诸多因素中,性别权利不平等的问题不可忽视。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一些人“恐婚”“恐育”的内心动机,就是担心结了婚以后自己在家庭地位中处于弱势,或者生儿育女以后被单方面地施加过多负担。

对于报名参加“男德班”的男性来说,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难免有人认为,“男德班”有违“男子汉大丈夫”的传统社会观念,有损“阳刚之气”。

但实际上,去上“男德班”的男人敢于摒弃大男子主义,愿意承担更多家庭义务,重新认知自己在两性关系中的责任,无疑更有勇气、更显担当。正如“男德班”所倡导的,否定多元的男性气质,对男性也构成一种伤害。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性别平等工作的推进,这些年有更多男性愿意主动站出来,倡导和传播性别平等意识。2015年,“男德班”创始人方刚首次招募时,真正主动参加的社会人士只有两位,如今不仅有更多男性报名,还出现了“男德班带领者”。

这些男性主动挣脱性别标签的束缚,无疑也是为促进性别平等“打了个样”。

单靠几个“男德班”,当然解决不了性别不平等问题,但面向更广泛人群传播正确性别观念,却终将发挥水滴石穿的效果。

而这个过程也启示人们:构建和谐的性别关系,需要一种“双向奔赴”,而不是陷于某种无谓的对立之中。

对于更多男性来说,首先要明白的一个道理是,参加类似的“男德班”学习,非但不丢脸,还能让参与者“更像个男人”,懂得什么才是担当、负责,做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撰稿 / 王钟的(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贾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