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中止变法的原因(慈禧庚子变法)

1900年,农历十月初十,清朝廷诏命内外大臣督抚条呈朝章国政,凡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兵政财政等改革事项,限两个月内具奏,慈禧的意思是旨在征求庚子国变后,不听朝廷召令“东南互保”的诸督抚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对改革的建议,借以得到这些实力派对朝廷的支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慈禧中止变法的原因?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慈禧中止变法的原因(慈禧庚子变法)

慈禧中止变法的原因

1900年,农历十月初十,清朝廷诏命内外大臣督抚条呈朝章国政,凡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兵政财政等改革事项,限两个月内具奏,慈禧的意思是旨在征求庚子国变后,不听朝廷召令“东南互保”的诸督抚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对改革的建议,借以得到这些实力派对朝廷的支持。

庚子国变后,执掌大清最高权柄的慈禧太后,逃亡西安,朝廷授庆亲王奕劻、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诸国联军在京谈判,有便宜行事之权,授在西安行在的荣禄为全权大臣,主办与奕劻、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会办议约事宜,准其便宜行事。

慈禧知道如果和议不成,外国联军不退,联军据京,自己与光绪皇帝就不敢回京,日久必生变故,十月五日英提督西摩亲赴汉口会晤张之洞,谈到各国拟派兵来汉,和断绝陕西交通,以阻绝西安行在的两宫回京之路,张之洞立刻电报流亡在西安的朝廷,得到消息的慈禧大惊失色。

就在两宫逃到西安的第二天,各国公使一致通牒,要求严惩载漪、刚毅、毓贤、董福祥等十一人。在京议和的奕劻、李鸿章也电请朝廷将各公使点名的十一人立即正法,速定回銮日期,因为李鸿章接到驻俄公使扬儒的密电,俄国希望早日了结和议,否则明年开春将派兵截断陕西交通,在北京另立政府,九月三十日,李鸿章将扬儒的密电转给西安行在。

远在两千里外的慈禧太后得到消息,内外交困,面临生死抉择,惧怕日久生变,外国军队没准真会封锁陕西,在京拥立新政府,趁眼下各国还没有逼她还政的表示,除了答应各国提出的条件,尽快签约,早日还京,还必须在内政上有一番大作为,让外国政府和朝臣督抚相信她仍有扭转乾坤的能力,才可起死回生,于是十月十日下诏征求意见,决定变法革新。

十二月十日(庚子年,公历1901年1月29日),两月期满,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变法,昭告天下:康、梁变法,是包藏祸心的假变法,她推行的新政,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的真改革,她将开拓一条不同于戊戌变法的改革之路。

此举既示好外人,又笼络臣心,既满足了他们的政治诉求,又给国民变法图强的希望,在大清朝廷生死存亡的关头,慈禧太后拉开了新政的序幕,与在庚子国变中保全了大清半壁江山的督抚们一起,重新把岌岌可危的清廷推上了发展的正轨。

这次革新,历史上,被称为“庚子变法”或者是“晚清新政”,走上了正轨的大清朝廷,围绕着晚清新政的逐渐施行、深入,大清的权力重新洗牌,很快,朝廷分化出不同的派系。

自庚子国变后,袁世凯继承了洋务派的主要遗产,崛起为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洋集团,北洋集团以袁世凯小站练兵起家,庚子之后,得到了秉政大臣奕劻的支持,通过发展北洋新军、开办各项新政事业,以及对外交涉,成为光绪后期最为活跃最具实力的政治势力。

庚子国变后,墨守儒学的顽固派退出政治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老臣势力,以大学士孙家鼐、湖广总督张之洞、军机大臣鹿传霖为代表,他们对袁世凯等北洋新进处于羡鄙掺半、仇视敷衍混杂的心态,这些老臣久于官场,圆滑剔透,擅长幕后搞手脚,个个都是官场老油条。

再就是满清的亲贵势力,由满州少壮派贵族组成,他们也是在庚子国变后刚刚登上政坛,以小醇王载沣、镇国公载泽、军机大臣陆军部尚书铁良、肃亲王善耆、宗室良弼等人为首,他们的主要出发点,是从满州贵族利益的角度看待大清政局,带有强烈的民族偏见和爱新觉罗皇族的心态,他们地位特殊,家势显赫,但是年轻气盛,手段、历练、经验都不足,与袁世凯代表的北洋集团相比,他们社会基础狭窄,难孚众望,但是,他们的直接后台是慈禧太后,因此嚣张跋扈,多属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那类。

最后一股新崛起的势力是“清流”,代表人物是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史评其人:“持躬清刻,以儒臣骤登政地,锐于用事。”,其实其人所做所为就是一儒棍,擅用儒家大棒打击异己,其实他才是顽固派的继承人,当年袁世凯考秀才时,全县第一,瞿鸿禨是当时的学政,正管那片地区科考,因当地官员接待不周,冒犯了他,所以袁那届科考,全县竟然一人未取,袁世凯因此弃文转武,这事,袁永生难忘,瞿鸿禨也没忘记,作为清流代表,瞿鸿禨是反对新政的,其原因非常简单,新政要“废科举”,这让这位新进的清流领袖如何自处?

清末新政的主要推手,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是反对新政的瞿鸿禨的主要敌手,慈禧简拔瞿鸿禨入军机处,正是为平衡革新派在朝廷中一枝独大的局面。

“清流”派另一个领军人物,是有“京城三恶少”之称的三恶少之首,慈禧与光绪帝的第一宠臣~前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岑春煊,岑春煊是实力派人物,曾任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等封疆大吏之职,岑春煊不是强硬保守派,1901年在山西巡抚任上时,开创新学,创立了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的前身,至今山西大学还立有岑春煊的塑像,岑春煊是地方督抚中少有能和直隶总督袁世凯有实力对垒的人物,时有“南岑北袁”之称,岑春煊之所以加入清流派,是他与奕劻格格不入(原因不详,至今未解)。

围绕1900年庚子变法,大清朝各种新势力开始登场,无论你争我夺,慈禧皇太后一直牢牢的把控着朝局,在重用奕劻、袁世凯的同时,慈禧一直在利用其它三股势力加以牵制,以保持她的最高统治地位,各派之间你争我斗,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共戴天,各派在对立的同时,又不乏相互勾结。

此外,有部分地方官员也加入到政争之中,比如广西巡抚林绍年、广东学政于式枚、湖北按察使梁鼐芬,都是加入清流,与都察院御史联手,以反袁世凯北洋集团独大、霸占朝政的旗号反对新政的实行,而在野的张謇、郑孝胥等人的立宪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和以孙文、章太炎、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都多多少少的不同程度的涉入清廷统治集团的内斗。

1906年,大清各方势力的权力角逐,在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伶人~杨翠喜案上爆发了。

大清朝廷权力再一次,重新洗牌。

历史,在这里划了一个诡异的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