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洒脱给我们的感悟(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清玄,文人里的佛教徒。

因着对佛学的虔诚信仰,林清玄曾一度遁入深山,潜心参禅。他不但心中有佛,修行之余,还将参禅的感悟渗透到文字当中,以语言呈现对佛法的心领意会。

读林清玄的文章,你会发现充满禅意的笔墨随处可见,甚至于一些作品的名称,例如《红尘菩提》、《有情菩提》等等,也是禅意满满。

苏轼的洒脱给我们的感悟(人间有味是清欢)(1)

林清玄是作家,他的散文清新、隽永,字里行间透露出生动活泼且富有人情味的气息;林清玄是诗人,他的诗作受益于年少时期诗词典籍的吟咏诵读。《清欢》一文即是林清玄对苏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解读、领悟。

在《清欢》一文的首句,林清玄便表明了对苏轼词《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的喜欢。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尽管识读于懵懵懂懂、不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可是一见钟情的喜欢却使他记忆犹新,彷佛初识在昨天,依然清晰可见。其实是极爱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使然。

苏轼的洒脱给我们的感悟(人间有味是清欢)(2)

在林清玄看来,苏东坡的食野菜是一种平凡的清欢,它使人间愈发有滋有味。至于“清欢”二字,林清玄理解为“清淡的欢愉”。

这种“清淡的欢愉”,于苏东坡,是仕宦生涯过后寻求归隐的缘由;于林清玄,是生活现代化后重拾自然气味的向往。

有人为浓墨重彩的生活欢呼雀跃,有人因清淡、简约的诗意人生而心感愉悦。前者奔波在各色名利场,俯拾皆是;后者行走在山水间,寥若辰星。苏东坡和林清玄属于后者。

苏轼的洒脱给我们的感悟(人间有味是清欢)(3)

佛家常说“众生皆苦”,佛家也常道“六根清净”。众生为欲望追逐,相伴产生的苦常常搅扰了清净的六根。因为众生皆苦,所以六根往往不得清净。这是所以林清玄在《清欢》倾诉,生在这个时代,“清欢”难觅。

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请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

苏轼的洒脱给我们的感悟(人间有味是清欢)(4)

他以若干个事例佐证了现代化社会,“清欢”难觅的观点。

以前,林清玄喜欢在湖边,倚靠藤制躺椅,品啜功夫茶,观赏湖景。有时约朋友一道前往,其间即使交谈甚少,也是惬意。“人间有味是清欢”便是了。

而如今,宁静幽雅的场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湖中漂浮的汽水瓶和时时入耳的喧哗声,不禁令人唏嘘!

苏轼的洒脱给我们的感悟(人间有味是清欢)(5)

林清玄当学生那会儿,经常去圆通寺山下寻访朋友。两人在开满鲜花的山路上漫无目的地走走、坐坐、停停、看看,饱尝了人间的清欢。

然而好景不长。与朋友分别后,林清玄再度来到圆通寺,寺外却充斥着各种摊贩。寺院的静谧被打破,清欢消失不见。

苏轼的洒脱给我们的感悟(人间有味是清欢)(6)

二十岁的林清玄,犹好到青年公园对面的骑马场骑马。绿草,清风,新鲜的空气,是林清玄独有的清欢。而今,骑马场大变样,绿草被灰尘覆盖,有血有肉的真马败给了为盈利而放置在此的机器马!

“五浊恶世”遂落于林清玄的笔下。

苏轼的洒脱给我们的感悟(人间有味是清欢)(7)

为什么现代人不能过清欢的生活,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我想大概是,现代人的生活比之于过去已大不一样,生活条件改善,可供选择的东西大幅度增加,所以思想方面也随之变化。意识反映在行为上,就是摒弃清欢的生活,以浊为欢,以清为苦了。

一言以蔽之,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往日。况且,以前也很少有人倾慕所谓“清欢的生活”,因为“众生皆苦”。所以想“六根清净”?不容易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