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制造业转型(上海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底气从哪里来)

制造业是创造物质财富最重要的产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充分阐述了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和战略路径,提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根基”,“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推动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新兴产业积厚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这些论述令人深受鼓舞,也印证了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实力和底气,是“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标记和体现,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上海市制造业转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上海市制造业转型(上海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底气从哪里来)

上海市制造业转型

制造业是创造物质财富最重要的产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充分阐述了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和战略路径,提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根基”,“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推动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新兴产业积厚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这些论述令人深受鼓舞,也印证了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实力和底气,是“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标记和体现。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和党中央的殷殷嘱托

在上海工作期间,一直把制造业记挂心头。他敏锐指出,上海第二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前景,不要把制造业当包袱。

近年来,多次亲临上海,部署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视察先进制造业企业并提出新要求。针对构建什么样的产业体系、发展什么样的制造业以及怎样发展制造业,他强调,上海要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加速壮大新动能。的殷殷嘱托,增强了上海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心和信心。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内生动力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拥有积淀百年的工业底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制造业长期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轻纺、家电等名牌产品享誉全国,诞生了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第一艘03型潜艇等一系列国之重器。改革开放后,上海制造业“在调整中发展”,六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跨上建设工业新高地的新起点,工业总产值自20世纪90年代起持续十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集中力量构建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体系,制造业的质量、效益、结构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1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实现“三个万亿级”突破:工业增加值达到1.07万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2万亿元,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超过1.2万亿元。在这次大上海抗疫保卫战中,制造业是维护稳定城市运行的坚实力量,维护了地区乃至全国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运行,促进了经济恢复和重振。

历史与现实证明,制造业是上海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其历史底蕴、产业布局、综合优势叠加,是支撑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底气和实力。

进一步发展上海先进制造业的路径建议

首先,进一步形成思想合力,树立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具备多重独特优势,如:基础扎实、门类齐全;创新活跃、产学研结合;开放合作、环境优良;区位优越、交通畅达;高校云集、人才汇聚;金融发达、市场完备等。应坚定不移建立长远的、一以贯之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方针。建议保持制造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不低于25%,这是上海产业经济提振信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维系上海经济运行、人民就业、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上海制造业还须与时俱进,擦亮“上海制造”金字招牌,以“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标准为标尺,正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明确上水平、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体系,有效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实体经济根基的作用,助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加快筹建上海工业博物馆,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促进工业交流,激励创新开拓。

第二,进一步发挥政策活力,营造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环境。

一是优化布局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空间”。在上海工作期间曾指出,上海除了600平方公里的纯城区,还包括郊区的6000平方公里的大空间,如果人为地不去发展二产,将错失良机,也不利于城市经济风险化解机制的建立。主城区外是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潜在空间。建议工业用地应保持一定比重,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五个新城”要成为体现上海先进制造业实力和水平的新主战场,强化产城融合,建设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金山宝山“南北转型”要进一步推动重点产业和细分领域集聚发展,成为上海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潜能所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要全力打造集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集成服务于一体的世界级动力产业集群,建设“全球动力之城”。

二是强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动能”。发展先进制造业离不开金融、贸易、仓储、物流、航运建设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建议持续强化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如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封装、检测相融合,汽车制造与研发、能源服务、进出口相融合等。进一步培育上海时尚消费产业,推广“前店后厂”模式,持续办好上海购物节、“上海制造佳品汇”等,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工业旅游,促进农产品工业化和产业化,使“上海制造”与“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紧密结合,使产业化与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

三是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基建”。建议根据工业生产过程、供应链运转、产品应用的需要,超前规划布局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积极探索落地新型基础设施在制造业新的现实应用场景。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升级,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数字技术、设备和系统,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和智慧管理,打造具有泛在感知、实时采集、智能控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第三,进一步提高执行能力,探索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领域。

一是打造世界级制造业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建议集聚高能级要素资源,促进要素资源跨境高效流通。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等产业类会展活动,继续打响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陆家嘴金融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品牌,放大溢出效应,抓住机遇开展人才、技术、商务交流,学习先进技术产品与服务。广泛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大力培育高技能技工队伍和高职大专院校,提高技术工人素质和驾驭先进设备的技能。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科创板做强做优做大,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功能。建议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信息、招投标转化平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消除创新技术和产业化的信息长期不对称和“两张皮”的现象。持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策源作用,通过“招标制”“包干制”等机制,促进产业创意和产业化进程,夯实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和转化。评选优秀产学研重大项目并示范推广。

三是重点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议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强化责任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围绕最终产品、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基础技术等短板,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攻关。布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战略前沿领域,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建设,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封锁,如高端数控机床、芯片、光刻机、高端传感器、高端轴承、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工业软件等。

第四,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迈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一是继续深化制造业企业改革。建议进一步强化央地合作,切实加强制造业主管部门与国资监管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国有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探索建立国企差异化改革模式,推进多元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资产重组,不断完善国企经营机制,做大“产业蛋糕”,促进资产增值,实现既放活又管好。大力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鼓励优质民营中小企业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扩大资本投入,参与国企混改,登陆资本市场,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培育一批“高精尖特”制造业企业。建议通过政府支持、行业协会助推、企业发力,兼顾存量优化与增量培育,让更多“高精尖特”企业在千行百业冒头涌现,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领军人物”,引导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以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为重点,打造面向消费者和装备制造的具有影响力的新终端,推出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民生产品。建议开展“上海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作,进一步促进上海“专精特新”企业提质增效,完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梯度培育推进机制。

三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业体系。建议主动融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树典型、促推广,创新引领示范,推广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等企业的节能减排理念和应用,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环保工程等方面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和节能减排常态化,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提升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培育壮大绿色低碳市场主体,着力打造绿色制造示范企业。

作者为第十届上海市政协主席、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原会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蒋以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