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语法演变的特点有哪些(构式语法研究四十年)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论述语法演变的特点有哪些(构式语法研究四十年)(1)

构式语法研究四十年

文 旭 屈宇昕

摘要:构式语法自诞生之初,便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明星理论之一,构式语法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在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构式语法理论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引发了学界关于构式语法研究的反思与批判。鉴于此,本文对近四十年间(1985-2022)发表于SSCI、A&HCI和SCI-Expanded刊物的构式语法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旨在厘清构式语法的发展脉络,分析构式语法的研究现状,探讨构式语法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构式语法后续发展及我国构式语法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构式语法;发展历程;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01引言

构式语法作为语法研究的新兴理论,从Fillmore (1985)发表的“Syntactic intrusions and the notion of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一文算起,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构式语法是在对转换生成语法批判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强调对语言中“边缘”现象,即如习语等半规则和不规则现象的描写与解释(Fillmore et al.1988;Lakoff 1987)。和认知语言学一样,构式语法不是指某个单一的语法理论,而是由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多种理论构成,具体包括:伯克利构式语法(Berkeley Construction Grammar)(Fillmore 1985;Fillmore et al.1988)、基于符号的构式语法(Sign-Based Construction Grammar)(Boas & Sag 2012)、流变构式语法(Fluid Construction Grammar)(Steels 2011)、具身构式语法(Embodied Construction Grammar)(Bergen & Chang 2005)、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ngacker 1987)、激进构式语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Croft 2001)和认知构式语法(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Goldberg 1995,2006,2013,2019;Lakoff 1987)等。不同流派的构式语法虽然在理论目标、方法论等方面有所差异,但都接受一些基本假设,这也是构式语法与转换生成语法的区别所在。根据Goldberg (2013:15),这些基本假设主要包括:(1)语法构式:构式是学得的形式-功能配对体;(2)表层结构:语法不涉及任何转换或派生成分,语义直接与表层形式相关联;(3)构式网络:各个层级的构式处于相互关联的网络中,作为网络中的节点通过继承关系相联结;(4)跨语言的变异和概括:语言之间存在广泛的变异,跨语言的概括的确存在,可以通过泛域认知过程或相关构式的功能解释;(5)基于使用(1):语言知识既包括具体词项,也包括抽象概括。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构式语法的理论研究已日趋成熟,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近四十年间(1985-2022)发表于SSCI、A&HCI和SCI-Expanded刊物的构式语法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在回顾构式语法研究近四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为构式语法后续发展及我国构式语法研究提供参考。

论述语法演变的特点有哪些(构式语法研究四十年)(2)

02构式语法发展历程

根据收集的构式语法相关研究文献数据,我们能够了解近四十年国外构式语法研究年度发文量分布(如图1所示)。在分析构式语法年度发文趋势走向的基础上,我们将构式语法发展历程归纳为三大阶段:(1)构式语法的诞生与发展阶段(1985-2004):此阶段,构式语法年度发文量较少且总体趋于平稳;(2)构式语法的深化与成熟阶段(2005-2014):此阶段,构式语法年度发文量急剧增长,从第一阶段的平均每年3篇涨至平均每年39篇;(3)构式语法的反思与创新阶段(2015至今):此阶段,构式语法年度发文量起伏较大,但总体呈波动式上涨趋势。

论述语法演变的特点有哪些(构式语法研究四十年)(3)

2.1 构式语法的诞生与发展(1985-2004)

构式语法的诞生离不开“语言格式塔”思想以及格语法、框架语义学、中心词驱动短语结构语法(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等理论的发展。受这些思想与理论的影响,构式语法反对转换生成语法所推崇的语言“模块观”,主张将语言的基本单位,即构式,视作整体进行研究,并强调构式的整体意义大于部分之和(Goldberg 1995)。自Fillmore (1985)试图通过构式主义路径对转换生成语法所谓的“边缘”语法现象进行研究后,构式语法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后,Lakoff (1987)、Fillmore等(1988)以及Kay和Fillmore (1999)对there、let alone和WXDY (What is X doing Y?)等构式的研究证明了习语等不规则结构同样可以被合理地解释,进一步推动了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

此外,Goldberg (1995)作为认知构式语法的奠基之作,强调构式在语言知识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对构式语法研究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Goldberg (1995)认为构式本身具有特殊的意义,并着重研究了动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以及构式间的继承关系,最后以双宾构式、使动构式、动结构式和way构式为例对其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为论元结构构式形式和意义的理据性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在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构式语法的应用研究也随之呈现雏形。Tomasello (2003)关注构式语法在儿童语言习得中的应用研究,并通过构式的习得研究反哺构式语法理论研究,证明构式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心理现实性。

根据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可以得出:在这一阶段,构式语法研究主要关注语言中(尤其是英语中)论元结构构式,探讨动词与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构式槽位的限制,并通过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佐证构式存在的心理现实性(Fillmore et al.1988;Goldberg 1995;Kay&Fill‐more 1999;Lakoff 1987;Tomasello 2003)。

2.2 构式语法的深化与成熟(2005-2014)

经过多年的探索,构式语法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语法研究理论。根据这一阶段构式语法研究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构式语法在继续深化对理论本身探讨的同时,逐渐走向了跨学科研究之路。

在此阶段,认知构式语法、具身构式语法、基于符号的构式语法、流变构式语法等不同流派构式语法求同存异,继续发展(Bergen & Chang 2005;Boas & Sag 2012;Goldberg 2006,2013;Steels 2011)。值得注意的是,Goldberg (2006)与Hoffmann和Trousdale (2013)的两项成果对这一阶段构式语法发展影响深远。前者进一步修正了构式的定义,认为高频语言型式即使是可预测的也能够作为构式被储存,并且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构式学得的本质以及语言内部和跨语言的概括性。后者则从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构式语法的不同流派、构式语法的研究对象、构式语法的跨学科研究以及构式语法的历时研究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概述了构式语法相关研究,可以称之为一部了解构式语法的百科全书。此外,这一阶段部分学者将构式语法与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丰富了构式语法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构式语法的量化转向(Gries et al.2005;Schmid & Küchenhoff 2013)。Hilpert (2013)与Traugott和Trousdale (2013)将构式语法与历史语言学相结合,形成了历时构式语法这一新的语言演化研究路径,促进了构式语法的历时研究。

2.3 构式语法的反思与创新(2015至今)

自2015年至今,构式语法进入了反思与创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构式语法研究从第二阶段的迅速发展期过渡到了波动期。基于这一阶段构式语法研究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个案分析及习得研究仍旧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Goldberg 2019;Jiang & Wen 2022a,2022b),构式语法的历时研究和量化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Barðdal et al.2015;Noël 2022;Perek 2015;Yoon & Gries 2016)。同时,部分学者开始对构式语法理论进行反思,关注构式在个体间的差异以及构式在个体中固化和在群体中规约化的不同,并进一步思考构式的使用频率究竟如何影响构式的固化及规约化这一关键问题(Goldberg 2019;Schmid 2020;Sommerer & Smirnova 2020)。反思之余,构式语法研究也迎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化,如与互动语言学相结合形成了互动构式语法(Interactional Construction Grammar)(Imo 2015)、与多模态研究相结合形成了多模态构式语法(Multi‐modal Construction Grammar)(Hoffmann 2021)、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计算构式语法(Computational Construction Grammar)(Nevens et al.2019;Van Eecke & Beuls 2018)、与语用学相结合形成了构式语用学(Construction Pragmatics)(Wen 2022)等,推动了构式语法的创新发展。

纵观这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构式语法经历了从单纯关注理论及个案分析的诞生与发展阶段到开始关注构式语法历时研究及量化研究的深化与成熟阶段,再到思考构式个体间差异等问题、挖掘构式语法多元发展路径的反思与创新阶段。正是由于学者们共同不懈的努力,构式语法理论才得以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呈现出勃勃生机。

论述语法演变的特点有哪些(构式语法研究四十年)(4)

03构式语法研究现状

构式语法发展至今,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方法也日趋多元化,既有对“老”问题的新探讨,又有对新问题的新发现,具体表现如下:

(1)构式语法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对于构式语法理论的探讨,现有研究一方面继续纵深挖掘动词与构式之间的关系、构式部分能产性的原因、构式义的来源等“老”问题,一方面开始思考频率与固化、个体语法与群体语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构式网络的表征等新问题(Diessel 2019;Goldberg 2019;Schmid 2020)。Goldberg (2019)分析了频率对覆盖率和统计优选的影响,从而说明了频率在构式创造性与竞争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Schmid (2020)探讨了频率对于构式固化和规约化的影响以及个体语法的固化和群体语法的规约化是如何共同作用于动态性的语言系统这一困扰人们许久的问题。Diessel (2019)从符号关系、线性关系、分类关系、词汇关系、构式关系和槽位-填充关系六个方面构建了动态构式网络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分析了语法中的频率效应。

(2)构式语法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构式语法的应用研究一方面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具体语言现象的研究,另一方面指将构式语法理论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文旭、司卫国2021b)。构式语法个案分析的研究从早期以英语语言现象分析为主到如今关注汉语、俄语、韩语、西班牙语等各种不同语言具体现象的分析,有助于考察构式语法的普适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修正与完善构式语法理论体系(Jiang & Wen 2022b;Kim 2016)。此外,构式语法从以往关注构式习得的研究扩展到如今聚焦构式语法如何助推人工智能发展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试图通过计算构式语法建立可操作的构式语法计算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Nevens et al.2019;Van Eecke & Beuls 2018)。

(3)构式语法研究维度进一步丰富。构式语法研究从早期的共时研究单一维度到如今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Barðdal等(2015)、Sommerer和Smirnova (2020)、Noël (2022)等论述了历时构式语法的研究背景、基本假设、主要议题,并对具体构式进行了个案分析。历时构式语法主要议题包括构式演化与构式化之间的关系、构式图式性和能产性的变化、构式磨蚀、构式网络中节点和联结的变化等研究。构式语法历时研究的发展一方面有助于追溯构式的来源及其演变过程,发现其与相关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其形成和演化的动因,进而揭示人类的认知规律(程丽霞、陈国华2021;刘梅丽2020;文旭、司卫国2021a)。另一方面,通过历时语料能够证实或证伪构式语法相关理论假设,并建立新的、更加切实可行的理论假设。

(4)构式语法的“多模态转向”。构式语法从以往的单模态研究逐步过渡到如今的多模态研究(Hoffmann 2021)。构式语法与多模态研究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多模态构式语法这一新的构式语法流派。多模态构式语法既关注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研究,又重视言语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材料,如手势语、表情等的研究。构式语法的多模态研究既有助于丰富构式语法的研究内容、验证构式语法的理论假设,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语言、思维和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

(5)构式语法的“社会转向”。受认知语言学发展态势的影响,构式语法也呈现出了“社会转向”的趋势。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交际功能使它具有社会性。近年来,构式语法研究在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交往中的语言,出现了互动构式语法(Imo 2015)、通变系统构式语法(Diasystematic Construction Grammar)(Höder 2018)和对话构式语法(Dialogic Construction Grammar)(Brône & Zima 2014)等不同分支。此外,社会认知因素还会影响构式的习得、使用与演化,如在社会范畴化、态度等社会认知因素的驱动下,构式的使用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姜灿中、匡芳涛2019)。

(6)构式语法的“量化转向”与“实证转向”。构式语法的研究方法逐渐从单一的内省法向量化与实证方法转变。构式语法的量化研究与语料库语言学密切相关,主要借助语料库收集相关语言材料并对其进行构式搭配分析、多维尺度分析或多因素分析等量化研究(Perek 2015;Yoon & Gries 2016;黄莹、任伟2020;田笑语、张炜炜2020)。构式语法的实证研究主要指通过神经实验、心理实验以及课堂实验等不同实证手段对构式语法相关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的研究,如Goldberg (2019)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从构式的创造性和竞争性两方面入手论证了构式的部分能产性。未来构式语法研究应将内省法与量化、实证方法有机结合,在通过内省构建相关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量化与实证方法验证该假设,为其提供汇流证据。

值得注意的是,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离不开跨学科的协同合作,上述的计算构式语法、历时构式语法、互动构式语法等都是在构式语法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因此,响应“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号召,加强构式语法研究与其他学科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助于促进构式语法的创新发展。

论述语法演变的特点有哪些(构式语法研究四十年)(5)

04构式语法研究问题与展望

经过近四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式语法研究在理论与应用各个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深化,但同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有助于补充和完善构式语法理论。

第一,构式的界定问题。构式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是构式语法研究的重中之重,以往对于构式界定的争议主要在于构式到底是仅指复杂的句法型式还是涵盖语言的所有层面、构式究竟是语言层面的语法型式还是心理层面的知识结构等问题。目前,构式语法,尤其是认知构式语法,对于构式范围的界定已达成了普遍共识,认为构式是复杂性和抽象程度不同的形式-功能配对体,包括语素、词、习语、句法型式等(Goldberg 2006,2013)。构式的本质是心理实体,在语言层面体现为语法构式(Goldberg 2019)。如今对于构式界定的争议主要聚焦构式的固化问题。Goldberg (2006:5)认为即使一个语言型式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是可预测的,但只要该型式足够高频,仍可以作为构式被储存在人们的心智之中。可是一个语言型式的频率到底多高才可以称之为高频语言型式,才能够作为构式被存储?针对这一问题,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构式的频率与固化之间的关系,探索是否存在一个临界值,频率达到这一临界值时语言型式即可作为构式被固化。

第二,动词与构式的关系问题。动词与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一直是构式语法研究的焦点之一。针对动词的非常规用法,Goldberg (1995)提出构式压制这一观点,认为“构式对动词‘自上而下’的压制消解了动词的参与者角色与论元角色的冲突”(杨坤、文旭2021:348)。但也有部分学者对构式压制提出质疑(Lauwers & Willems 2011),认为构式压制有过度泛化之嫌。到底是否存在构式压制?是否所有不规则的动词用法都可以归咎于构式压制?如果存在构式压制的话,构式压制有何限制条件?未来研究可以尝试通过神经实验及心理实验等实证研究方法来对这些问题进行验证。

第三,构式的存储与加工问题。尽管一直强调构式作为心理实体存储于人类的心智之中,但构式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以何种形式存储在人类心智中呢?构式又是如何在线提取、加工与使用的?已有一些学者对构式的存储与加工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构式作为整体被“整存整取”,二是构式加工受启动效应的影响(Diessel 2019;Goldberg 2006,2019)。但是构式的具体存储形式与加工方式究竟是怎样的?整个构式网络中的每一个构式都是作为整体被储存在人类的心智之中吗?这些问题仍未得到合理的解释。未来研究可采取实证研究方法,从语言习得和记忆两方面入手探究构式存储与加工的问题。

第四,语言知识的构式网络表征问题。构式网络观作为构式语法理论基本主张之一,指各个构式互相联结形成了一个具有层级性的构式网络(Diessel 2019;Goldberg 2019;Trau‐gott & Trousdale 2013等)。但构式网络到底是如何组织的?各个构式究竟是如何联结的?不同层级之间的构式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构式网络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个体间的构式网络是否相同?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是构式语法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点。了解构式网络的表征形式可以推进构式网络模型的搭建,从而为自然语言处理服务。

第五,构式语法的应用问题。构式语法已逐步应用于语言习得、语言教学、翻译研究、词典编纂、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在语言教学方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且可复制推广的构式语法教学模式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次,在翻译研究方面,过往对于构式翻译问题的探讨十分有限,但构式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未来研究应寻找构式语法与翻译研究的切入点。在词典编纂方面,构式语法可以参考框架网络工程(Frame Net)构建在线构式网络工程。最后,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构式语法可以考虑从语言内部与语言外部分层入手,先构建语言内部构式网络模型,再在此模型基础上增加社会、文化等外部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构式语法未来研究在继续深化理论与应用研究、注重共时与历时结合、推进四个“转向”的同时,应着重致力于解决构式的界定、动词与构式的关系、构式的存储与加工、语言知识的构式网络表征以及构式语法的应用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构式语法研究发展。

论述语法演变的特点有哪些(构式语法研究四十年)(6)

05结语

构式语法作为语法研究的明星理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发展迅猛,成绩斐然。纵观这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构式语法经历了从诞生发展到深化成熟再到反思创新三个阶段。构式语法发展至今,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应用研究不断扩展,研究维度也从早期的单一共时层面到如今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并出现了“多模态转向”“社会转向”“量化转向”与“实证转向”。随着构式语法研究的日趋成熟,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如构式的界定问题、动词与构式的关系问题、构式的存储与加工问题、语言知识的构式网络表征问题以及构式语法的应用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攻克是未来构式语法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对比国外构式语法研究发展情况,国内构式语法研究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对构式语法理论本身的探讨以及对汉语具体构式的个案研究上,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鉴于此,我们对我国构式语法研究未来发展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继续深化构式语法理论研究,具体可以从构式的频率与固化、语言知识的构式网络表征等方面入手;(2)拓展构式语法应用研究,在尝试将构式语法应用于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领域的同时,关注构式语法在翻译研究、词典编纂及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运用;(3)丰富构式语法的历时研究,目前我国对于构式语法的历时研究仍停留在初步引介和个案研究层面,还需进一步深化;(4)关注构式语法的社会性和互动性,加强对互动构式语法、通变系统构式语法和对话构式语法等的理论探讨与个案研究,分析社会认知因素对构式习得、使用与演化的影响;(5)创新构式语法的研究方法,在传统内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量化研究及实证研究为构式语法理论假设提供汇流证据。将构式语法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之中,一方面有助于描写与解释更多的汉语语法现象,为汉语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丰富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构式语法本土化研究的创新成果有助于反哺构式语法理论研究,推动构建基于中国语言事实的构式语法理论体系,提升汉语在世界语言学大体系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略)

(本文首次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2022年第6期)

论述语法演变的特点有哪些(构式语法研究四十年)(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