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留胡子有讲究(看看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
古人留须这是一种习俗与文化,好比我们都熟悉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观念,都强迫着中国人不许割须。习俗久了,便进而发展出相应的文化,比如胡须文化。
上唇的胡须叫作“髭”,下唇的胡须叫作“粜”,颊旁的胡须叫作“髯”,而下巴的叫“襞”。
古代男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是要留胡子的。不留胡子的,要么是“天阉”,生理上有问题,要么干脆就是太监,没法“行人道”,颏下容不了一部胡须。所以东汉末年,袁绍派兵入宫,尽杀无须之人,因为宦官无须,无须者便是宦官,然而亦颇有误杀——许多男人胡须不盛,仓促之间,竟被当作阉人斩杀了。
古人留胡子的讲究:
第一、男性象征
古乐府《陌上桑》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可见当时每一个担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
1961年的《红旗》杂志上发表《逻辑和语言》中谈到了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因为喜欢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的观点。而另一位学着沈从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的千字长文认为古人并不一定必须留胡子。后来王力发表一篇副题为“答沈从文先生”《关于胡子问题》的文章。
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
第二、家庭背景
古人家中若是双亲故去,就必须要蓄须已尽哀思,父亲去世就要将上唇的胡须留长,母亲去世则是将下巴的胡须留长。如果双亲全部辞世了,则上下一起留。从此开始只能进行日常的简单修剪,不可以全部剃光。
民国时期鲁迅先生的形象便是上唇留胡子,下巴光洁,这边是父亲已故,母亲健在的表现。而在外寇侵华的黑暗年代,很多的爱国主义人士,都自发的上下一起蓄须。在形象上以此明志,代表国之沦陷天父地母君亲皆亡。
第三、颜值当担
秦汉时,“多须髯”是美男子的标志。据《续汉书》记载,东汉灵帝时钜鹿郡太守司马直“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古代有一把漂亮的胡子,才能成为当时有名的美男子。
《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三国时期的名人更都是“大胡子”,其中最经典的胡子长在蜀国名将关羽的脸上,有“数尺长”。
《三国志·魏书·崔琰列传》记载,曹操手下的谋士崔琰胡子极为漂亮:“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当年匈奴来使,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安排崔琰替代他接见,他则“捉刀立床头”,结果匈奴使臣说:“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到底什么样的胡子才算漂亮?至少长度要过关。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中列出了几位古代名人胡子的长度——晋太傅王育、十六国前赵政权开国皇帝刘渊“皆三尺”;崔琰“须长四尺”;刘渊之子、前赵昭文帝刘曜“长至五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