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心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亮剑》里从德国军校毕业的常乃超,是国民党暂七师的师长,黄埔出身,后来在解放军的军事学院里担任教官,军事理论造诣颇高,绝对可以算是个人才,但为什么成了李云龙的手下败将呢?常乃超曾说过,他的部队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不论是技战术水平,还是单兵素质,都要强于李云龙的华野二师关于这一点,李云龙也并没有反驳,也就是说,暂七师的实力绝不在李云龙的二师之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心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心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心得

《亮剑》里从德国军校毕业的常乃超,是国民党暂七师的师长,黄埔出身,后来在解放军的军事学院里担任教官,军事理论造诣颇高,绝对可以算是个人才,但为什么成了李云龙的手下败将呢?常乃超曾说过,他的部队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不论是技战术水平,还是单兵素质,都要强于李云龙的华野二师。关于这一点,李云龙也并没有反驳,也就是说,暂七师的实力绝不在李云龙的二师之下。

当李云龙和常乃超在一起谈论他失败的原因时,常乃超说过李云龙取胜的方法“不道德”,可是,打仗如果首先考虑的是道不道德的问题而不是如何取胜,这样怎样能领导自己的部队打胜仗呢,从这一点就足以见得常乃超是一个比较古板的人,虽然他学历比较高,可能脑子里也装了不少打仗的完美战略,但是实战中却不能灵活地运用,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只这一点,就注定他的仗打得不怎么样。打仗是需要随机应变的,战场上的厮杀没有灵活的脑子是行不通的。在被李云龙俘虏后,他还有些不服气,认为解放军不等他暂七师展开阵势,火炮还没有进入阵地,就从后面突袭。

在常乃超看来这实在不是英雄所为。这个“海归常”自然就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李云龙,虽然被俘,但心不服、口也不服。他认为李云龙是通过偷袭而打胜他,如果双方正儿八经地拉开阵势,以自己擅长的阵地战战法,与其一决雌雄,胜败还未可知!常乃超就如同春秋时期的宋襄公,满口道德仁义,却不知战争当中是不讲仁义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战争中常用的打法。

在井冈山时期,为了有效地对付敌人的“进剿”和“围剿”,毛泽东和朱德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打法,然后上升到理论,提出了有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毛泽东在后来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称赞十六字诀是‘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这通俗易懂的“十六字诀”战法,曾在革命战争史上创造了奇迹,使敌人陷入人民游击战争的包围之中。

在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党的决议的形式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路线从两个基本观点出发:……从第二个观点出发,红军必须承认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战争形式,……因此,红军必须实行‘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对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964年8月,毛泽东在和时任北大副校长的周培源和国家科委副主任的于光远谈话时,亲口说:“我搞政治也是一步一步来的。……我搞军事更是这样。……在井冈山先打了个小胜仗,接着又打了两个大败仗。于是总结经验,总结了十六个字的打游击的经验。”

游击战争“十六字诀”的形成不是一次简单“即兴演讲”或者“一次成型”的短暂行为,它经历了游击战实践—总结经验—理论升华—宣传推广—指导实践—上升为原则的过程,逐渐由浅入深、由不成熟到完善。

毛泽东没有进过军事学校,但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却打败了从国外留学、当过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毛泽东领着一群文化程度不高的泥腿子,打败了大都是从军校毕业的将领们所率领的军队。

秘诀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理论,比机械地运用书本或者说纸上谈兵要管用得多。

稻盛和夫因一手创立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并在一年内令破产重建的日航扭亏为盈而为众多企业家所推崇,基于自身的管理实践经验,他的人生哲学和管理学理论也广为人知。

我认为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和管理学理论之所以能被广泛推广,就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经院派的理论家,而是一个有着巨大成功的实践家。所以他的理论才被人信服。

稻盛和夫认为,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把知识和理论用好用活。不管是向别人学到的知识,还是从书上习得的知识,都没有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重要。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和实际发生的现象并不相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既然要向人请教,就要找有“实战”业绩的人。那些巧舌如簧、眼高手低之人是不可信的。只有经验丰富之人所讲的道理,才值得听取和学习。

现在有些大学生和研究生,以为从书本上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就够了,就可以足以应付社会,其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知识的落实问题,有一个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推出新知的问题。有些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新毕业的大学生,愿意找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成手的大学生。问题是,不经过实践锻炼,大学生们怎么成手?不给他们机会,他们只能处于接受理论知识的阶段,转化不成实践成果。

我们有些大学里的教授们不大了解社会现实,课程设计也脱离实际,所以有些教育往往无的放矢。另外,也缺少创新型教育,学生守成型的多,推新型操作型的少。这样的学生到了社会也难以适应,难以迅速脱颖而出。

2022年9月18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