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自己喜欢的扇子 一把被抛弃的扇子

一把自己喜欢的扇子 一把被抛弃的扇子(1)

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叫“秋扇见捐”。

“捐”是捐弃的意思,所以字面意思是“被抛弃的一把秋天的扇子”。

感觉是一把很有故事的扇子。

再想想,这扇子可能是把满美的扇子。

1

自古扇子配佳人。

汉代有个品貌俱佳的才女叫班婕妤,没听过她的名号不要紧,你肯定听过班固、班超这俩名字吧,班婕妤是他们的祖姑。

她是汉成帝刘骜的嫔妃,刚入宫只是一个宫女,后来因为德才兼备,又长得貌美,就博得了皇帝的喜爱,成为了婕妤。

一时风光无限,刘骜还曾下旨打造一辆双人轿辇,好和班婕妤一起出行同游。

按理说,这是天大的荣耀,赶紧下跪谢恩。但是班婕妤没答应,她谢辞说:古来圣君旁边相伴的都是大臣,只有末代昏君才和宠妃形影不离,所以陛下不能这么做。

(班婕妤像)

好在刘骜觉得有道理,也就听从了她的劝告。太后听闻当然非常高兴,难得有小孩这么懂事,称赞她“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樊姬就是春秋时期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贤德妃子。

这里插一句,这个樊姬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传说她为了劝化贪恋酒色的楚庄王,一会儿蓬头垢面见君王,一会儿站上高台对着星星月亮化妆。可以说手腕非常,对于后世管好枕边人有着教科书级别的意义。

话说回来,只可惜这个刘骜不是楚庄王。

班婕妤得宠没多时,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绝色佳人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俩登场了,随后许皇后被废,班婕妤一再被设计陷害,被逼无奈,她自请去长信宫侍奉太后晨昏,好远离这些腌臜之事。

说来也奇,很多读过书贤惠的妃子最后的去向就是去侍奉太后了,比如《甄嬛传》中沈眉庄的人设——不想和你们玩那争宠的把戏,一是明哲保身,二是不屑。

班婕妤幽居深宫,长日无聊,慨叹年华老去,将自己比喻成了秋扇,写下了至今流传的《团扇诗》,也称《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诗写得很直白,也没什么难懂的,一把新制可爱的团扇转眼入秋就成了束之高阁的东西了。

“秋扇见捐”的出处就在这里。

刘骜死后班婕妤自请去陵寝守墓,大约一年后,她也郁郁而终。时年不过四十岁左右。

会做诗的班婕妤终究敌不过会跳舞的赵飞燕。

2

风流才子的标配除了诗画、姑娘,当然还有扇子。

正所谓曲不离口,扇不离手……恩,对,是我编的:)

要说古往今来的风流才子,唐寅肯定是榜上有名了,谁都知道他风流,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其实他一生困苦。

民间甚至传说他一共娶过九任妻妾,因为其中有一任,叫“九娘”,但是事实上那个叫“九娘”的,跟位分没关系,人家就是叫这个名字。

每一个天才少年都有那种六岁能文,八岁能诗的典故,唐寅也算其中的一个。

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中南京应天府乡试第一名,乡试第一名称解元,所以唐寅有个别号叫“唐解元”。

唐解元踌躇满志地进京师参加会试,同行的还有江阴大户出生的徐经、都穆二人。和他俩一路载歌载舞进京的唐寅不知道,他的后半生即将被这身边的两个人所改变。

弘治十二年,也就是唐寅他们参加会试的那一年,发生了著名的科场舞弊案,涉案人除了徐经、唐寅,还有主考官程政敏。案件主要情节就是主考官程政敏涉嫌收受徐经和唐寅的钱财,有漏题之嫌。

唐寅到底有没有作弊其实是个历史谜团,而且对这件事情记载较为详细的《明孝宗实录》上面说徐经在复拷之下“谓来京之时慕敏政学问,以币求从学,间讲及三场题可出者;经因与唐寅拟作文字,致扬之外。”

反正重点还是送人钱财了。而这个唐寅呢,因为和徐经关系好,所以也被认定“近水楼台”,嫌疑重大。

但是有个关键点是《明孝宗实录》这书的总编纂是这场会试的另外一个主考官李东阳。这个李东阳和徐家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会试前徐经还找李东阳为自己的祖父写过墓志铭。

所以李东阳为求自保,难保其中不会有捕风捉影之说。

都穆在历史上则一直被认为是揭发此案的人,称其为“乐祸人”,但是也缺乏实锤证据。

总而言之,唐寅受此案牵连,被贬为吏。从此以后,仕途跟他基本就没什么关系了。

很快,他的第二任妻子也收拾铺盖离开了一贫如洗的他。

唐寅落魄颓唐,到处游历,以卖诗画为生,又过着声色犬马、眠柳宿花的日子。

这段晦暗放荡的日子成就了明朝一代绘画宗师。

其中有幅非常著名的画作叫做《秋风纨扇图》。

一把自己喜欢的扇子 一把被抛弃的扇子(2)

(秋风纨扇图)

画中一个仕女迎风站立,面色暗淡,似有苦衷。秋风萧瑟,天早已凉,但是这仕女手中却握着一把纨扇。

画左上角有诗,题曰:

秋来纨扇合收藏,

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

大都谁不逐炎凉。

唐寅以班婕妤色衰恩驰,好比秋日里纨扇被搁置的命运来抨击世态,是说那些平日里自己遇见的烟花巷里的姑娘,也是在说自己。

可是他画中的那位仕女,秋日里还依旧手持纨扇。

“这门外的大地早已一片寂寥,落叶茫茫,你又何必相执纨扇?”

唐寅喝多时可能无数次问过画中人。

3

去年有一档满文艺的纪录片,叫《了不起的匠人》,每一期都讲述了一个对某种传统工艺有着执着追求的匠人,甚至可以说是以近乎“抱残守缺”的姿态在努力维持的特殊人群。

这些几乎无人问津的手艺在现代社会濒临消失,因为不被需要了。

有一期讲一个名叫李晶的苏州人,他花好几年工夫遍访手艺名家,并将他们聚合在一起,让沉寂了上千年的缂丝团扇工艺重新焕发了生命。

他很年轻,85后,却喜欢听昆曲,做团扇。

一把自己喜欢的扇子 一把被抛弃的扇子(3)

一枝挺秀玲珑的湘妃竹会在李晶的手里慢慢打造成扇框,圆弧有度,古朴别致。

这项耗时耗力的精细活儿李晶做得津津有味。

在他的定义里,传统手工艺品不是世人眼中束之高阁的东西,手艺匠人也不是在黑黢黢的角落里默默无闻囊中羞涩的存在。创新更不是迎合现代审美,而是把古典的东西做得更古。

他说,最喜欢的评价是“你的扇子做得挺文气的”,而非“巧夺天工”。

杜丽娘携丫鬟春香游园,手中拿着的正是李晶新作的竹枝团扇,她缓缓吐出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扇子和人物相得益彰,摇曳生姿。

李晶可能是回答唐寅那个问题的千千万万人中的其中一位。

4

明人曹臣所编《舌华录》载,苏轼一日退朝,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这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

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都是见识。”苏轼也摇摇头。

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苏轼捧腹大笑。

不合时宜的人,他们如此可爱。

一把自己喜欢的扇子 一把被抛弃的扇子(4)

去岁笔者生辰,友人亲笔


The End

| 本文系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一把自己喜欢的扇子 一把被抛弃的扇子(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