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同什么一起煮健脾滋阴(用它煮鸡蛋赛过灵丹)

“三月三,荠菜赛灵丹。”,这是更早以前,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彼时,农历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做两件事:一是去水边,二是吃上巳菜。

去水边,有人会采摘中药佩兰等香草用来沐浴,预防皮肤病,有人单纯去游玩,放松心情。吃上巳菜就是吃荠菜,帮助祛除体内“陈寒”。经过了一整个冬,体内还未散去的寒,趁着春日,借助生发的阳气,把这“寒”给去了。

鸡蛋同什么一起煮健脾滋阴(用它煮鸡蛋赛过灵丹)(1)

荠菜,不是只在三月三这一天吃。它的采摘期是3~5月份,这期间吃都是合适的。眼瞅着这春天只剩下最后一个月了,在春离开前,再吃几回荠菜,饱口福之余,也能调理身体,锦上添花。

荠菜还有个优点,让人不得不爱。它性平,这样平和的性子,不争不显,温和调理,不给人增加负担。因此,荠菜的禁忌少,适宜人群广,老弱妇孺都能吃。

清代的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也有记录:荠菜,甘平。明目,养胃,和肝。治痢,辟虫。病人可食。病人都可以吃,健康的我们更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一、吃荠菜,我们能收获哪些好处?

1、搜“陈寒”

《黄帝内经》说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天寒气伤了身,寒气留存于体内,春天容易引发温病,感冒、皮肤病等。冬属寒,春属热,冬春交替之际,气温由寒转热,而“寒极生热”,人就容易上火、感冒、发烧。

荠菜可以搜刮体内积存的陈年寒气,预防春季的温病。

鸡蛋同什么一起煮健脾滋阴(用它煮鸡蛋赛过灵丹)(2)

2、清肝火;降胃火

冬天留给我们的不仅寒,还有火。

热腾腾的火锅,地暖、空调,暖身体的牛羊肉,热气太过,没有及时挥发出去,于是就藏在我们体内了。

春天肝气生发,肝气是打开体内封闭火气“牢门”钥匙,打开了,这火就跟着肝气往外走。所以春天里,人多容易上火,使得眼睛发红、眼干、眼痒、看不清东西、咽喉肿痛等。

鸡蛋同什么一起煮健脾滋阴(用它煮鸡蛋赛过灵丹)(3)

《名医别录》里说荠菜“主利肝气,和中。”《日用本草》里说它能“凉肝明目。“此时,喝点用荠菜煮的水,祛火,还不伤身

荠菜既能祛寒,又能祛火,这是它的过人之处。

胃火旺的人,也可以用荠菜调理。胃火旺的人有两个特征,一是食欲旺盛,吃得多但不长肉,还有一个就是口气重,胃里的浊气不能下降。为什么不能下降?因为火是往上走的,胃火容易把胃里的浊气带上去,因此口臭。

3、祛湿,健脾

脾胃功能差的人,消化不良,食物积滞在肠胃,时间久了没有排出去,容易生湿化热,有了湿热,人就容易拉肚子,大便黏腻。

鸡蛋同什么一起煮健脾滋阴(用它煮鸡蛋赛过灵丹)(4)

《广西中药志》里说荠菜“健胃消食,化积滞。” 用荠菜煮水来喝,它能把肠道里的湿热引导到膀胱,通过小便排出去,喝上个三两次,腹泻就止住了,这就是荠菜治痢的作用。

4、清肠道

荠菜,民间也叫净肠草,就是说它吃了以后能把肠道里的垃圾积滞带出去。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里也说,荠菜“食肉者可以荡涤肠胃,俗谓之净肠草。”这一点对于喜爱肥甘厚腻的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二、荠菜怎么吃?

荠菜,蒸着吃,煮着吃,炒着吃都可以。平日里,我们可以用它炒鸡蛋、煮水、煲粥。脾胃寒凉的人,一次不要吃太多,因为荠菜虽然性子平,但带点凉性。

荠菜越老,开花结籽了的,药效越强。因此,如果荠菜不入口,只是取其汁水,我们优先偏老的,如果荠菜入口,考虑到口感,可以选择新鲜的嫩荠菜。荠菜鸡蛋汤、荠菜拌豆腐等家常菜,既美味又养生。

荠菜煮水喝,能有效调理身体。用新鲜的,连根带籽的最好,每次取个三五株,煮上个七八分钟,就可以喝汤了。

鸡蛋同什么一起煮健脾滋阴(用它煮鸡蛋赛过灵丹)(5)

荠菜煮鸡蛋

原料:荠菜一把,鸡蛋6个,红枣12个,带皮生姜6片。

做法:

①将整株荠菜洗干净放入锅中,上面放整个的鸡蛋、红枣、生姜片,加水煮开;

②用勺子轻轻地敲击鸡蛋壳,使它产生裂纹,以便更好地入味;

③继续煮10分钟,关火,焖10分钟;

④晾温后起锅,吃蛋喝汤。

功效:调和脾胃功能、增强体质,调理高血压、肾炎水肿等。

鸡蛋同什么一起煮健脾滋阴(用它煮鸡蛋赛过灵丹)(6)

这里用的荠菜越老,最好是开花结籽了的,功效越好。荠菜的根、籽、花都不要扔,如果有的话,用全株荠菜来煮更佳。做荠菜煮蛋的时候不要放盐,盐会削减它的功效

荠菜是一种野菜,乡间随处可见,三四月份的时候最鲜嫩、味美。这个季节,时常能看到挖荠菜的人。而城里人想吃它,就得花钱了。不过荠菜很便宜,一斤大概需要5块钱左右,十块钱能买到满满一盆。

来源:健康名师说微信公众号(id:lcwhjkmss)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