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周恩来族叔(鲁迅是周恩来族叔)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两颗耀眼的明星,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周总理与鲁迅先生其实大有渊源,我们在深入追索感慨伟人憾事之余,也由衷地敬佩周恩来总理年少担当、勇于探索、为国为民的精神和乡土情深的情怀……)

1952年的一天,鲁迅的遗孀许广平女士应邀到了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家做客。

对于大文豪鲁迅先生的爱人,周恩来自然非常的重视,天南海北聊了一会,周恩来随后认真地说道:广平同志,排起辈分,我应该叫你婶母哩!

这话一开口,“吓了”许广平一跳,享誉世界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总理,竟成了她的族侄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或许还得从周恩来的家族和其出生、求学、成长历程等说起——

鲁迅是周恩来族叔(鲁迅是周恩来族叔)(1)

周恩来生身的江苏淮安周家来自浙江绍兴周家

1898年的农历二月十三,在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淮安区前身)驸马巷中的一所宅院内,一个清秀的男孩出生了。这家人姓周,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国之栋梁周恩来。

但是出生于此的周恩来原本一家却不是淮安本地人,而是名副其实的“外来户”,来自浙江绍兴的周家。这个周家可是绍兴的大户、大家族,其中著名的作家鲁迅先生(周树人),也是来自绍兴的周家。正因为此,后来的周恩来仔细做了考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和鲁迅是本家,都是明代正德年间周逸斋的后人,而这个周家也被统称为绍兴“鱼化桥周氏”。 如果再往前追溯,宋朝的周敦颐,也是他们共同的祖先。同时,根据宗谱,周恩来是绍兴周氏21世孙,而鲁迅则是绍兴周氏20世孙。

如此,鲁迅就成了周恩来的族叔了,也就有了1952年周恩来对许广平说起排辈分的一幕。

而在这之后,1969年4月,中共召开党的九大,鲁迅的小弟周建人也是参与者之一。听闻消息,周恩来前往周建人下榻的北京饭店,专门进行了探望。

见面之时,周恩来风趣幽默地说道:建老,我已查过家谱了,你是我的长辈啊,我要叫你叔叔哩!这话说的周建人好一阵感动!

当时,周恩来已经71岁,而周建人已经81岁。

周恩来爷爷周起魁背井离乡带全家到江苏淮安

周恩来一家怎么会从浙江绍兴搬到江苏淮安?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爷爷职业的原因。

周恩来的爷爷周起魁是一个师爷。

旧时代的绍兴,是江南的重镇,这里除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外,还有两种职业颇为吃香。一是走南闯北的商人,要么开设店铺,要么利用资源差和信息差周旋在各地;二是腹有乾坤、知识广博的“师爷”。师爷也是读书人,由于考取功名进入仕途的名额有限,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些读书人如果没有走通科举的大道,但也有自己的伟大抱负,而这抱负实现的一个途径,就是当“师爷”,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幕僚”,相对来说,师爷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可以接触到不同等级的官员,对自己的前途或许大有助力。

而当时,作为师爷,就意味着大概率要远走他乡,因为很多时候他处才有“空缺”。

周起魁为此来到了江苏淮安,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师爷生涯。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周起魁代理过桃源的知县(江苏泗阳县),也代理过阜宁知县(江苏盐城的),最高官位到达海州知州(江苏连云港的)。

在前期当师爷的时候,周起魁和二哥在淮安买了这个驸马巷的宅子。一家就这样逐步在此定居下来了。

周恩来被过继给小叔并从小开始接受养母教授

周起魁总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周贻赓,二儿子叫周贻能(后改名为周邵纲),三儿子叫周贻奎,小儿子叫周贻淦。这周贻能就是周恩来的父亲。周恩来的母亲是万冬儿,也是一个万姓师爷的女儿,在家排十二,所以人们常称为万十二。 周恩来是家里的长子。

在周恩来快一岁的时候,周家发生了一件大事,周恩来的小叔周贻淦重病卧床。

按照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礼俗,重病的周贻淦开始长吁短叹,感到很难过,自己都不行了,可他这一脉竟然要绝后了。

当时,老大也没有孩子。于是,周贻能夫妇痛定思痛,把当时唯一的孩子周恩来过继给了小叔周贻淦。

过继给小叔两个多月后,小叔去世了,周恩来就跟着养母陈氏过日子。

不得不说,22岁的养母陈氏很疼周恩来,自己没奶,还找了乳母。什么好吃的、好穿的,都能想到周恩来,这个儿子成了她生命中的一切。

周恩来四岁左右的时候,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陈氏就开始教授文化和知识了。

因此,周恩来的童年,是养母陪着度过的,他深厚的文化功底,也是养母给他打下的基础。

四岁的周恩来开始读书了,而此时鲁迅则在同一年东渡扶桑,去日本留学了,先是学医,后来弃医学文,直到1909年返回了国内。

当时的鲁迅不曾想到,有一位族侄正在绍兴周家之外的异地淮安茁壮成长。而这颗钟灵毓秀、人文浓郁的苏北平原上的明珠,正持续孕育出周恩来从小聪慧明睿、勤俭务实、勇于担当的过人品质和精神。

家里光景下落少年周恩来不惧担起生活的重担

周家老爷子周起魁最终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因为没有田产,只有那一所老宅子,所以,当他去世后,家里就少了一笔重大的收入。于是乎,周家的光景迅速下落。当时,周恩来还小得很。

日子不好过了,为此,在1904年,周恩来和父亲、生母、嗣母、弟弟一起来到了清河县清江浦(现在在江苏淮安市)。

在这里,周恩来开始在姥爷家的私塾读书了。两个母亲都陪着他,让他感觉很幸福。

无奈的是,1907年,周恩来失去了一位最重要的亲人,那就是生母万氏。悲催的是,仅仅过了一年,养母陈氏也因为肺结核去世。

短短两年间失去两位母亲,这打击不可谓不大。同时,家里还欠下了不少的债。

但在1908年的秋天,周恩来带着两个弟弟,回到了破败的老家。

三叔重病在床,伯父和父亲在外打拼,少年周恩来俨然成为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不怕苦,也不怕照顾两个弟弟,他怕的是那些讨债人常常上门。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可是家里没钱就会显得很尴尬。每次,父亲和伯父的钱寄回来一些时,周恩来会分成好几份,一份维持家里的生计,一份还债,一份应付人情往来,还有一份给三叔买些药。

一个生活的重担就这样压在了十岁少年的肩上,那沉甸甸的感觉实在难忘。不过,这样的苦难生活,还是锻炼了周恩来的独立和坚强的意志。

1910年,在外地打拼的伯父来信,升职了!伯父成为了奉天度支司俸响科科长,一家人的生活开始变好了。

鲁迅是周恩来族叔(鲁迅是周恩来族叔)(2)

鲁迅归国回乡而周恩来长年在外就学并赴日留学

也就在1910年这一年,鲁迅在老家绍兴当教员。可惜没有缘分,鲁迅归国回了家乡,周恩来却北上了。

在伯父的邀请下,周恩来披星戴月来到了东北的奉天(沈阳)学习、生活。因为伯父没有孩子,相当于周恩来的伯父成了他的“养父”了。

奉天是周恩来在外学习的第一站。

在奉天学堂上学时,看到被日俄侵略者摧残的祖国大地,加上高戈吾老师(周恩来历史老师,倾向革命,比较爱国)的影响,周恩来的爱国之情完全被激发了出来,于是,在某次课堂上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奉天的学校,周恩来的文章被老师们倍加欣赏,甚至被收入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生国文成绩精华》;而在奉天的学习生活,也大大启蒙了周恩来的爱国思想。

1913年,伯父调到了天津。

于是,15岁的周恩又来别无选择地搬到了天津,开始就学于南开学校。

这是一座私立学校,教学仿照的是欧美,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

在南开学校,周恩来的功课门门优秀,数学数一数二,作文曾经是校内的第一名,被一些学生誉为“状元及第”。而周恩来的演讲能力,在校期间也是非常突出的。

校长张伯苓,自然看见了周恩来的出色,不仅常常叫到家中吃饭,还在第二年开始减免了学费。

1917年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开学校。

接着,周恩来留学日本一年半,在那里,他积极阅读各种书籍和报刊,和同学朋友间深度交流,世界观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以及俄国的十月革命,深深影响到了他,他开始追求新的革命,开始探索新的人生。

鲁迅是周恩来族叔(鲁迅是周恩来族叔)(3)

周恩来回国组织活动邀请鲁迅却终究擦肩而过

1919年初,周恩来回国了。

周恩来留学日本时,鲁迅已经回国9年了,而且已经颇有名气,是周恩来等年轻人非常认可的文豪。

1919年,周恩来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积极参加和组织革命活动。而此时,他的族叔鲁迅,也以笔为剑,正在为民请命,为百姓执言。

当年的11月,天津的学生团体“觉悟社”(周恩来领导)邀请了鲁迅前来演讲,只是,而鲁迅因为有事没能前来,让二弟周作人来了,并做了演讲。

可惜,两位伟大的人物,终究擦肩而过,未能见面。

后记:之后,周恩来全身心投身中国革命为民族解放奔走呼号,鲁迅则继续以笔为戎向一切黑暗势力挑战,并于1936年10月19日去世,两人虽属叔侄,但终其一生,未曾相遇!这确实是一则憾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