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泰山(秦始皇与泰山中)

来源:泰安日报-中华泰山网□鹿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秦始皇修泰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秦始皇修泰山(秦始皇与泰山中)

秦始皇修泰山

来源:泰安日报-中华泰山网

□鹿锋

(七)

伯益承继嬴姓,秦人源于伯益,伯益部族生活于东方。然而,伯益部族就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吗?从伯益善于调训鸟兽,到后来的嬴姓后人善于驾驭,再到秦国的始封君非子精于养马,嬴族人生产生活特长显著,不同于海岱地区的其他东夷部族。这又是为什么?

东夷主要指居住于泰山以东的上古海岱居民。在现存商代甲骨文中,“夷”字初写作“尸”,是对古夷人踞坐跪坐习俗的摹写。直到西周春秋之际,“夷”字方才形成。

东夷族大致形成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即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600年的时段。这一时期大致对应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五帝时代是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落集团的形成期,是华夏民族共同体碰撞、融合、凝聚的滥觞期。太昊、少昊是先后兴起的东夷两大集团。两大集团均以鸟为代表性图腾。少昊部落联盟以五鸟、五鸠、五雉、九扈24种鸟命氏为官。24种鸟实际上代表着24个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虽均为东夷部落集团成员,但各族群之间仍存在着时间的先来后到和地域上的交叉重合。从时间先后看,二昊是先来的东夷居民,而嬴族与商族则很可能是后来的东夷部落。虽然他们与二昊族群生活在同一地域,虽然他们也被后人称作东夷,但他们的族群来源与二昊族群并不相同。

嬴族与商族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两族都有着相同的“鸟生”始祖传说。《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史记》记载,帝喾的妃子简狄在河中洗澡时,吞下了燕子的一只卵后怀孕,生下了商人的始祖契。嬴族人关于女脩繁衍嬴族的故事与此如出一辙:女脩织布时吞下了一枚燕子下的蛋,怀孕后生下了伯益的父亲大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周人的始祖神话。传说周人始祖帝喾的妃子姜嫄在郊外踩到了巨人的脚印而怀孕,生了周人始祖后稷;脚踏土地,事关种植,契合周人的农耕文化。

嬴族与商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频繁迁徙。上千年间,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嬴族人总是不断地西迁再西迁。商人也是如此。据说,商人在夺取天下前迁徙过8次,后又迁都5次。导致商人频迁的原因可能与其祖先的游牧传统有关。商人起源何地,一直是个难解之谜。近年来,在东北说、河北说、山东说、河南说、山西说等诸多分析中,东北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考古资料表明,商文化与红山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距今5000年左右,受突然降温造成森林退化的影响,红山文化突然消失于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先民的主要一支沿渤海岸逐渐南徙,成为商人的祖先。这一推测已得到人种学及基因考古学的支持。据记载帝王诸侯世袭的史书《世本》记载,契的儿子昭明曾在一个叫“砥石”的地方居住。有专家考证,“砥石”一地在今天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白岔山。这部分成为商人祖先的红山文化居民应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畜牧民,并且他们极可能与满族的祖先肃慎族同一族属。

我们有理由推测,嬴族人或许本来就是先于商人来到泰山一带的东北游牧民族的一支。在来到山东后,嬴族人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但其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仍有很大程度的保留。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即认为,嬴族和商族均与东北存在着某种关联。

作为嬴族后代的秦人有着显著的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特点。西北大学对春秋以前早期秦人的食谱研究表明,早期秦人食物结构中动物性食物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亦有一定比例的植物性食物。而至春秋战国时期,中西部秦人的饮食结构变成了以谷物为主,辅以少量肉食。导致这种较大变化的原因应是西迁后嬴族人原有传统牧猎经济与周人农耕经济的嫁接和融合。两种生产生活方式的结合使得秦人既善马上征战,又能耒耜耕田;既重黩武勇力,又精商贸谋生。不同文化的交融让秦文化具有了无可比拟的强大生命力。

时至今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一带的农村地区仍保留着古代北方居民称呼父亲为“爷”的习惯;莱芜居民还有着与周边地区迥然不同的饮食习俗,如喜欢喝羊汤,喜欢饮用适宜消化动物性食物的莱芜老干烘茶,喜欢吃适宜存放、产自海边的咸“白鳞鱼”等。

基于上述分析,嬴族作为少昊后期东夷集团实力最强的部落,其族源应如同商族一样,与少昊族并不存在血缘承续关系。所谓伯益获赐嬴姓,可能只意味着部族弱小时的生存依附或部族强大时的正统承接。

(八)

与嬴族共同生活在泰山以东、今莱芜一带的先民还有莱夷。在甲骨文中,“莱”即是“来”。“来”是“麦”的象形字。莱族是东夷各部族中最早栽培小麦的氏族。

小麦最早产生于西亚。考古发现和近年来古代植物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小麦和大麦最早由新月沃地的古代居民率先人工培育而成,后传到中亚东南的绿洲区域。位于青藏高原的克什米尔山谷布尔扎洪遗址的文化层中发现距今3000年至4000年间的麦类标本。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和小河墓地墓葬里随葬的草编小篓内装有距今3600年左右的小麦粒。特别是小河墓地,有目前东亚地区早期最为集中的小麦标本遗存。可以想象,距今5000年时的塔里木河—孔雀河大三角洲一带已是一番麦浪滚滚的景象。沿着青铜之路古道,小麦遗存在我国多地发现:青海省互助县的封后遗址、西藏自治区以南地区的昌果沟遗址、陕西武功县的赵家来遗址、山东省日照市的两城镇遗址、山东省聊城市的校场铺遗址、山东省胶州市的赵家庄遗址。这些遗址中的小麦遗存以距今约4200年的山东省胶州市的赵家庄遗址为最早。目前我们尚不清楚小麦传至山东的具体路线与方式。但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小麦应是经红山文化欧亚草原区域,再沿燕山、太行山南下传至山东半岛。

小麦的传入迅速改变了中原地区以小米、粟黍类植物为主的传统农牧结构,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居民的饮食文化内容,促进了人口增殖,奠定了中原早期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小麦的大面积种植需要调节水源进行灌溉,中原地区居民与水利相关的知识也随之不断丰富。

从西亚传入的还有牛羊。至距今4500年左右,中原地区开始畜养绵羊。黄牛与绵羊都是西亚新月沃地“新石器革命”的重要成果。大致与小麦的传入同时,新疆地区的古代居民开始畜养牛羊。牛羊经中国西北进入中原的路径和小麦的传入基本吻合。

对于人类而言,牛羊与猪相比有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猪的食物与人类的食物有很大同质性,猪吃的食物人类也勉强可吃。而牛羊是食草动物,不与人类争食。新石器时期居民主要以猪来祭祀,而夏以后则逐渐变成以牛羊为牺牲。

应该说最初的华夏文明与世界其他已经成熟的主要文明体相比存在明显滞后,但到距今约4000年开始,世界主要文明体的关键性因素在中国显现:小麦、牛羊、双轮马车,自西向东,一路传承创新,最后汇于中原腹地。与此同时,系统的冶金术逐步成熟,城市中也开始修建宫殿和神坛。中华文明进入一个综合创造、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小麦为什么会跨过广大的中原地区率先进入黄海之滨的莱国呢?有专家猜测,这有可能与极少数苏美尔人的东进有关。苏美尔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城市的文明。早在距今6300年至5500年时,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的平原上建立了欧贝德、埃利都等城市。距今约5500年时,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灌溉农作物,使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水得以利用。距今5100年至4800年时,两河流域南部已形成数以十计的城邦。苏美尔文明覆灭后,苏美尔人四散出走。一路人进入中亚草原向南进入印度,其中或有极少数人来到中国。这些人经新疆进入河西走廊、中原地区,寻找适宜自己居住的地方。追寻未果后,便一直东行,最后追到陆地的尽头——莱国,即现在包括烟台、威海在内的胶东地区。

或许古代世界的人类迁徙和文明传播并不像今天人们想象的那么艰难无比和不可思议。在苏美尔人东行的猜测之外,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也考证认为,莱族是由西方经关中地区迁徙而来的炎帝农业氏族。春秋时期,莱国战败亡国后,莱人的一支逃难到今天的济南市莱芜区境内,与商奄嬴族人遗民的后人成了邻居。

(九)

对于全国统一后秦始皇不断东巡的动因,后人提出了泰山封禅说、求仙长生说、东南镇反说、嬴地寻根说等判断与解释。这些分析各有其据但单持一论又难以概说。秦始皇东巡的目的可能是交织而复合的。嬴地寻根是贯穿秦始皇东巡全过程的深层潜意识,而泰山封禅以及求仙长生、东南镇反则是秦始皇东巡的重头戏。

公元前219年,统一六国后的第3年,秦始皇决定到泰山封禅。秦始皇此时到泰山封禅,至少有正名、正源、正心3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泰山封禅为秦始皇正名。最早记载泰山封禅的文献是《管子·封禅篇》。《管子·封禅篇》已遗失。《史记·封禅书》中记述了管仲有关封禅的一些言说,如春秋之前有无怀氏、伏義氏、神农氏、黄帝、炎帝、颛顼氏等72位帝王来泰山封禅等。但这些说法并无实据实证。在从周成王至秦始皇的约800年间,亦无任何一位帝王在泰山封禅。秦始皇是将泰山封禅由传说变成现实、由理论变成实践的第一人。

虽然封禅的观念滥觞于东夷先民的原始宗教和五帝时期颛顼“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但封禅实践的直接理论依据仍是战国时期齐人邹衍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而创立的五德终始说。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先民关于自然界形成发展的朴素认识论。“阴阳”与“五行”原本并不是一回事。“阴阳”是由最初的阳光向背逐步抽象而成的一个具有相互对立内涵的哲学范畴。齐国先民的阴阳观念历史悠远。齐地所祭祀的8种自然神中即有“阳主”和“阴主”。据说“五行”最初指天上的“五星”。因“五星”称谓不够方便,人们便代之以地下“五材”:金、木、水、火、土。“五星”因之变成“五行”。五行观念表达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界的直观认识。“五行”可以相生:钻木可以取火——木生火,火燃烧后成为灰烬——火生土,金银钢铁等采之于地下——土生金,金属遇冷后表面常有水露凝结——金生水,水能滋润植物——水生木。反过来,“五行”也可以相克:水能灭火——水克火,火能融化金属——火克金,金属之类工具可以伐木——金克木,植物能扎根地下——木克土,土筑之堤可以挡水——土克水。阴阳思想阐释了世界形成与变化的源头与机理,五行思想描绘了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图景与规律。结合两种思想的阴阳五行说便构成了古人关于自然界的完整认知体系。现在看来,这套形象简明的理论虽然显得粗糙与武断,但在那个时代,古人能够不以神话的方式而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解释世界,无疑是一种认识能力的巨大进步。

邹衍将本来用以描述自然界生成变化状态的阴阳五行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五德终始说。他以“五行”模式为各个朝代配“德”。邹衍确定了一套通过征兆、颜色、方位定德的方法。如黄帝之时曾有个头巨大的蚯蚓蝼蛄满地乱爬,这种异象昭示着土气旺盛,因之黄帝的朝代为土德,崇尚黄色;夏禹时秋冬树木常青不枯,这意味着木气兴盛,所以夏为木德,崇尚青色;商汤时出现了金刃生于水中的吉兆,所以商为金德,崇尚白色;周文王时,出现了红色乌鸦衔着丹书群集的景象,所以周为火德,崇尚红色等等。同时,五行说还与五岳的方位相对应。泰山居东,为东、南、西、北、中“五方”之首。在“五行”中东方属木,为生命之源;在“五色”中东方属青,谓树木葱茏;在“五时”中,东方属春,应万物复苏;在“五常”中,东方为仁,承天下大德。因此,泰山便成为生发之山、岁首之山、活力之山、承德之山。

五德终始说将阴阳五行说的自然观演化成诠释社会运行的历史观。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地处中国东方的泰山便成为见证兴衰复始的权威平台,泰山封禅也成为建立自然神灵主宰和人间社会领袖交互关系的国家仪典。皇帝通过泰山封禅所要证明和宣示的,便是朝代兴替的合理、君权神授的合法、治国安邦的合德。

其二,泰山封禅为秦始皇正源。秦始皇有着深厚的东方情结。统一六国后,全国共置36郡。秦始皇在今泰城东南的旧县村设济北郡,并在今济南市莱芜区羊里镇城子县村设立嬴县。汉因秦制,复置嬴县,属济北郡。至唐贞观元年,嬴县并入博平县。此后嬴地不再设立县级治所。

秦始皇没有将嬴县设在其出生地、今河北省邯郸市,设在秦国的始封君非子的封地秦城,设在秦国的都城咸阳周边,而是将嬴县设在隔秦都千山万水的嬴地故土。一种很大的可能,就是秦始皇对东方故土的看重。

在从东方嬴地不断西迁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秦人始终顽强地保留着诸多部族习俗,如秦襄公始为诸侯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即祭祀白帝少昊。葬俗是一个族部最为固执、最难改变的习俗。考古实证表明,秦国的近千座墓葬与周人墓制区别很大而与东方的殷商墓制十分相似。

其三,泰山封禅为秦始皇正心。秦始皇决定出巡前,发生了一系列神秘而巧合的事情:火星、土星、“心宿二”三星依次连成一条直线,呈荧惑守心天象;秦国境内发生了陨石事件;一个奇异的人将秦始皇几年前沉到江中祭祀江神的玉璧给送了回来,并捎来“今年祖龙死”的谶语。一连串的事情凑在一起,更加重了素来迷信的秦始皇的心理负担。秦始皇经过占卜得知,要逢凶化吉,就必须外出巡游。理论支持、寻根情结、心里诱导等各种大原因和小原因、大需要和小需要集成到一起,导使出游东巡并泰山封禅成为秦始皇的不二之选。

本文来自【泰安日报-中华泰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